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英语(二外)考试大纲
一、评价目标
考生应掌握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语言知识
1.语法知识
考生应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本大纲没有专门列出对语法知识的具体要求,其目的是鼓励考生用听、说、读、写、译的实践代替单纯的语法知识学习,以求考生在交际中能更准确、自如地运用语法知识。
2.词汇
考生应能掌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7)一般要求规定的5500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参见《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教育部高教司,2007)。此外,考虑到交际的需要,考生还应自行掌握涉及个人好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本人工作或专业等方面的特殊词汇。
(二)语言技能
1.阅读
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生词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3%),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读懂与本人学习或工作有关的文献、技术说明和产品介绍等。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1)正确理解中心大意;
2)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3)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4)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
5)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2.翻译
考生应能对题材熟悉难度适中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翻译时,考生应能:
1)做到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错误;
2)做到语法结构正确,用词恰当,无重大的语言表达错误;
3)合理使用关联词,内容前后连贯,文理通顺;
4)体现原文的文体特点。
3.写作
考生应能写一般描述性、叙述性、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章以及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摘要、报告、演讲稿等。写作时,考生应能:
1)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丰富恰当,句型准确多样;
2)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
3)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
4)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选用语域。
二、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00分。
试卷分试题册和答题纸。考生应依照题目顺序将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考试内容与试卷结构
试题分五部分,包括词汇、结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
第一部分词汇(20分)
该部分着重考查考生对不同语境中词汇运用(尤其是参考书目课文中出现的积极词汇)的掌握程度。试题采用以下三种题型中的两种。
题型一:选择题,即在一个句子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完成句子,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题型二:完型填空题,即在一段文章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题型三:选词填空题,即在一段文章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所给词库中选出最佳词汇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第二部分结构(10分)
该部分着重考察考生对不同语境中表达方式和结构运用(包括参考书目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法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试题采用以下两种题型之一。
题型一:选择题,即在一个句子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完成句子,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题型二:改错题,即在一个句子的四个部分下划线,要求考生选出错误部分并更正错误,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40分)
该部分着重考查考生阅读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包括理解中心大意、主要事实和细节,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等能力。试题采用题型一或兼有两种题型。
题型一:深度阅读题,即要求考生在理解所给文章(每篇约300~400词)内容的基础上,从每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每篇文章后各有5个小题,每小题2分;
题型二:快速阅读题,即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文章(每篇约800字左右)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或填空。每篇文章后5~10个小题,每小题1~2分。
第四部分翻译(15分)
该部分着重考察考生的综合翻译能力,考察考生能否用流畅、易懂的汉语或英语准确地传达英语、汉语原文的意思。基本上取材于近期报纸、杂志、网络以及参考书目课文,难度适中,题材熟悉,不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题型为约200~300字左右的内容相对完整、清楚的一段或几段文字,要求考生进行书面翻译。
第五部分写作(15分)
该部分着重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一篇120~150词的短文(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或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摘要、报告、演讲稿等)。提示信息的形式有主题句、写作提纲、规定情景、图、表等。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