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15年研考志愿填报正在进行,本月31日截止。研考政策有哪些新变化,对考生网上报名有何影响?哪些报考志愿技巧可以帮考生离梦想学校更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跨专业就是“跃龙门”?
研考报志愿一般分为4种: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最简单、成功率最高的模式;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难度大些,因为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有较大差别;跨专业本校报考,“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难度较大;跨专业跨校报考,部分对本科专业和学校不满意的考生想“另辟蹊径”,备考工作量和难度非常大。多数考生往往在“两跨”之间徘徊。
跨专业、跨学校就一定能跃过“龙门”吗?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立勇提醒,报志愿不是押宝,考生要摒除“功利心”,结合自身实际“跨”出价值。招生单位在复试时并不排除跨专业考生,但在学科立体框架之内更欢迎相关学科领域的考生。
衡量专业前途时,考生要目光长远,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理性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不要盲目跟风。根据某研考培训机构今年专业课辅导班报名人数的统计结果,学术硕士热门学科仍集中在医学、经济学、艺术学等,专业硕士则集中在会计硕士、翻译硕士、汉语言国际教育硕士、金融硕士等专业。研考辅导老师甘源表示,专业冷热与报考人数相关,跟竞争难易无直接关系,即热门专业不一定难考,冷门专业不一定能挤上“独木桥”。
大数据时代,如何让各因素最优组合?
10月既是研考黄金复习阶段,又是“瓶颈期”。每年都有考生在报志愿阶段犹豫,浪费时间。如何突破10月报志愿“围城”?考生要将各因素排列组合,综合评估后做决定。
两个关键要素影响志愿决策:主观上是考生的意愿和条件,客观上是有效而充分的信息。从主观来说,甘源建议考生要静下心来思考考研的目的,是考“好专业好学校”,还是要“考上”。如果是前者,已选定专业和学校,即便竞争激烈,考生也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如果是后者,考生要在网报前再次权衡报考要素,如哪所学校报考人数较多、复习参考书目范围较精准、推免比例较小、招生人数较稳定等。
这次研考时间提前,有些考生认为严重影响志愿报考的决策,“惶惶不可终日”。事实上,考试时间提前,对考生的影响是一致的。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将地域、专业、学校等因素优化排列。对应届生来说,考研既可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落户发展;也可退居生源地继续深造。对往届生来说,未来职业发展的位置决定了报考学校的地理位置。对社会学科的考生来说,考虑到实习、就业等因素,选择沿海区域或发达城市,将会获得更多锻炼机会。
“招生计划”、“报录比”、“推免生名额”、“复试分数线”等信息是考生报志愿可参考的客观条件。王立勇提醒,这些数据本身没有意义,往往还有一定“水分”。如有些学校报名人数虽多,但弃考、裸考比例较高,就造成了报名火热的假象。考生要考虑到“绝对值”和“相对值”因素。“绝对值”和自身息息相关,如果不能达到目标院校的复试分数线,一切都是“空谈”。再考虑“相对值”,分析考录比、推免生比例等数据。如果处于“绝对值”和“相对值”之间,考生要考虑目标院校的复试比例,争取在复试时脱颖而出。如果在“绝对值”附近徘徊,考生就要努力踏过初试第一关。如果在两值之上,考生可保持现在的复习节奏,争取水到渠成。
面对研招政策新变化,如何“接招”?
除了研考时间提前,这次研考政策的新变化还有开设“推免服务系统”、规定“破格复试资格”条件、放宽对“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的报名要求等。考生该如何“接招”?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弛提醒,考生有针对性地找好“对策”,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2015年研究生推免首次淡化学硕和专硕、内推和外推的界限,考生可同时在“推免服务系统”报3个志愿。这就要求考生提前做好“功课”,关注目标院校,但不能因享有更多主动权而乱“挥霍”,否则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考生可在目标范围内“广撒网”,虽然48小时后可换志愿,但也要给目标院校考察机会和时间,不要在报志愿时打“数量战”,而要打“效率战”。
对于破格复试资格条件,作为34所自划线院校之一的北师大在此条例出台前,就已这样践行了。招生单位更喜欢优秀生源,有些考生初试发挥不好,因几分之差没达到复试要求,但具备较高素养和专业研究潜力,可获得破格复试的“通行证”。张弛提醒,破格并不是给所有“差几分”的考生“一刀切”,也不等于被录取,其审查严格、标准较高。复试中,导师会权衡考生专业素养是否足以弥补公共课落后的差距。考生不要有“差几分也能进复试”的侥幸心理。
针对放宽“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的报名条件,甘源认为,这意味着考生可提前一年报考。由于这类考生基础相对较差,更要提前准备。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