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从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获悉,2024年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已发布,内容如下: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
一、 考试性质
中药专业基础综合为我校招收中药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自命题的考试科目。其目 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有关学 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药学类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 达到的水平。
二、 考察目标
中药综合考试范围为《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4 大 部分。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 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 考试比例及题型结构
(一)考试比例
试卷满分为 300 分,由《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4 大部分组成,每科占比 25%。
(二)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共 8 题,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各 2 题,每 题 5 分,合计 40 分)
2.简答题:(共 8 题,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各 2 题,每题 20 分,合计 160 分)
3.论述题:(共 4 题,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各 1 题,每题 25 分,合计 100 分)
四、考察内容范围
一、中药学
总论
(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概念。
2.《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作者、成 书年代及学术价值。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概念。
2.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三)中药的炮制
1.中药炮制的目的。
(四)中药的性能
1.四气的概念,确定的依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五味的概念,确定的依据,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3.升降浮沉的概念,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4.归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五)中药的配伍
1.中药"七情"及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的概念。
(六)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用药禁忌。
(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
2.中药煎煮方法。
各论
(八)解表药(11+2)
1. 解表药的含义、分类、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 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药性特 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比如麻黄桂枝相须为用,下同)、 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 生姜、荆芥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比如辛夷内服时宜包煎,下同)及使用 注意。
(九)清热药(13+4)
1.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生地、玄参、赤芍、青 蒿、地骨皮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大青叶、青黛、鱼腥草、牡丹皮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泻下药(1+1)
1.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 和使用注意。
2.大黄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芒硝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一)祛风湿药(6+2)
1. 熟悉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 意。
2.独活、川乌、秦艽、防己、五加皮、桑寄生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 用法及使用注意。
3. 蕲蛇、木瓜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二)化湿药(3+2)
1.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广藿香、苍术、厚朴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砂仁、豆蔻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三)利水渗湿药(4+3)
1.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性能 特点。
2.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 意。
3.薏苡仁、猪苓、滑石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四)温里药(4+2)
1.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
2.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 意。
3.丁香、小茴香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五)理气药(4+3)
1.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陈皮、枳实、木香、香附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青皮、沉香、乌药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六)消食药(3)
1.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七)驱虫药(1+2)
1.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槟榔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八)止血药(4+1)
1.止血药的含义,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蒲黄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九)活血化瘀药(6+5)
1.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川芎、郁金、姜黄、丹参、牛膝、莪术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 法及使用注意。
3.延胡索、益母草、红花、桃仁、三棱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化痰止咳平喘药(8+4)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 注意。
