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今天是教师节。今起本报刊出一组稿件,《执教鞭的冠军们》,作为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工作的昔时的体育明星,以及他们今日的教师同行,表达节日的问候与敬意。
优秀运动员特招读大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名校为严肃校纪清退名将,一些“休眠学生”被退学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而几位体育冠军走进校园,他们凭借真才实学执掌教鞭为人师表。解读他们退役后的各自转身,但愿能给迷惘中的准退役运动员们以启迪。不论在世俗眼光中他们的转型是否成功,至少在他们看来,退役后的生活足够精彩。
她是奥运会史上第一个乒乓球女单冠军。
她是国乒男队员的知心姐姐,从2006年到计划内的北京奥运会,一路做到了计划外的现在。她帮王皓走出雅典失利的阴影,替刘国梁策划“中外乒乓球明星的直横大战”,又开导王励勤坦然面对世乒赛的落选。从最大牌的马琳,到新一哥马龙,所有队员有了困扰,都爱找陈静说,他们管她叫“静姐”,尽管她的头衔是“国家队心理辅导师”。而不在国家队的时候,她倒实实在在是位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她是如假包换的硕士生导师。她给研究生们指导专业,那些大学生们则帮她解决数码难题。
她是陈静,她是美女。除了“陈老师”这个身份,她还是奥运冠军、体育俱乐部负责人、商人,她甚至短暂地客串过节目主持人。作为前奥运冠军,她退役后丰富的历练让所有同行赞叹。而作为42岁的女人,她更令人艳羡,任凭人生辗转沉浮,岁月却没在她的面孔上留下太多雕琢的痕迹。问她秘诀何在,“归零的心态。”她幽幽地说,脸上泛起淡然的光芒。
她曾出过一本自传——《赢别人,也要超越自己》,书中写道,“一成不变的人生是黑白的人生,我要过彩色的生活。”现实中,她的生活充满变数:她为国乒赢得首枚奥运金牌,却在时隔8年后成为邓亚萍最强劲的对手。1988年、1996年、2000年的3届奥运会上,陈静先后摘取了金、银、铜牌,三枚奖牌分属海峡两岸。
出道早,成名也早,但陈静似乎并不眷恋乒乓球这个舞台。汉城夺金后,她就萌生退意。“真的拿到奥运冠军,我却突然觉得没有什么目标。站在领奖台上我就在想,终于拿到冠军了,我可以干点别的事情了。”于是,她报考台北体院攻读体育运动心理学。完成学士学位后,为更进一步,她又孤身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大学乒乓球队总教练,并深造英文。“因为心理学很多书都是英文的,自己英文不好,就要问同学、问朋友,但人家不是学心理学的,许多专业术语翻译出来还不一定对。所以,去美国进修英语是势在必行的。”人如其名,陈静的叙述总是温婉柔和的,但仔细回味,这些对于当年那个青涩的女球员,似乎过于雷厉风行。
但属于陈静的打拼只是刚开头。从美国回到广州后,她自觉“离不开校园,想一直读书不要毕业”,又一头扎进书堆,写就10万字的博士论文。刚当上“陈博士”,陈静又决定投身另一片新天地。2006年7月,陈静正式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成为了中国奥运冠军转型为学者并拥有副高职称的第一人。3个月后,一纸公函从国家体育总局乒羽运动中心发到华南师范大学,陈静应邀进驻国家乒乓球队。至此,不到40岁的陈静已经完成了人生的成功转型。
回首往事,陈静却说自己并非天生那么勇敢,敢于推翻那些已经拥有的,敢于踏入一条不知深浅的河流。好比当初决定离开球场时,她也很害怕,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几乎与社会脱节,对外界更是一片茫然。“所以,当你从一个运动员走向社会,或者转变任何一种身份时,一定要有归零的心态,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一切从头开始。”陈静很庆幸,“笨拙”的自己遇上了许多真诚的朋友,他们很耐心地为她引路。正因为此,现在的她更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年轻人分享,无论那些叱咤风云的虎将,还是菁菁校园的学子,陈静总努力把自己的平和传达给晚生后辈,“如果你随时都有从零开始的勇气,你就不会害怕失败,也不会在成功面前迷失。”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