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围绕“潜心立德树人”和“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强化思政引领,优化规划设计,细化改革任务,深化科教融合,坚持内涵式发展,着力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强化思想引领,把好“风向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学校党委书记思政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和其他校领导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宿舍、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学生。校党委书记为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课、为毕业生上毕业思政课。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创新工作形式,组织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把思政工作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通过公开招聘、其他学院转任、管理岗遴选考核转任等方式打造专职思政教师队伍,实施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计划。遴选名家大师讲授思政课。建设学校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推动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作品。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组建全校思政课程组,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科学与社会”新生研讨课、“科学家精神”等示范课为龙头,发挥“一院一课”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打造思政“金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优化规划设计,绘好“路线图”。实施基础学科“率先一流”行动计划,明确行动方向,支持物理、化学、材料等优势学科发展,大力推进“新医学”“新工科”“特色文科”等建设。注重规划引领,以入选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制定实施《研究生教育“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导师队伍建设水平、生源选拔质量、思政教育及课程教学培养体系、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学术及综合文化环境、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六大方面提出18项改革举措,重点实施“研究生思政管理提升计划”“基础学科高峰人才培养专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计划”“德创导师学校”“科教融合创新机制建设”“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等专项行动。注重政策衔接,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任务要求和研究生教育形势变化,紧密结合“德创”计划目标任务,出台或修订20余项管理制度文件,全面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
细化改革任务,找好“突破口”。加快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面向国家急需、重大区域发展需求,深化并丰富与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探索实施项目制、订单式招生模式。试点“国家关键领域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工程博士项目”,完善“科研项目经费分担博士研究生培养成本招生计划”,开展与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招生、培养博士生。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积极落实分类培养改革,持续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分类建设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立专业学位指导组,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持续巩固壮大“集团式”应用型专业学位人才招生培养基地,面向国内大型企业等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导师近1000名。深化各层各类课程体系建设,推进研究生课程“提质、增效、培优”。建设“科创试点班”,努力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优秀博士生出国留学资助计划”,扩大国际联合培养范围。注重导师队伍能力提升,规范研究生导师遴选和管理,强化导师育人第一责任人意识,依托“德创”导师学校,面向新晋导师、在岗导师等,组织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个性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和交流活动,着力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政策水平和学术指导能力。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管体系,成立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两级学位委员会和学科点质量把关和监督作用,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深化科教融合,用好“助推器”。坚持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共建院系、互聘院系兼职领导和导师,开展学生联合培养。自2013年起,在“所系结合”工作基础上,学校先后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沈阳金属所、紫金山天文台、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长春应化所、广州能源所、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开展研究生教育整体融合,实现校所研究生教育统一管理。学校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为研究院所在研究生招生、教学、学位授予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研究院所利用一流人才和科研平台为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家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多年来,校所双方以人才培养为深化合作的着力点,全力推进专业课程、师资队伍、重点学科、重大科研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近年来,校所联合面向科技创新主阵地、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培养输送博士毕业生1989人、硕士毕业生1656人,为国家相关领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