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大连理工大学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坚持服务需求导向 优化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结构
优化招生资源配置,助推学校事业发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卡脖子”关键领域,设置并实施多项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获批国家科研博士招生试点和工程硕博士改革培养专项试点资格,有效服务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建立基于学科和科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体系,突出绩效导向,实现由按“导师人数”分配到按“绩效指数”分配转变。主动适应管理重心下移改革思路,招生计划打包下发,为基层院系赋权赋能。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硕博士招生规模均增长60%以上,助力学校各项事业质量提升。
完善考试安全和评价体系,推进招考模式改革。建立“五审四盲三查二检”自命题工作制度,加强关键环节管控,近六年实现九万余份自命题试卷试题零事故。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形势,设计制定涵盖23个规定步骤的线上复试“金标准”,搭建云端监督“天眼”,实现传统“赶考型”复试向远程复试顺利转变。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完善博士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提高硕士复试成绩占比,增加心理测评环节,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考察。工作成果获评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提升生源质量,保证优质人才供给。出台招生名额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招生院系和研究生导师吸引优质生源的积极性;构建多维度立体化招生宣传体系,线上线下招生宣讲同步开展;组织接收推免生集中现场办公,全力抢夺优质生源。近3年来,推免生“985”高校生源提升47%,推免留校率提升33%,研究生总体优质生源提升30%以上。
坚持立德树人和创新引领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有效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台《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和《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支持力度,规范课程和教材常态化检查要求。通过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和精品教材建设,打造了以54门校管平台课和全英文课程为代表的精品示范课程群,以及以40本精品教材为代表的优秀教材,有效夯实研究生知识基础。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启动10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和100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先导课建设工作,组织全体研究生任课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实现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全体教师培训“两个全覆盖”,有效做好研究生思想引领。近年来,我校研究生课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评估理论与方法》获评首届国家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称号,《化学反应工程学》等7本教材获评首届辽宁省优秀研究生教材。
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培育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教学成果遴选培育机制、推广应用和表彰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研教改热情,凝练有特色、有示范作用和有推广价值的高水平教学成果。在已开展的两届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42项,其中特等奖6项,成绩显著,各类奖项获奖数均位列辽宁省首位。
整合资源完善实践体系,创新发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行业前沿课为认知引导-校内实验平台的实验技能训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实战应用”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投入资源拓展建设校内外实践平台和基地,聘请了一支具有丰富行业产业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队伍,有效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智能电力装备与系统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等2个基地获评国家级示范基地,“中石化大连石化院基地”等11个基地获评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多名研究生获评全国专业实践成果优秀奖。此外,学校与华晨宝马公司开展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从招生、培养再到学位授予的全过程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对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搭建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平台,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面向“双一流”建设新要求,开展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强化以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为平台、以全英文课程体系为核心的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体系,有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已达21个,获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项目覆盖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26个一级学科,工学门类一级学科覆盖率达到83.3%。通过国家高水平公派项目录取并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00余人,与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近20人,多名学生通过双方答辩获得博士双学位,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坚持质量底线 健全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推进“优秀论文工程”,科学完善选拔机制。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培育高层次拔尖人才,建立健全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我校持续推进博士、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科学制定选拔机制,按理工文法等不同学科门类分别答辩和推优。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0篇,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29篇。
建立博士学位授权点点长负责制,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各学科领域中选聘有较深学术造诣、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处事公正、在学术骨干中有较高威信、有丰富指导经验的资深在职博士生导师担任点长,对博士生开题、中期、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培养全过程关键考核点进行把关,有效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工作成果《建立博士点点长负责制,完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获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突出学位论文质量,完善申请学位成果要求。落实落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别特点和教育评价新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生申请学位成果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关注科研创新质量和社会服务贡献,突出学科类别特色、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上形成了多元化、多出口的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及成果要求,有效扭转了单一片面的评价导向。
推动导师评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导师培训体系。出台实施《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导则》,从制度上打破导师“终身制”。通过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动态审核、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等举措,强化导师岗位属性职责,实现导师评聘分离,保证导师队伍活力。推进导师评聘学术权力下放的管理重心下移改革。充分激发学部(学院)办学活力,给予学部(学院)话语权和工作抓手,同时将招生指标与导师体量脱钩,有效激发导师队伍活力。制定《研究生导师培训管理办法》,在导师沙龙等培训基础上,建立“学校主导-部院主责-全员参与”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明确学校职能部门负责新聘导师培训、学部(学院)负责本单位在岗导师培训,构建导师培训工作校-院两级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导师培训大规模、多层次、全覆盖,近5年累计培训在岗导师一万余人次,首批评选5支校级优秀导师团队,有效助力落实导师育人职责,营造“尊师重教、敬业爱生、教学相长、和谐互助”的导学文化及协同、和谐的研究生培养环境,凝聚育人合力。导师队伍建设成果获评2022年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办好研究生教育,持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加速跑”助力添彩。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