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在非“211”大学读大四的鲁欣,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进入一所名校读研,是她当初立下的目标,也是支撑她3年来一刻也不敢放松一心向学的动力。然而,一个电话终结了她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作的努力。“抱歉,我们学校不招收非‘211’大学的推免生。”电话那头,是她梦寐以求的大学研招办老师冰冷的声音。(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从该新闻报道中鲁欣等几位同学的经历看,显然是本科“出身”将其挡在了保研名校的门槛之外。何为“保研”?保研即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比之考研的通宵达旦和压力山大,毕业生们自然对保研非常看重并给予厚望,倘若顺利,必是十分欢喜之事。
然而,这条撒满鲜花与希望的道路,对“非985”、“非211”的学生来说,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上述报道中引用的一则题为《2016中国大学保研率排行榜出炉》的文章内容格外吸人眼球:从统计结果看,清华大学以58.14%的保研率高居榜首,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所保研率超过50%的高校。相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名校的保研率基本都能达到20%以上。但在非“211”高校中,仅有湘潭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在保研率上挤入全国百强高校之列。
通过此组数据对比,可以肯定的是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在学业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或较普通院校高一些,保研率名列前茅也就无可非议;但不同学校之间保研率存在较大的比率差距,则是发人深思和亟需引起重视的。虽说每个研究生院对于招收推免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仅凭“出身”不好就挡住学子的保研之路,显然有失妥当。此外,也没有任何相关法律规定:“非211”院校毕业的本科生不可以通过推免方式进入考研复试。就以上两方面考虑,选拔研究生若不能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难道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悲哀吗?而这从发展现代化教育全局来说,恰恰折射了教育公平之痛。
“最好的教育是应该让每一个人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让每个人的特长充分张扬,个性能够充分发展”,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如是说。而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应做到的是起点公平,即赋予每个人享受教育的机会、公平竞争的机会和通过教育实现人生精彩的机会。回过头来,再看部分院校拒招“非211”大学推免生的行为,校方未能做到给予符合推免要求的各院校学生平等的竞争机会;也没有跳出“出身”,对其个人能力、全面素质、研究水平等进行全面考量,自然有违教育公平之义了。
那么,以“出身”简单对待推免的做法究竟背后是什么在作祟?显然与过分看重第一学历的思想意识有关,一位博导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到:“名校一般不愿意接收普通院校的保送生,那样好像自己掉了身价”。透过该言论,不难看出某些高校存在着明显的“名校情结”。此外,这与近年来高校之间形成的研招政绩观也有一定关联,比如:有的高校把录取的学生中有多少来自985高校、211院校,作为当年招生业绩的重要指标等。
当前,伴随社会人才评价标准从唯学历到唯能力的逐渐转变,再加上政府、学者等多次强调教育公平内涵认知关注等,单纯看重学历甚至不给予公平的就业、升学机会的行为均已成为不与时俱进的表现。而被誉为最大民生工程的教育公平,在当今已担负起了社会发展的新使命:促进社会阶层纵向流动,从而实现人人可以通过教育路径成才的目标;同时,在服务社会和谐大局的背景下,教育公平还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提供了充沛的人才源泉。
由此看来,“莫以出身论英雄”“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应成为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努力践行。而对高校而言,给予学子同等的参与保研的机会,采用多种标准综合衡量学生,成为当下迫切需思考的事情了。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 线教平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