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被誉为“黄金节气”,而对于考研来说,这个阶段也同样重要,秋季的强化孕育着下一阶段的冲刺,而这一时期,被外界干扰信息较多,自9月份以来,一系列的考研政策密集出炉,先是2013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公布,进入中旬后,考生期待已久的考研大纲也发布,接下来就是2013年考研网上报名。多个重磅信息一下进入考生视野,不仅聚焦了考生更多的目光和注意力,也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不适。要避免成为考研信息的奴隶,集中精力备考,做好考研冲刺的前奏才是关键。
不被考研信息所奴隶 不焦虑 不纠结
随着考研信息的陆续发布,一些考生担心复习不完,知识点掌握得不全面,对考试内容心里没谱等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被忽略,就是信息过多导致的信息焦虑。在考研的各类信息中,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的,有权威发布的,也有纯个人主观感受的,多数考生因缺乏对考研整体形势的分析能力,往往信息越多,越无法决策,越是痛苦和急躁。所以,找到权威信息渠道,只关注经过系统整理、编辑,并有着充分理由的信息,对考生至关重要。同时,考研是一个不停与各种干扰做斗争的过程,这之中,既不能对外界信息不闻不问,又不能过于关注非考试信息,要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考研复习中,为冲刺做好准备。
经过前期紧张的复习,很多同学身心疲惫,出现了学习效率低的现象,再上考期临近,需要更多的精力进入复习冲刺阶段,于是一些考生力不从心而信念动摇,焦虑不安,厌烦疲惫、信心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正常复习。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也是考研复习中考生各方面素质的一次质变过程。考生出现复习疲劳期实际上意味着通过努力学习达到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也是备考过程中达到一定层次而出现的必然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要顺利度过复习疲劳期,就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冲刺乃至考试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考研复习是争分夺秒的,如果没有快速有效的方法度过复习疲劳期,将会大大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复习时间一点点减少,这时考生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复习目标和复习进度,合理分配时间,把握好自己的复习进度,可以帮助考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恐慌。9-11月份是考研的强化提升阶段,也是攻坚阶段,需要投入的时间比较多的时候,成败在此一搏,所以不但投入时间多,而且持续时间长,一定要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适当的休息尤其重要。
10月10日考研正式报名也即将开始。面对报考院校专业,不少考生开始纠结。经过前期的复习后,考生已经对自己的复习效果也有了一定的考量,其中不乏复习过之后信心受到打击,使部分曾选择名校或热门专业的考生打起了退堂鼓。也有些考生意志力不坚定,受到周围的人或环境的影响,在考研目标院校选择开始纠结不已。在专业或者院校选择时,一定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深入剖析自己的性格、兴趣,发掘潜能,通过专业的分析,发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找到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那么院校、专业的选择,要量体裁衣,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无论如何,考研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每一个考生都应合理看待考研相关信息,在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的同时,避免过度解读造成的负面心理暗示,以至于影响自己的既定复习。当然,在漫长而艰辛的考研过程中,考生要最终战胜的不只是看不见的竞争者,更多的是看得见的自己。
做好秋季强化 蓄力冲刺前奏
秋季的考研复习是一个强化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重点就是要全局把握各科的知识点,对每一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然后系统的加以巩固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直接影响到冲刺阶段的准备,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好好整装,做好冲刺的前奏。
对于按部就班复习的考生,报名阶段可以继续按计划进行复习。英语方面,在10月要多做真题,熟悉各种解题技巧,夯实基础。11月把提高的重 心放在写作上面,到12月要通过模拟考试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数学方面,就是要大量做真题。数学考试很少单独考查某一个概念或公式,所以这一阶段要把之前熟记的各个公式、定理做到综合应用,查漏补缺;政治方面,10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多加演练,因为这部分的知识点是灵活考查,要在分析材料题中对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11月之后则可以开始复习近代史纲要等需要大量记忆的部分。
而对于那些执行力差,复习不好的考生,政治复习要往后放,11月之后再对大纲、真题进行复习,注意考频高的知识点,11月中旬前对数学、英语进 行重点突破。英语方面多做真题,精读文章,掌握长难句和高频单词,总结做题技巧。数学方面还是以基础为主,对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进行吸收、消化,基础掌握得好,80%的分也是可以拿的。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