2.半夏、天南星、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苦杏仁、百部的药性特点、功效、 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竹茹、竹沥、桑白皮、葶苈子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一)安神药(3+2)
1.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2.朱砂、酸枣仁、灵芝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合欢皮、远志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二)平肝息风药(6+3)
1.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石决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 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全蝎、蜈蚣、地龙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三)开窍药(1+1)
1.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 麝香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 冰片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四)补虚药(18+12)
1.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 配伍方法。
2.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肉苁蓉、杜仲、续断、菟丝子、当归、熟 地黄、白芍、百合、麦冬、枸杞子、龟甲、鳖甲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
用法及使用注意。
3.西洋参、山药、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益智仁、何首乌、阿胶、北沙参、天冬、 玉竹、黄精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五)收涩药(4+1)
1.收敛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注意事项。
2.五味子、乌梅、肉豆蔻、山茱萸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
3.五倍子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六)涌吐药
无。
(二十七)攻毒杀虫止痒药
1.雄黄、硫黄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八)拔毒化腐生肌药
无。
二、中药药剂学
(一) 绪论
1.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
3.中药制剂工作的依据
4.剂型分类与选择原则
(二) 制药卫生
1.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2.灭菌方法与灭菌操作
3.防腐
(三) 粉碎、筛析、混合
(四) 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五) 浸出制剂
1.汤剂
2.合剂
3.糖浆剂
4.煎膏剂
5.酒剂与酊剂
6.其他浸出制剂
7.浸出制剂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六) 液体制剂
1.表面活性剂
2.溶解度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3.真溶液型液体制剂
4.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5.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6.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7.液体制剂的矫臭、矫味与着色
8.口服溶液剂、口服乳剂和口服混悬液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八) 注射剂
1.热原
2.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3.注射剂的制备
4.输液
5.注射用无菌粉末与其他注射剂
6.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与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讨论
7.眼用液体制剂
(九) 外用膏剂
1.软膏剂与乳膏剂
2.贴膏剂
3.贴剂
4.膏药
5.凝胶剂、糊剂与眼用、鼻用固体制剂
(十) 栓剂
1.栓剂的基质与附加剂
2.栓剂的制备
3.栓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十一) 胶剂
1.原辅料的选择
2.胶剂的制备
3.胶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十二) 散剂
1.散剂的制备
2.散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十二) 丸剂
1.水丸
2.蜜丸
3.浓缩丸与水蜜丸
4.糊丸与蜡丸
5.滴丸
7.丸剂的包衣
8.丸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9.丸剂的包装与贮藏
(十三) 颗粒剂
1.制粒方法
2.颗粒剂的制备
3.颗粒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十四) 胶囊剂
1.胶囊剂的制备
2.胶囊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十五) 片剂
1.片剂的辅料
2.片剂的制备
3.片剂的包衣
4.片剂的包装
5,片剂的质量检查
(十六)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十七) 其他剂型
1.膜剂
2.海绵剂
3.丹药
4.烟剂、烟熏剂与香囊(袋)剂
5.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炙剂、熨剂、棒剂、离子导入剂与沐浴剂 (十八) 药物制剂新技术
1.环糊精包和技术
2.固体分散技术
3.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4.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
5.纳米粒的制备技术
6.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十九) 新型给药系统
1.缓释、控释制剂
2.靶向制剂
(二十)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性措施
2.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
3.包装材料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4.制剂稳定性结果评价及贮存与保管要求
(二十一) 中药新药研制
1.中药新药的概念
2.中药新制剂的注册分类
3.中药新制剂研制的指导思想
4.中药新制剂研制的指导原则
5.中药新制剂药学研究
6.中药制剂处方设计与成型工艺研究
7.中药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三、中药化学
(一)总体要求:
1. 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原理。 2. 一些常用中药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及提取分离方法。
3.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4. 中药化学成分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及与功效的相关性。
(二)各章节要求:
