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考试性质
海南大学 2015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 180 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闭卷、笔试。满分 150 分。其中植物病理学(60 分),昆虫学(60 分),杂草学(30 分) 。
四、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病害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三节 植物病理学简史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第一节 菌物概述
第二节 卵菌门及所致病害
第三节 接合菌门及所致病害
第四节 子囊菌门及所致病害
第五节 担子菌门及所致病害
第六节 半知菌类及所致病害
第七节 植物菌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第四章 植物病毒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组分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五节 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
第六节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
第一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第三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第四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
第五节 植物病原线虫病害的诊断
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
第一节 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第二节 寄生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七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节 化学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 物理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第八章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第一节 侵染过程
第二节 病害循环
第九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第十章 植物的抗病性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第二节 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预测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治理
第一节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治理原理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治理措施
第二部分: 昆虫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昆虫的多样性;
第二节 昆虫的重要性。
第二章 昆虫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 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和体壁
第二节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昆虫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和昆虫的激素。
第三章 昆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胎生殖、卵胎生和幼体生殖。
第二节 昆虫的胚后发育
第三节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休眠、滞育、假死性、趋性、多型现象、食性、群集性和迁移性。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
第一节 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直翅目、半翅目(包括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主要目及其常见科的鉴别特征。
第三节 吸收式害虫及其危害:种类、危害症状及其特点
第四节 咀嚼式害虫及其危害:种类、危害范围、危害症状及其特点
第五节 农业害螨及其危害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第二节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第六章 害虫综合治理
第一节 综合治理的定义及原则(重点)
第二节 防治技术: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第三节 主要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水稻害虫综合治理,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果树害虫综合治理
第三部分:杂草学
概论
第一节 杂草的定义及杂草的演化历史
第二节 杂草的重要性
第三节 杂草科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第一节 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杂草个性及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 杂草群落生态学
第三章 杂草的分类及田园主要杂草种类
第一节 杂草的分类
第二节 水田杂草
第三节 秋熟旱作物田杂草
第四节 夏熟作物田杂草
第五节 果、桑、茶园杂草
第四章 外来杂草及其管理
第一节 外来杂草
第二节 杂草检疫
第五章 杂草防治的方法
第一节 物理性除草
第二节 农业及生态防治
第三节 化学防治
第四节 生物防治
第五节 生物工程技术方法
第六节 杂草的综合防治
第六章 化学除草剂
第一节 化学除草剂的剂型及其使用方法
第二节 除草剂分类
第三节 主要除草剂种类简介
第四节 化学除草剂的杀草原理
第五节 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及残留
第六节 化学除草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主要农作物田间杂草防治技术
第一节 稻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二节 麦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三节 油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四节 棉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五节 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六节 大豆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七节 蔬菜地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八节 果园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九节 草坪杂草防治技术
第十节 其他作物田间杂草的防治技术
第八章 杂草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杂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杂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杂草化学防除研究方法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