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预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虽然各项工作有所前进,但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实现根本改变,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在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1."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他继续毛泽东的"左"倾错误,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1977年5月10日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在于: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的;第二,"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那回事情";第三,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
3.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申,"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论断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命题,其内容主要有三: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某个领域而言,其中各个观点、原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第二,要从精神实质方面去理解、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三,要从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入手,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讨论明确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继而影响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央工作会议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讲话围绕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则和政策:
第一,针对当时还存在的思想僵化和半僵化状态,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二,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法制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第三,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解决了一些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纠正了"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一批重大的冤案、错案、假案,提出了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的方针;
第四,提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方针和任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拨乱反正的推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拨乱反正,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二是采取措施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为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4.国民经济的调整
针对1977年至1978年这两年中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三、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我国的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着手,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二是还有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都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问题。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这期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探索,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等。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与此同时,也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首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概念。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江泽民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当今中国根本区别于历史上的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标志。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政治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强的政治保障。这个政治保障就是四项基本原则。
五、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议。
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耀邦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第一,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提出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最后,这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农村的改革继续深入
1984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从1985年开始,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提上日程。第二步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的商品经济,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农村经济的龙头,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邓小平认为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3.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1)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
(2)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迈出了几大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等,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党的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大会提出,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五、"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进一步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历程,正是"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六、治理整顿工作的开展
1989年11月6日至9日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治理整顿在实践中进展顺利,到1990年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0年4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1990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和"八五"计划的开始实施,标志着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任务全面实现。
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年3月3日,他在同江泽民等同志谈话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他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七、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1989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同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下决心解决好当前党的建设中的迫切问题。
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
1991年6月,《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二版出版。同年7月,党中央发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的通知,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意义,要求把学习《毛泽东选集》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学习代表了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的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这些谈话是对中国十几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阐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他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三,阐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不能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四,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五,强调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他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开好中共十四大、推进改革和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同年3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研究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对中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部署。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6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十四大的主要贡献是:
1.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主要有三项内容:
1.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十五大报告回顾,在20 世纪中国经历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把共产党章程》。
3.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四、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9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方针。目标是:
(1)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3)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农民。决定还提出了实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共九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大举措。中共十六大后,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同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除农业税。随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使农村经济和农村面貌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2.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94 年起,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999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期间,还出台了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同年下半年,根据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动加快西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步骤。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人民的基本认识是:
第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地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三,要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善于从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所以,中国人始终把加入世贸组织,看成既有机遇,也有挑战。1993年,江泽民访问美国期间明确提出了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三条原则:
第一,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是不完整的;
第二,中国要参加,毫无疑问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参加;
第三,中国加入这个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
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条件下,围绕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1.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3.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2004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党的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对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做出了高度概括: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深刻、协调、均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首次将"和谐"列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杜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3.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4.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5.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7.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8.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把党的执政能力概括为五个方面: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主要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2004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从2005年初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这一活动的原因在于:
(1)新的世情、国情、党情,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2)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上先进不等于实际上先进,历史上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作为党的整体,上一代人先进,不等于下一代人先进;作为党员个体,一时先进不等于终生先进;
(3)党具有重视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历史与传统。
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把它看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中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指导下,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展"三讲"教育和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颁布实施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2.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30多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十个结合"。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六、中共十八大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201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做了政治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十年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将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新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党的十八大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后者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