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16考研,对考研专业了解越多,考研人越易选出适合自己的方向,小编将陆续推出2016考研业解析系列,进行基本的专业介绍,探析就业前景与方向,推荐知名院校,介绍相近可调剂专业,并以一所高校为例对课程设置进行说明。这些与考研专业相关的详尽信息将有助于考研人深入了解专业,预祝大家2016考研金榜题名!本文为大家介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属于社会学科范畴,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主要是运用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教育事业的跨跃式发展,以及研究教育发展中的管理规律的科学。
一、专业介绍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为例,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有01教育与经济02教育与劳动力市场03教育财政04教育财政与财务管理等。
2、培养目标
政治素质过硬,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及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教育管理研究。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进行研究,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公共管理、教育行政或教育财政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专业特色
本专业旨在对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角度研究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各种教育现象。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用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大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变化中的教育问题,具体方法有统计分析法、案例法和调查法等等。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3数学三④913教育经济学
(注:以上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二、推荐院校
教育经济及管理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扬州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一)经济增长,公平需要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内在动力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的变化,既教育重要等级趋向中心地带。未来社会不管如何发展,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社会中的作用会日益重要,而教育作为一项生产和传承知识的大业,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强劲增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教育制度的公平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加受到重视,逐步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学科。因此,该学科的发展就业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二)中国特色,服务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教育经济与管理从极不成熟到如今形成一定风格的学科体系,该学科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提供理论研究以及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在提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教育领域要立足本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国际交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教学和研究体系,从而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四、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的事业单位等从事学校、政府微观和宏观教育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五、相近专业
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六、课程设置(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1、学位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
2、学位基础课
教育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教育统计与测量;
3、学位专业课
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4、选修课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法学研究、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成人教育管理研究、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教育行政管理研究、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学校经营管理研究、学校常规管理研究、中外教育管理比较研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课程与教学管理研究、教育组织行为研究。
七、目标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较强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八、与目标专业相近的二级学科(可供调剂的专业)
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