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当前,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大学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在线教育深刻改变着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在快速迭代升级。这些让我们始料不及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大学变革的进程。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给高校的海外引智和科技交流合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培养能够实现“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的拔尖人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也促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国家对疾控人才、公共卫生人才、战略科学家、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未来产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新课题。
为此,北京大学将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学科交叉为牵引”,持续优化学科、学术、学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将面向国家需求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培养国家战略亟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学校极为紧迫的任务。北大始终将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比如,我们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本硕博贯通的新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培养纳米电子学拔尖人才。疫情期间,北大有一大批研究生在抗疫科研攻关和防疫岗位上贡献重要力量。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生团队在谢晓亮院士的指导下,开展新冠肺炎强效药研发,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研究生在本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将我国抗击疫情的文献资料翻译成阿拉伯文,学校于5月6日举办了视频发布会,得到20位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学校正在筹建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等平台,以完善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前不久还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
第二,将基础学科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石。
基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先导性作用。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是北大“双一流”建设的“四梁八柱”。北大连续14年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提供包括奖学金在内的长期稳定支持。今年,学校落实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的批示精神,加强国际数学中心建设,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等形式培养拔尖数学人才。
信息化一定会带来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飞跃。我们将继续加强基础人文学科、尤其是“冷门绝学”课程和研究团队的建设,培养更多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比如,季羡林先生创建的梵语、巴利语专业得到进一步充实,目前开设了梵语、巴利语、于阗语等多门非通用语种课程,研究生参与“冷门绝学”重大项目的语言和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第三,将交叉学科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引擎。
能否在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决定着能否占领未来学科和“未来产业”的前沿。我们坚持“不在最前沿就是落后”的理念,在加强基础学科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等跨学科研究平台的作用,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重点围绕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来进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药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协同创新。近年来,我们以“临床医学+X”为抓手,建设医学人文学院、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等一批跨学部和院系的教研机构,并设立专项招生计划和联合培养项目,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博士生李琳在汤富酬教授、乔杰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临床医学+X”跨学科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28岁博士毕业时,便担任了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下一步,北大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继续坚持“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一流人才。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