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学科专业介绍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创办于2000年,2001年正式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11年被海南省教育厅遴选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12月,中宣部确定将新闻传播系作为全国首批由地方党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的10所新闻院系之一。2015年11月,经学校批准建立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2016年经过学校遴选,新闻传播学作为全校8个优势重点学科之一予以支持建设。在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和学科发展步入快车道,软硬件设施齐备、师资结构合理。
学科专业实验设施齐备,设备总值2000万元。其中包括:现代媒体实验室400平方米,包括数码制作室、虚拟演播室、静物拍摄室、非线性编辑室、苹果高清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还有400多平方米的全媒体交互式演播中心。实验器材充裕、设备完善,能满足本学科各项实践实训的教学需求。除内部的实验室外,学院还与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建设了海南省专业硕士学位联合培养基地,与业界携手共同培养高水平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学下设传播学、新媒体研究、影视传播研究、广告与媒介经济学等四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传播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与舆论、影视文化传播等特色方向。本学科专业在省内新闻传播学的学界和业界有较大的影响,是海南省新闻传播学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所在单位,也是海南省新闻奖评奖审核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学科现有硕士导师10人,专职教师22人,其中正高职称的教师有6人,副高职称有7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有硕士学位教师10人。近5年来,本学科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3项;同时获科研成果奖5项,在国家权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学术著作7部。
此外,学科还聘有7名校外导师。这些教师或为中央、省级主流媒体从业人员,或为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人,既有丰富的新闻从业或管理经验,又有极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每年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成为很多新闻媒体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抢手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扎实操作技能与灵动的创意策划能力的高层次现代都市新闻传播职业人才。
(一)培养要求
本专业面向社会的特定专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具体要求为:
1.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基本要点;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恪守新闻与传播职业道德。
2.具有完备的新闻学、传播学与数字媒介的基本理念与基础理论;能够掌握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具备从事新闻与传播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3.具有广博的视野,能综合运用新闻与传播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处理和应对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各种情况。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二)培养方式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指导与培养。
课程设置重视实际应用,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丰厚与前沿化,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带动学生进入新闻媒体与企事业单位实习;学位论文选题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面向行业应用着眼实际问题、强调实际应用价值。
(三)就业去向
本专业覆盖行业包括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站、党委及政府各部门,毕业生可从事大众传媒如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新闻宣传部门的编辑、记者、舆情研判、危机应对工作,以及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的文案、设计、策划与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是传播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与舆论、影视文化传播。
四、招生对象与学习年限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人员。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本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898—32165562
联系人:李盈颖
2020年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055200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考试科目
|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加试科目
|
备注
|
055200
新闻与传播
|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
①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
②新闻业务笔试
|
|
1.政治理论、英语二为国家统一考试命题,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为学校自主命题。
2.不招收同等学历生。
|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