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第一招:乐观无敌
在内蒙已经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小茹为了理想来到北京,住着地下室,背负着家人朋友的不解选择了考研,随着考研的临近,她却怀疑起考研的意义。
坚持了长达半年的全力复习,却在关键时刻动摇,最终功亏一篑。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怎样才能避免它的不良影响呢?
在考研复习进入倒计时时,很多考生最缺乏的就是“乐观”和“自信”,会因为无法承受考试时间越来越近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所以才会变得疑虑满腹、忧心忡忡,几乎想要放弃。
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一想到考研的激烈竞争,自己有可能会失败就想放弃并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在最焦虑的时候,他们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试着与老师沟通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并多给自己一些乐观的理由,帮助自己稳地度过情绪波动期。因此,不要忌讳敞开心扉,有专业的指导可以理顺心气,消除有碍复习的消极情绪。学习碰到难点要及时求助,千万不要苦钻牛角尖,那些与考试无关而又难以忘记的事情,可以找朋友倾诉或对着镜子自我宣泄,然后忘掉,全身心投入复习。
在心情平静、愉快的时候,学习效率往往最高,复习效果也最好。在你最乐观的时候,任何不好的事情都能看开,任何不顺心的事情也能理解。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做了N遍也没做出来的题目,说不定能很快找到答案。良好愉快的心境,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冲刺阶段紧张、消沉、倦怠等不良情绪会使大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使记忆、思维发生障碍,阻碍解题进程。因此,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乐观舒畅的心情投入到冲刺复习中。
第二招:正视自己的弱点
打退堂鼓的想法是很常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一方面要尽力做到知识面的广阔,一方面又要掌握每个知识点的深度,很难顾及全部。知识是无穷尽的,考研只是对你知识水平的一个测试,从某种角度来说,考研并不是要考你知道多少,而是在测试你的思维拓展怎样。
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不需要过度规划。很多学生学习专业课已经很多年,但是毕业后没有从事相关专业。其实,所学专业并不会限定就业领域,对报考专业的怀疑只是一时的动摇,可能是在专业课复习上遇到了一些挫折。那么,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用这剩下的一段时间来攻克这个难题,正是你目前最切实的解决办法。
复习已经坚持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能有明年再考的想法,除非是专业差异性太大或者基础太薄弱,因为再多一年同样会觉得时间不够,你仍然不能无所不知。其实很多考生会觉得自己还有好多经典名著没有背,好多名家作品没有看。但是抱怨没有用,时间就是这么有限。不妨采取了折中的办法,看名家评论,对没有看过的名著有个大致把握,了解其经典之处。这种快捷的复习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复习中,能感觉到自己每一天都有收获,弱点慢慢变成了长处,信心也在不断地增强。
第三招:适度控制情绪
其实,动摇和逃避都来自压力下的恐惧,在冲刺阶段,很多人都会担心失败,从而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付出巨大努力之后,能够得到成功的回报。冲刺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考生的怀疑、逃避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寻找各种开脱的理由,对于“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思考,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防御。这种逃脱和防御能够使人减少一部分的压力,但是也有可能会成为阻碍继续复习的障碍,而过度的松懈则会让人放弃。
从根本上说,一方面,我们要理解这种现象,它的确有助于减压;另一方面,也要控制这种情绪,防止过度放松,影响复习,更不能分散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以免造成过度防御,结果适得其反。遇到这种现象,考生需要反省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另一个是考研的意义是什么?在考研初期,有些同学已经思考过这两个问题,但如果在冲刺时又出现怀疑动摇的现象,就需要重新反思,越是想放弃就越要反思,继续还是撤退,都需要明确的理由。这也是在澄清自己的信念。
第四招:坚持选择,不为所动
对于外界影响,首先还是要坚定自己考研的决心,可以幻想一下考上研究生后的美好生活。其次就是要保证每日的作息,不要因为没有人陪着学习就不看书,也不要因为事务繁忙就不看书。即使再辛苦再忙,也要记得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复习。
如果考研的意志十分坚定,完全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摒弃外界的干扰。最好是到学校的自习室复习,寻找有利于复习的学习环境,看着一起奋斗的研友,就不会觉得是孤军奋战了。如果产生了厌学情绪,强迫自己学习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适当放松心情,比如去查阅考研信息或稍微运动一下。只要能把握放松尺度,并不会耽误学习。请考生坚信:环境不好,天气太冷,工作太忙,这所有的外在因素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你拥有一颗足够坚定的心。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