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截止到2014年12月,全所在编职工1425人,其中科技人员1181人。
研究生导师417人(含两院院士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4人。高能所在学研究生近500人,在站博士后70余人,客座学生每年400人左右。历任所长张文裕、叶铭汉、方守贤、郑志鹏、陈和生,现任所长王贻芳。
学科特色:高能所是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强势科研领域:第一是粒子物理研究,包括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和中微子实验、核电子学和探测技术研究、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理论等;第二是先进加速器技术,包括高亮度电子加速器技术、强流质子加速器技术、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第三是先进射线技术,包括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实验平台、自由电子激光及其应用、核分析技术及其应用。高能所凭借这些优势学科及相应技术,既可以对基础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还可以在国家安全、反恐、能源、处理核废料、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空间科学与应用以及材料研究等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高能所现有的大型科研设施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及北京谱仪(BESIII)、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基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正在建设的大型科研装置有中国散裂中子源、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江门中微子实验、ADS等。规划中的大科学装置有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基于空间站的高能宇宙线辐射探设施(HERD)、X射线时变与偏振探测卫星(XTP)、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
学术成果:197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科学院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200余项。其中重要的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35MeV质子直线加速器工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ψ(2S)粒子及粲夸克偶素物理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5GeV能区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反应截面(R值)的精确测量(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步辐射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及其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谢家麟院士被评为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震荡,该成果入选Science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2013年北京谱仪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结构Zc(3900),这一成果被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美国物理学会主编的《物理》杂志选为2013年国际物理学领域重要成果,在11个入选项目中位列第一。历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均居全国研究机构的前10名左右,取得多项专利。
招生专业:高能所是国内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及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有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培养点;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6个理学博士(硕士)点;有核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工学博士(硕士)点;有计算机技术、材料工程、电子与通讯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化学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7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高能所倡导“团结、唯实、创新、奉献”的所风,有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前沿学科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与国内外合作交流密切、联系广泛。导师队伍实力雄厚,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0余人,博士生导师144人,硕士生导师273人,在学研究生与导师的比值(生师比)小于1.5,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指导。
学习和生活环境:高能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总部同处中科院玉泉路科技园区,环境优美,体育设施齐全。研究生院宿舍和高能所研究生公寓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学生不收学费,可以享受奖助学金和研究助理津贴。我们有互联网,有图书馆,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特别是几个大型科研项目的相继建造,为研究生学习、出国、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欢迎报考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通讯地址:北京市玉泉路19号(乙)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部
邮编:100049
电话:010-88235646/5208
传真:010-88235889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