1. 总论:掌握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的定义;中药化学成分的各种提取 分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及结构鉴定程序。
2. 糖和苷:掌握单糖的立体构型;苷和苷键的定义;苷类化合物的分类;苷键 裂解方法;糖和苷类的理化性质;多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代表中药的主 要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方法。
3. 苯丙素类:掌握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定义、基本母核的结构特征和类型;香豆 素和木脂素的提取与分离方法;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及应用; 代表中药所含苯丙素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功效及质量 控制方法。
4. 醌类: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及应 用;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及酸性强弱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 分离方法;代表中药所含蒽醌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功 效及质量控制方法。
5. 黄酮: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 及应用;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酸性强弱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黄酮类化合物 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代表中药所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 离方法和功效及质量控制方法。
6. 萜类和挥发油:掌握萜的含义、分类及检识方法;挥发油的定义、检识、理 化性质和组成;萜和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方法;挥发油的气相色谱鉴定方法;代 表中药所含萜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功效及质量控制 方法。
7. 三萜类化合物:掌握三萜类化合物的定义、检识、理化性质及溶血作用;三 萜类化合物提取与分离方法;代表中药所含三萜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提取分离方法和功效及质量控制方法。
8. 甾体类化合物:掌握甾体类化合物定义及强心苷元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掌握强心苷糖部分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苷元的连接方式;强心苷结构与活性之间的 关系;强心苷和甾体皂苷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
9. 生物碱:掌握生物碱的定义、结构分类;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及应 用;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生物碱分子结构的关系;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原理和方 法;代表中药所含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功效及质量控 制方法。
10.鞣质:掌握鞣质的定义、结构分类;鞣质的理化性质、检识方法及应用;鞣 质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代表中药所含鞣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 和功效及质量控制方法。。
11.熟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性;中药复方药效 物质基础研究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四、中药鉴定学
总论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1.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2.中药品种混乱状况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中药鉴定学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1.中药采收季节、产地加工方法和贮藏原则
2.经验贮藏法
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
1.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中药鉴定的依据、程序和常规方法
3.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各论
第一篇 植物药类
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1. 根及根茎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 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 根及根茎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 理化鉴别、功效
3. 根及根茎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106,附 10)
重点药材(56,附 9):狗脊,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附首乌藤),*牛膝, 商陆,威灵仙,*川乌,附子,白芍,*黄连,升麻,防已,北豆根,延胡索,板 蓝根,地榆,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附:红芪),*人参(附:红参、 人参叶),三七,白芷,*当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秦 艽,紫草,丹参,*黄芩,地黄,巴戟天,天花粉,桔梗,党参,*木香(附:土 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天南星,半夏,*石菖薄,百部,*川贝母(附:湖 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麦冬(附:山麦冬),山药,射干,莪术,
*天麻。
熟悉药材(28):骨碎补,广防已,虎杖,川牛膝,银柴胡,太子参,草乌,白 头翁,赤芍,远志,甘遂,西洋参,独活,羌活,藁本,白薇,玄参,胡黄连, 茜草,续断,南沙参,紫菀,三棱,天冬,知母,干姜,郁金,白及。
了解药材(22,附 1):拳参,金荞麦,乌药,夏天无,常山,白蔹,明党参, 白前,徐长卿,红大戟,川木香,漏芦,香附,白附子,黄精,玉竹,重楼,土 茯苓,粉萆薢(附:绵萆薢),姜黄,高良姜,山慈菇。
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
1.茎木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茎木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 别、功效
3.茎木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11,附 1)
重点药材(5,附 1):苏木,*鸡血藤,*沉香,通草(附:小通草),钩藤。 熟悉药材(2):关木通,大血藤。
了解药材(4):海风藤,川木通,降香,络石藤。
第七章 皮类中药
1.皮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皮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 功效
3.皮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13,附 5)
重点药材(6,附 2):*牡丹皮,*厚朴(附:厚朴花),*肉桂(附:桂枝),杜 仲,*黄柏,秦皮。
