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13年的国家线公布后,不少学校复试的战役也拉开了序幕。经济学是考研的热门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复试准备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本专业考研复试主要考核什么内容,老师在复试的时候最关注考生哪些素质,考研专业课教研室徐老师为大家整理了2013年考研复试指南,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经济学类专业复试主要内容:
以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类专业的复试方法从内容上看,分为基本素质、外语水平和专业课三方面的考核;从形式上看分为笔试和面试。综合素质面试和专业课口试同时进行,综合考查考生的思想状况、科研能力、发表论文、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而专业课笔试按一级学科组织经济学综合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民经济管理、网络经济等科目,所有专业同一科目,闭卷考试,集体评阅。外语水平测试由学院英语水平较高的老师来面试。外语主要测试考生基本的听说能力,重点检测考生外语工具的掌握情况。英语水平考查由学院英语水平较高的导师面试,可能跟学生交流一般的经济学常识。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观点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难度也不大,主要看考生的专业知识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
导师最关注的考生素质:
经济学专业初试的四门考试中,政治、英语、数学是公共课,只有一门专业课考试,初试区分度不是很大,所以在面试中要考查考生以下三方面的素质:第一,基本理论是否熟悉。对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考生不光要会,而且要熟悉。当老师提到相关问题时,考生要做到准确熟练地表述出来,并谈出自己的理解,显示出较好的理论素质。第二,不仅要熟悉基本理论,还要会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观点是否正确并不是判断的依据,导师主要是看考生能否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够说出一二三来。比如说如何看待美国贸易赤字问题,考生怎样看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导师希望考生通过对一个问答的分析体现出经济学研究的潜质。第三,复试是对考生知识面的考核。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面试老师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连续追问,这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这种随机性的追问正可以考查出学生知识结构。经济学的新观点层出不穷,考生对前沿的东西不能不关心,至少考生要对这些经济问题要有了解和认识。这种连续追问的面试方式对善于应试的学生是一种压力,校方其实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努力弥补相关的知识缺陷。
在面试中,除专业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外,导师们也非常看重考生的一些非学术的综合素质,比如不希望考生以过分虚假、华丽的方式来掩饰缺陷,尤其是涉及专业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考生在面试中不可太花哨,不可过分讲究技巧,要给老师留下认真、踏实的好印象。面试过程中一些基本的礼仪问题也要注意。比如正在面试的考生手机铃声突然响起,不但让考生尴尬,也容易给面试老师留下不好印象,甚至可能影响成绩。
经济学类专业复试面试注意事项:
在复试时通过问答的形式很容易体现出考生素质来。因而,在复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考生有必要再次熟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考生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当然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期内能够提升的,但是至少在面试中不要紧张,要把自己最优秀的潜质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素质。这也提醒2014考研的大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关注经济学现象,不能一味地死读书。
如果英语面试是自己口述而不是老师问问题的话,应该尽量把自己的英语介绍材料浓缩,语速千万不要太快。如果你语速太快而且句式复杂的话,你会在老师面前表现的比较牛。当你介绍完自己时候,老师就会毫不客气的表现他的牛!他会把提问你的句子说的复杂而且速度非常快——将心比心,谁叫你刚才表现的那么富有侵略性。
进门的时候一定要敲门,然后很有礼貌的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深深的鞠躬比较好),因为老师不想招一个大爷当弟子,所以礼貌是必要的。站在面试的现场,产生紧张情绪都很正常,但是一定要尽快的调整自己的状态。克制紧张,缓解慌乱。用面部的微笑给老师心理暗示,暗示他你和他交流非常愉快,你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这样导师对你的印象当然会不错。实在笑不好,不知道如何微笑,那么就这样想,老师也是人,他也吃五谷杂粮,他不过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对你今后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把他放低自信就来了。如果在面试过程中出现没有意料到的尴尬局面,在面试结束后一定要向老师表达歉意。
最后,辅导专家徐老师提醒大家:在命题方面经常有学校会出现重复情况,这也是我们必须注重往年考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时为了突出此知识点的重要性,专业课命题老师可能将过去的曾考过的简答题当作论述题出现在今年的试卷上。在考研中,一分甚至可能决定考生的成败,因此我们应当做到在往年出过的题又重复出现时尽量不丢分,这也是我们高分的一个重要保证。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