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有句老话:“女人干的好,不如嫁得好”
在上一辈父母亲戚们看来,
女人不管学历多高,能力多强,
最终都要回归家庭。
考个大学,有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然后洗衣煮饭,相夫教子,
何苦要考研,要那么折腾?
我想我们如此坚持,是不想因为性别受到社会歧视,想更好地提升自己,用自己的能力过更好的生活。
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82年时,我国授予硕士学位8665人,其中女硕士830人,只占总数的9.6%;而到了2010年,女硕士数量首超男性;女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2016年已经达到55%,近年更盛,女生渐成考研主流。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生会选择考研呢?
1高校性别比例,女多男少
从性别比例来看,2019届高校毕业生中,女生占比52%,男生占比48%,女生比男生占比高出4个百分点。
据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全国高校男女比例排行榜中,719所高校中有367所高校女生比例超越50%以上,占据半数之多;
其中中华女子学院以女生占据98%的比例排列第一,女生比例整体超越男生,高校女生人数就比男生多,女生在同性别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
再加上很多职业招聘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女生会选择考研。
2应对就业压力
应对就业压力,是绝大多数女生参加考研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不少原本想一毕业就工作的女生在找工作中失利后,就纷纷调转方向备战考研。
这样做,不少人可以根据市场前景和需求,通过考研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并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面对职场中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很多女生只好继续武装自己,用研究生学历来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现在有不少单位在招聘时对学历有要求,一张硕士文凭会有助于未来找到满意的工作。通过拿到硕士文凭,弥补性别方面的弱势,增加求职优势,也是一部分女生选择考研、应对就业压力的理由。
3高校任教
近几年,高校任教成为很多女生理想的职业选择。高校教师授课压力小,没有升学率的压力。
同时,没课的时候相对自由,也有时间搞科研。还有,每年充裕的寒暑假,也使得高校老师和别的行业相比,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当然,现如今对高校任教的要求有所提高,重点大学一般要求是博士毕业生才有出任老师的资格,硕士毕业生只限于做行政工作,成为教务教师。
4提升自己
现如今,做一名“三高”女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备受女性追捧。
何为“三高”?就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而高学历在当代社会,似乎成为高收入和高素质的基础。
曾把女博士看做是恐龙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曾把女博士看做的灭绝师太的思想终将被淘汰。
无论是网络上还是校园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女硕士,女博士,她们在学术研究上,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在生活中,注重品位,优雅得体、知性从容。
5传统观念的改变
21世纪,我们依旧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观念里,女性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家庭、孩子身上,要做丈夫坚强的后盾。女性的成就在于家庭、孩子和老公。
但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经济状况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为自己而活,她们有意愿、也有能力在工作领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有一份能够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业,而不是依附丈夫、家庭。
6女性更适合科研
传统观念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以记忆为主,创新较少,更适合女性的思维方式,而男性更适合抽象思维,所以现在高校里女生越来越多。
其实,这种传统观念并没有太多依据,男女很多思维方式的差别,往往并非源自其生理差异,而是源于从小因为性别不同,而接受到的不同社会教育和心理暗示。
如果,女生和男生接受一样的社会教育和心理暗示,女性会更适合科研。
比如,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中国密码学家王小云等,她们都在传统上不认为女性擅长的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再来分享几个网友的留言,她们也谈了自己选择考研的原因。
@你那边几点:我考研就是应对就业压力,现在找工作太不容易了!去了一趟校园招聘会,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每一个招聘单位的桌子上,都放着半尺高的简历。现在想想当时的场面,真的是心有余悸。出了校园招聘会的现场后,考研的决心更坚定了!
@水瓶座谁也不怕:我就是想当高校老师,因为高校老师轻松稳定,同时还有寒暑假,陪家人的时间也特别长。
@女博士怕什么:我当时没想读博,但是发现找工作不是很容易之后,就去和导师谈谈我的未来发展,导师说我可以选择本校直博,然后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准备直博的申请材料。没想到最后我的申请材料通过了,成了一个女博士。(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讨论话题
你是准备考研的女孩子吗?
你是否遇见了择专业偏见和家庭社会压力?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