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一、考试的范围及目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所包含的绪论、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部分。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基本理论与技术解决环境工程过程中的问题,并熟悉当前最新的环境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3.试卷结构及题型比例:
试卷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基本概念题约40%;基本理论分析题约30%;应用论述题约30%。
三、考试内容要点
1. 绪论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分类及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2.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病毒的繁殖;病毒的测定与培养;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污水处理过程对病毒的去除效果;病毒的危害、对策与应用。
3. 原核微生物
细菌相关知识(细菌的形态特征与大小、细胞结构、培养特性、物化性质);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与环境的关系;细菌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4. 真核微生物
原生动物的特征、主要类群及与环境的关系;藻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和藻类与环境的关系;酵母菌的形态特征、种类分布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5. 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酶的基本概念、酶的组成与活性中心,酶蛋白的结构与催化功能,影响酶活力的因素;微生物的营养物及营养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及类别;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生物脱氮原理;光合作用及异养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6.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细菌生长曲线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微生物的生存因子(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太阳辐射、渗透压以及表面张力对微生物的影响);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辐射、超声波、重金属、极端温度和 pH、干燥、有机物以及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7.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手段;基因工程、遗传工程、 PCR 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当前最新的环境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定量PCR技术、DGGE、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微生物组、蛋白质组等)。
8. 微生物生态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土壤的生态条件,土壤自净、土壤污染与土壤生物修复。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空气洁净技术;空气微生物检测;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微生物群落;水体自净和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水体富营养化。
9.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碳循环(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的转化);氮循环(蛋白质水解与氨基酸转化,尿素的降解,硝化、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磷循环(含磷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转化)。
10.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污水生物处理的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活性泥丝状膨胀及控制对策;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11. 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生物脱氮除磷的目的和意义,天然水体中氮磷的来源,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原理及微生物;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及微生物群落;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
12. 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有机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堆肥法,卫生填满法以及渗滤液);废气的生物处理(废气的处理方法,含硫恶臭污染物及 NH3、CO2 的微生物处理)。
13.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微生物细胞外多聚物的开发与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乳化剂,微生物自身絮凝和沉淀作用,微生物絮凝剂和沉淀剂的开发与应用);微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产生氢气的微生物,微生物产氢燃料电池)。环境介质中目标优势菌种的筛选;当前最新的微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