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武汉纺织大学始建于1958年,初名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秉承“崇真尚美”的校训,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的理念,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竞争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确立了“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开放办学路径,形成了纺织与材料、环境与化工、机电与信息、艺术与人文、管理与经济、理学基础等六大学科群,已发展成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二级学位授权点),并拥有金融硕士、工程硕士(7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和艺术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学校共有15个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近400名硕士生导师,45名兼职博士生导师,在校研究生1000余人。
学校围绕学科特色,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拥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外专****”各1人,“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北省“百人计划”8人,还有一批“楚天学者”和“阳光学者”。
学校拥有“湖北省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纺织印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技术产业化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4个国家级重点基地,以及“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973”、“863”项目和重点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100余项,在天然纺织材料、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能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先进纺织成形理论与技术、苎麻清洁生产等领域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学校连续两次获批湖北“2011协同创新计划”,并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60余项。
学校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不断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拓展国际化办学方式,优化国际化办学模式。学校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捷克利贝雷兹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有俄罗斯、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研究生。
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招生说明
(一)我校是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指定的武汉地区社会报考点(武汉纺织大学考点代码:4222),可接受武汉地区未设报考点的招生单位的考生报名,同时接受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报考省外单位的考生报名,但不接受报考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各研究所的考生报名。
(二)我校2016年招收全日制学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体招生专业/类别(领域)请查看《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见附件)。
(三)报考我校工商管理硕士(125100)、会计硕士(125300)、设计学(130500)、艺术硕(135100)等专业/类别(领域)的考生,必须选择我校为报考点,在我校进行现场确认并参加考试。
二、报考条件
考生报考时须按照国家规定并结合自身状况确定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因不符合报考条件而导致不能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一)报考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16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的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6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报名参加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085239)、工商管理硕士(125100)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第1、2、3各项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报名参加除工商管理硕士(125100)、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085239)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0月10日至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生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5年9月24日至27日(每天9:00—22:00)。考生报名时,应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2.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
3.注意事项: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3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二)现场确认
1.现场确认时间:2015年11月7日至11日(每天8:30—16:30)。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地点: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民族大道227号武汉纺织大学(南湖校区)。
3.注意事项:
(1)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进行资格审查、现场缴费和采集图片信息等。
(2)在2016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自学考试机构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现场确认手续。
(3)考生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做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均有其自行承担。
(三)准考证打印
准考证打印时间:2015年12月14日至12月28日。
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须用A4纸)。《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四、考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考试时间为3—6小时的科目,安排在12月28日进行考试。考场安排见《准考证》。
2.初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100分)、外国语(100分)和两门业务课(各150分),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工商管理硕士(125100)、会计硕士(125300)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0分)、外国语(100分)。
(二)复试
1.复试时间:2016年4月上旬。复试具体时间和内容、形式以报考学院通知和学校研究生处网站的通知为准。
2.复试内容:①专业课笔试、综合素质面试等形式对考生的学科背景、基本素质、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②外语能力测试,以听说方式进行;③同等学力/跨专业考研考生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④工商管理硕士(125100)、会计硕士(125300)两个专业/类别须加试政治理论;⑤其他学校或学院复试时规定的内容。
五、学费与奖助政策
(一)学费标准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要求,我校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工商管理硕士(125100)、会计硕士(125300)学费收取标准以湖北省物价局批复为准,其他各专业/类别(领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生/学年。
(二)奖助政策
1.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设有国家层面、行业层面、社会层面及学校层面等四大类共10余种奖助学金。详情如下:
2.学校同时实施“四鹰计划”,符合相关条件者均可申请相应奖助:
六、其他事项
(一)若本简章涉及内容与国家政策发生冲突,则以国家政策为准;
(二)本简章中各专业所列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给我校的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为准;
(三)未尽事宜,可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也可登录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处网站查询,并随时关注网上公布的最新招生信息。招生相关政策和招生专业目录均以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处网页上公布的最新版本为准。
单位代码:10495
单位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单位网址:http://gs.wtu.edu.cn
联系部门: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59367495、59367500
联系人:崔老师、任老师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