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从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获悉,2024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847生态学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已发布,内容如下:
说明: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提供历年试题,不出售考试科目参考书,也不办理代购业务。部分自命题考试科目提供考试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847-生态学”考试大纲
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陕西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生态学是大学生态学和生物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生态学中的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有关实际问题。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生态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
个体生态学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火和风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种群动态与调节
种群、构件生物与构件种群的概念;
种群动态及其决定因子;
种群密度;
种群统计学;
种群的增长模型;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入侵;
种群调节理论;
10. 集合种群概念与动态。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物种的概念;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遗传瓶颈与建立者效应;
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
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物种的形成方式。
生活史对策
能量分配与权衡;
体型效应;
生殖对策。
种内与种间关系
密度效应;
性别生态学;
领域和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
集群生活;
种间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与共生。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和性质;
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性质分析;
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种间关联分析;
群落的结构;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生物群落的动态
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生物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类型;
群落演替系列;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演替方向;
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
演替顶极学说。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群落分类与排序的概念;
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和系统;
植物群落的命名原则;
群落排序的方法及其特点。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生态效率;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分析;
分解者和消费者在能流中的相对作用。
(十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物质循环的模式与类型;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十二)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十三)景观生态学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结构
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十四)应用生态学
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
人口与资源问题
生物多样性与保育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管理
四、掌握重点
光照、温度、水分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生态适应类型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增长的4种理论模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研究方法
种群数量变动的调节机制
自然选择、中性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区别
生活史进化的基本原理
植物种内密度效应的两个特殊规律
大多数生物种群性比进化倾向于1:1的解释
性选择与雌雄二型现象
(十一)动物领域性的特点
(十二)集群生活的利弊
(十三)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
(十四)生态位理论
(十五)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十六)协同进化
(十七)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十八)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学说
(十九)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二十)群落结构形成的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二十一)控制群落演替的因素
(二十二)演替过程理论模型的异同
(二十三)演替顶极学说的异同
(二十四)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
(二十五)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和系统
(二十六)群落分类与排序的区别和联系
(二十七)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生态效率和能量参数
(二十八)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二十九)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
(三十)影响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因素
(三十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式
(三十二)水循环、碳循环和磷循环的一般过程与特征
(三十三)全球变化与物质循环
(三十四)三向地带性学说
(三十五)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气候特点和植被特征
(三十六)景观结构与功能
(三十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
五、主要参考书目
[1]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4月第4版,2023年4月第1次印刷.
编制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编制日期:2017年9月15日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