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11月10日,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正式开始。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的考研依旧呈现出火热的局面,考研人数持续增多、为什么要考研?考研的都有哪些人?是为了心中的梦想还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考研大军为何而战?本报记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展开调查。
考研复习持续升温
11月,迎来了立冬的兰州天气日益寒冷,气温直线下降。相比室外寒冷的天气,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楼里的大考研自习室却很是火爆。几十张大桌子,几乎都面对面的坐满了人。文学院大四的学生王晓芳在里面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一个座位。于是又无奈地走向别的地方找位置。“今天早晨出去买了趟书,回来发现再想找个座位真是不容易,以前我每天早晨7点左右就来图书馆占座位了。去教室的话有时还要更早一点。”王晓芳告诉记者。而随后记者又在西北师范大学其余楼的自习室转了好几圈,发现几乎每个自习室都是坐满的,而且这些人基本上都在看考研的书籍。
而在西北师范大学各个地方分布的一些布告栏中,更是贴满了各类考研的海报、资讯。不时还有很多学生上前驻足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现在离考研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得赶紧加把劲冲刺了。我现在基本都是全天泡在教室的。早晨7点来,一直到中午12点吃个饭,然后回宿舍休息一个小时。两点再来教室,除去晚饭时间,一直看书到自习室关门。时间不多了,抓紧点学习心里就会踏实点。”一个在考研自习室里的男生告诉记者。
是为了梦想还是为了逃避
王晓芳告诉记者,其实她本来是不想考研的。可是大三的下学期组织的实习却让她又重新考虑继续考研。她说:“我们大三下学期是在兰州的某所重点中学实习,感觉那里的老师都特别好,而且有好多都是研究生文凭。以前单纯的以为老师就是在讲台上讲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但是发现事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教研、教学、岗位评定、绩效考核……。每个老师每天都忙的团团转。而且要进学校当老师,考试都特别难。竞争很激烈。在实习的两个多月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里很多老师的压力,所以我想还是选择考研吧!起码暂时不用这么快的承受这些压力。”
同住在王晓芳宿舍的刘静是个特别文静的女孩,白白的皮肤,瘦弱的身材。一副眼睛架在鼻梁之上,更是增添了几份书卷气。“我从小到大特别爱学习,我的梦想就是能做人文学科研究类的工作。所以我必须考研,考完研也许还要考博,总之为了自己的梦想。就是要将考试进行到底。再说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学校的氛围和感觉,想在这里再多待几年。”刘静告诉记者,在他们班里42个学生中,有将近30人都选择了考研,缓解就业压力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提升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增添更多的含金量。
是慎重选择还是盲目从众
24岁的赵丹是2009年6月本科毕业的,2011年的考研已经是她第三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了,但是她却依旧执着地走在这条考研的路上。从毕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赵丹一直在考各种各样的试,但研究生考试依旧是她的重中之重。“自己一直在考,如果突然放弃了感觉更是半途而废。而且我总感觉自己的性格是不适合去找工作的,第一次考研是因为英语差两分,第二次是因为复试没过,但可能因为自己报的学校和专业相对都比较好,所以考起来是有点难度。但我想这次再考就是第三次了,应该没问题了。”赵丹告诉记者
和赵丹的专职考研不同,今年32岁的苏德明算是一位大龄考生。“单位这些年进来的年轻人都是硕士、博士。处在他们中间总感觉自己矮半个头,思前想后,决定自己还是必须考研。”苏德明告诉记者。
考研不是唯一的选择
虽然中国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学习的途径也有很多种,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有学习的价值,而并不一定都是需要考研来实现的。对此,一位多年研究教育的学者告诉记者:“中国还没有发展到需要这么多的硕士,现在的中国需要很多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等。而其中大多数技术和专业并不是上一个研究生就能习得和掌握的。许多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大潜力的年轻职业人受到考研无意识的严重影响,放弃工作和职业,投入考研盲流;许多在就业途中受到一些波折的年轻人更是躲进考研的温暖港湾、校园的高墙保护,几乎放弃了与现实斗争的勇气和能力。
对此,这位专家也提醒各位参加考研的人士:“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不要盲目考研、无意识考研、甚至用高成本换取硕士学历。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业、各层次、各岗位的多样人才,行行出状元,考研不一定我们的唯一的出路与最好的出路!提倡理性考研,该工作的工作,该读书的读书,在职研究生、单位进修也未尝不是达到目的的良好途径。”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