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打破职教生成长“天花板”
“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过去很多人把职业教育看做“断头路”,而今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职教生的选择更加多样,成长“天花板”终将打破。
葛道凯介绍,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进行了进一步界定,重新划分了我国的教育体系。根据决定,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这不仅使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了,也使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变化。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2万人,在校生2933.83万人。然而,结构不尽合理、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以及观念认识滞后等因素依然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决定,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这不仅对国家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帮助每个家庭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本科职业教育将分类推进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指出,在我国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有必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葛道凯表示,近期有媒体报道的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说法并不准确。决定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葛道凯说,决定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也就是通过招生、评价、投入等机制,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在现有情况下推动一批本科学校转型,这些学校可以是历史悠久的,也可以是新建学校,但前提是要实现分类管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今后基本走向是将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
为企业办学新添动力
决定还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并将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支持。
葛道凯表示,我们旧有的观念往往是办教育是学校的事,而企业往往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而这一次明确,办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企业办学不应狭义地理解为出资兴办学校,还应包括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如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学生实习、派遣技术人员讲实训课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调动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特别是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试验,已经取得较大范围的成功经验。
过去的改革探索已经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也满足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决定还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要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链接>>>
职业教育能否破解三大困局
对于寻机“转弯”的经济结构、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亟待加速的教育改革这几项紧迫任务,人们期待职业教育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突破转型升级的瓶颈。“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无法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湖北省就业促进会会长周腊元说,新兴战略产业研发领域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工人却数量缺乏、质量不高。针对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让市场需求说了算:破解就业怪圈的钥匙。当前,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怪象,亟待寻找良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决定》提出要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这将促进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并根据社会对不同工种、职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不唯学历凭能力:探索教育改革的突破。目前,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阻碍依然不少。广东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邓庆宁说,《决定》对市场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次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给出了一系列让市场发力的突破性措施。如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等等。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