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重庆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机制、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持续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同配合、优化精准服务,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助力学生顺利求学、全面发展。
聚焦扶困扶智,发挥组织体系的保障作用。建立由校长任主任的学生资助管理委员会,统筹推动全校资助育人工作;成立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具体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推动各学院成立学生资助委员会,在学院、年级、班级分别建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民主评议小组,努力构建一体贯通的资助育人体系。依托“资助育人名师工作室”,组建发展型资助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方面支持。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制定国家奖助学金实施细则、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爱心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及各类奖助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等19项制度,为更好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分类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获得学生“铸魂培优”、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学生“思源奋进”、国家助学金获得代表“结对同行”以及针对家庭临时困难学生的“求助直通车”等专项工作机制,确保资助育人工作有效覆盖。
搭建资助平台,发挥勤工助学的载体作用。持续加强校内勤工助学基地建设,明确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财务管理、法律责任等各环节,常设本科生勤工助学组织60余个,提供勤工助学岗位1500余个,年支出勤工助学经费近400万元。积极拓展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国内合作、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辅助工作岗位,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开阔眼界、积累经验。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勤工助学岗位育人计划,明确指导老师,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完善校院两级劳动实践先进个人、劳动实践标兵等劳动育人表彰体系,推选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作为劳动实践先进典型,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
凝聚工作合力,发挥部门联动的协同作用。将资助育人纳入学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重要内容及“十大育人体系”,作为“三全育人”工作重点项目,统一部署、统一建设,广泛动员和组织相关部门凝聚合力,共同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着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学生资助中心每年定期与各二级学院联合开展“励志、感恩、诚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与党委宣传部、各勤工助学团队共同举办“资助育人,励志青春”颁奖晚会;与国际交流合作处推出“圆梦计划”项目,每年选拔120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持续加大奖学金投入力度,2022年本科生综合奖学金由4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进一步拓展社会捐赠项目渠道,2022年新筹集社会捐助奖学金150余万元。依托校内各部门指导的勤工助学服务总队、励行志愿者协会、精进爱心社、思源社等学生团队,开展“阳光资助,助梦青春”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推动形成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资助育人工作氛围。
强化示范引领,发挥优秀典型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奖助学金选推体系和科学评价指标,将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等作为评选依据,根据各项奖学金和部分社会捐助的助学金特点,合理设置评选依据权重。通过校园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专项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开展“争先创优”“学术之星”“感动校园人物”“优秀志愿者”“勤工助学十佳学生”等评选活动,努力营造树典型、学典型的良好氛围。每年组织“年度人物”宣讲会,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为主体开设“前锋值班室”,开展“标兵一对一”等项目,通过分享经验、辅导课程等形式,切实发挥好优秀朋辈的引领作用。动员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开展带头早起、带头学红色文化、带头向党组织靠拢、带头参加体育锻炼、带头参与学业帮扶的“5个带头”活动,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辐射带动更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做好精准资助,发挥数据要素的驱动作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和流程,合理应用分析基础数据、民主测评结果,确保资助对象精准认定。依托学校中心数据库和智慧学工系统,根据校园消费习惯、学业成绩动向和生活轨迹分布情况等,及时发现需要资助对象,把握受助学生成长情况。制定《家庭经济困难本科学生隐形资助工作方案》,综合应用学生在校大数据,科学分析学生餐饮、出勤、借阅、交通、水电等情况,构建隐形资助评估模型。依托一卡通中心充值消费数据,摸底学生生活基本支出情况,建立隐形资助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因突发状况因素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影响等情况,构建集临时困难补助、爱心基金、单列专项补助为一体的帮扶体系,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根据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认定,切实把资助工作好事做好、实事办实。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