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考研大军中跨考教育学的考生逐年增加。根据历年的情况,由其他学科进入教育学专业领域的考生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教育学统考课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大,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跨考生来说,在准备上有一定难度。为此,笔者邀请4位成功跨考教育学的师兄师姐来谈谈经验,并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苏老师作点评,希望对准备跨考的同学攻克统考课难关有所帮助。
案例1
小徐,女,本科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教育学原理方向。考研专业课成绩:247 分。
“我的复习技巧:4遍阅读法。”
最好能将专业课本读4遍。第一遍通读,留下整体印象。从教育学基础和教育史出发,宏观上对整个教育学学科知识脉络、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遍细读,尽可能与所报考院校的专业课笔记相结合,重点记忆相关知识点。我当时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来完成第二遍的阅读。专业课的笔记可以在网上找或者通过报考院校的朋友寻找。第三遍可以结合所报考院校的历年真题,边做题边总结,查找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并吃透考题。最后一遍阅读的时候,要积极调动自己的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加入自己的看法。阅卷老师更喜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你说的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寄语:要对自己有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理想并付诸行动,成功一定属于你!
案例2
小米,女,本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比较教育方向。考研专业课成绩:258分。
“我的复习技巧:交替复习,反复记忆。”
第一轮复习主要按照书的章节来复习,将知识细化。1.两科一起复习。上午复习教育学,下午复习教育史,这样交叉记忆效果较好。2.看一章总结一章,第二天再复习一遍,争取每天复习,反复记忆。3.多动脑,多总结,加以区分地记笔记,巩固知识点。第二轮复习,则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梳理的同时进行比较分析。第三轮的复习结合历年考研真题,边做题边总结,熟悉考研题型和解题方法。如果可能,最后进行复习的时候可以结合阅读一些权威教育杂志和教育论著。
寄语:放松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案例3
Lily,女,本科北京科技大学英语系,现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原理方向。考研专业课成绩:260分。
“我的复习技巧:基础加捷径。”
1.夯实基础。专业课本是专业课复习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勿庸置疑。2.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找捷径。因为条件便利,我一有机会就到所报考的学校旁听基础课。如果能旁听所报考方向的硕导或博导的课,那就更好了,因为考研的专业课试卷就是他们亲自操刀的。旁听一个学期下来,我对老师的专业研究领域一清二楚。外地的学生也有捷径可以走,如登陆所报考院校的论坛或者通过网络结交一些在该校就读的朋友,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3.尽可能多地找到所报考院校的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有用的真题越多越好,这样方便总结经验。4.上所报考院校的辅导班。对于跨考生,有辅导班老师提纲挈领,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是不能完全依赖辅导班。
寄语:成功等于90%的勤奋加10%的方法,做一个有心的学习者,成功就近在咫尺!
案例4
牛牛,男,本科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原理方向。考研专业课成绩:255分。
“我的复习技巧:扎实学习,平和心态。”
1.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专业课复习该怎样进行,可以参考师兄师姐的时间表,每一轮复习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一定要大致估算,制定一个详细的专业课复习计划,并严格遵守,一天落实一天的任务。这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贵在坚持。2.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简单地说,先理清全书的框架,然后在阅读中一点一点地将框架添上内容,汇总成知识树,最后消化吸收。比如中国教育史,可以按朝代整理思想史和制度史,也可以按题型整理,或者按专题整理,如:以书院的发展、蒙养院的发展为专题等。3.复习的后期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淡化成败意识。调整心态的目的是争取在考研的时候能超常发挥,最起码是正常发挥。每年都会有同学因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压力过大,期望值过高,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
寄语: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每天鼓励一下自己,告诉自己:我能行!
教师点评
以上4位同学各有侧重地讲了自己的考研经验,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参照。总的来说,选择考教育学,要对全局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第一,考生要对教育学有一个较为清醒的全面认识。在报考之前,考生就应该及早了解它的内容范围、指定教材、历年试题等情况。确定了要报考的学校后,要及时把握学校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根据自己的专业课水平,确定专业课的复习进度和投入的精力,根据这些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考生一定要对考研的大形势,希望报考的学校、专业,自身的实力等作详细、客观的分析,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第三,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如果准备的时间比较早,可以在就近院校旁听教育学基础和教育史的课程。事实上,关于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的内容没有院校间的差别,旁听的目的是增进自己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备考时,不要放松对教育学基本素质的培养。通常情况是,由于备考的目的性太强,很多跨考生忽视了对教育学基本素质的培养,死记硬背了很多知识点,考研成绩不错。但随着考研压力的缓解,识记的知识点慢慢淡忘,所以跨考生多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进校仍要补修教育学、心理学。
第四,复习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由于背诵的效率比较高,很多跨考生选择这种学习方法。但死记硬背的弱点是削弱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对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敏感性。大多数导师在复试的时候看一个学生是否是可造之才,都会看考生有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对某一问题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复习备考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第五,信息的获取,可以经常去报考院校的考研论坛看看,与他人分享专业课资料,自己也可以注意搜集整理。还要养成阅读教育报的好习惯,比如《中国教育报》,能让你在第一时间把握最重要的教育政策和动向。
第六,考研的态度是贵在坚持。一般来说,到了12月底,考生往往会陷入极度焦虑的状态,很容易自我放弃,这时一定要随时调整心态,从容应对考研。
推荐读本
跨考生最大的薄弱处是基础知识,因此,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对跨考生来说很关键。以下推荐一些教育类基本读物:
1.近5年的《教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2.近1年的《中国教育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承印;
3.近2~3年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主办;
4.《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 著,李其龙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民主主义与教育》,【美】杜威 著,王承绪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爱弥尔(论教育)》【法】卢梭 著,李平沤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论语译注》,杨伯峻 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9.《学记评注》,高时良 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0.《孟子》,梁海明 译注,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