药材(4,附 3):桑白皮(附:桑枝、桑叶、桑椹),苦楝皮,香加皮,地骨皮。 药材(3):合欢皮,白鲜皮,五加皮。
第八章 叶类中药
1.叶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叶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 功效
3.叶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10,附 3)
重点药材(4):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
药材(4,附 3):侧柏叶(附:柏子仁),枇杷叶,枸骨叶,紫苏叶(附:紫苏 梗、紫苏子)。
药材:(2)罗布麻叶,艾叶
第九章 花类中药
1.花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花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 功效
3.花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 (15,附 3)
重点药材(6,附 1):辛夷,*丁香,洋金花,*金银花(附:忍冬藤),*红花,* 西红花
药材(6,附 2):松花粉,槐花(附:槐角),旋覆花,款冬花,菊花(附:野 菊花),蒲黄。
药材(3):芫花,闹羊花,密蒙花
第十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果实及种子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 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果实及种子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 理化鉴别、功效
3.果实及种子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 (59,附 9)
重点药材(20,附 5):*五味子(附:南五味子),葶苈子,木瓜,*苦杏仁,补 骨脂,枳壳(附:枳实,陈皮 (附:青皮、橘核),吴茱萸,巴豆,*小茴香,山 茱萸,连翘,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枸杞子,栀子,*槟榔(附:大腹皮), 砂仁,*豆蔻。
药材(18,附 3):荜茇,马兜铃 (附:青木香),地肤子,山楂,桃仁,乌梅, 金樱子,沙苑子,决明子,化橘红,鸦胆子,川楝子,酸枣仁,使君子,夏枯草, 瓜萎(附:瓜萎皮、瓜萎子),牛蒡子,意苡仁。
药材(21,附 1):火麻仁,王不留行,肉豆蔻,芥子,覆盆子,郁李仁,香橼, 佛手,千金子,胖大海,诃子,蛇床子,女贞子,蔓荆子,天仙子,鹤虱 (附: 南鹤虱),苍耳子,草果,红豆蔻,草豆蔻,益智。
第十一章 全草类中药
1.全草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全草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 别、功效
3.全草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33,附 5)
重点药材(11,附 2):*麻黄,槲寄生(附:桑寄生),细辛,紫花地丁,金钱 草(附:广金钱草),*广藿香,*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淡竹叶,*石斛。 药材(11,附 2):肿节风,淫羊霉,仙鹤草,半枝莲,荆芥,益母草(附:茺 蔚子),肉苁蓉,车前草(附:车前子),佩兰,豨莶草。
药材 (11,附 1):伸筋草,鱼腥草,垂盆草,马鞭草,泽兰,香薷,锁阳,白 花蛇舌草,大蓟 (附:小蓟),蒲公英,谷精草。
第十二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
1.藻、菌、地衣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藻、菌、地衣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 理化鉴别、功效
3.藻、菌、地衣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 (8)
重点药材(5):海藻,*冬虫夏草,灵芝,*茯苓,*猪苓。
药材(2):马勃,松萝。
药材(1):雷丸。
第十三章 树脂类中药
1.树脂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成分、理 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树脂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3.树脂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 (6)
重点药材(3):乳香,没药,*血竭。
药材 (3):苏合香,阿魏,安息香。
第十四章 其他类中药
1.其他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其他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 别、功效
3.其他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 (7)
重点药材(4):海金沙,儿茶,五倍子,芦荟。
药材(1):青黛。
药材(2):冰片,天竺黄。
第二篇 动物药类
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概述
1.药用动物及动物类中药的分类
2.动物类中药的应用历史
3.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
第十六章 动物类中药鉴定
1.动物类重点药材的来源、动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动物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 别、功效
3.动物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 (33,附 5)
重点药材 (16,附 3):地龙,水蛭,石决明,珍珠 (附:珍珠母),全蝎,斑蝥, *蟾酥,龟甲,*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鹿茸 (附:鹿角、 鹿角霜),*牛黄,*羚羊角。
药材 (9,附 2):牡蛎,蜈蚣,土鳖虫,僵蚕,蜂蜜 (附 ;蜂蜡,蜂房),海马, 蛤蟆油,鳖甲,熊胆粉。
药材 (8):海螵蛸,桑螵蛸,蝉蜕,海龙,鸡内金,穿山甲,五灵脂,阿胶。
第三篇 矿物药类
第十七章 矿物类中药概述
1.矿物类中药材来源的基本性质
2.矿物类药材的分类
3.矿物类药材的应用历史
第十八章 矿物类中药鉴定
1.矿物类重点药材的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 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
2.矿物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3.矿物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
4.中药名单 (17,附 3)
重点药材 (8,附 1):*朱砂,*雄黄,自然铜,赭石,信石,滑石,石膏,芒硝 (附:玄明粉)。
药材 (5,附 1):磁石,轻粉,'炉甘石,青礞石 (附:金礞石),硫黄。 药材 (4,附 1):红粉,赤石脂,胆矾,龙骨 (附:龙齿)。
第四篇 中成药类
第十九章 中成药鉴定概述
1.中成药的鉴定方法
2.中成药剂型的特点
第二十章 中成药显微鉴定
1.重点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方法
2.一般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方法
3.三类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方法
4.中成药名单(20)
重点中成药(4):五苓散(散剂),牛黄解毒片(片剂),二妙丸(水丸),六味 地黄丸(蜜丸)。
中成药(8):一捻金,九分散,元胡止痛片,利胆排石片,补中益气丸,香砂六 君丸,定坤丹,牛黄抱龙丸。
中成药(8):七厘散,香连丸,附子理中丸,人参养荣丸,天王补心丸,大山楂 丸,杞菊地黄丸,跌打丸。
备注:上述内容为本科目的考察大致范围,可根据命题实际需要,允许偶有超出 上述范围的命题情况出现。请各位考生注意。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