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人选择了考研。在考研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考生选择“跨校考研”而在“跨校考研”当中,“跨考名校”是许多考生最理想的选择。有官方数字公布,“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165.6万人,考生集中的热点高校、热点专业和热点地区与往年相比,基本变化不大;报考人数最多的10个招生单位仍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报名人数最多,约为2.1万人。”由此可见,跨校考研,尤其是跨考名校的竞争异常激烈。
名校情结缘何而起
这种名校情缘因何而起,做了以及下总结:
情结1:冠上名牌,扬眉吐气
持有这样的考研动机的考生为数不少,很多人都想通过考上名校来证实自己。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认识不清,盲目的选择名校,最终导致考研失败。选择考研证实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能一味的看重名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目标的效价和可能性同时影响人们的行为,名校的效价自然很高,但如果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这样的目标并不是最优的目标,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产生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因此,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各种情况综合考虑。另外,一旦你确定了目标,就不要在犹豫了,自信心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事在人为,只要有信心,并且肯付出努力,很多梦想都可以成为现实。
情结2:改变命运对抗社会压力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就业市场上企业招聘也本着“唯才是用”的原则,但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上明确要求求职者需具备“985”、“211”工程院校的大学生,让不少大学生们坚定了一个信念——非名校不考!
建议,面对这样的考生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评价,选择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要正确地对待名誉,而不是热衷于表面空有的虚名,要尽可能摆脱对表面东西的追求,努力去争取自己心中最想要的也是最可能实现的目标和理想,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后悔叹息。
情结3:满足虚荣心的考研动机
这种满足虚荣心的考研动机带有较经的功利性,所以才使得这类人缺少足够的动力和意志力,来面对考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考研不同于高考,如果说高考是一场群体性的战役,那么考研则更像是单打独斗、分散作战。高考,在身边可能有很多战友和对手;考研,最大的对手则是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更像是一个人的舞蹈,是一场长期的战役,要能长期忍受孤独和寂寞,在这场战役中取胜,如果没有强烈而正确的动机,无法产生强大的动力和意志力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就难以获得成功。
考研,只选对的
奔赴2013年考研战场的战鼓也已经敲响,欲想再次跃入龙门的有志青年也已经在备战考研的征途上摩拳擦掌。选择选择报考院校时一方面要完全清楚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需完全了解招生院校的情况。通过对比,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院校,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
全方位了解拟报考院校及专业的详细信息
目标院校的目标专业是你考研征途上所要最终攻克的堡垒,你要了解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明确你和它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才能制定出具体的作战方略。这些信息包括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情况介绍,它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它的导师的情况,往年的报考情况,往年的复试分数线,录取比例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等等。这些资料你可以去相关院校或利用搜索引擎去搜索查询,但得到的只会是部分的原始数据,而且费时费力。但如果你登录网,便可以从那里免费下载到许多资料,非常方便。转自学易网www.studyez.com
利用拟报考招生单位历年真题检测自己专业水平
尽管天下学术是一家,大学阶段所学习的都是各个专业领域里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每个学校的老师的研究方向、学术观点等的不同,每个学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所形成的学习研究氛围都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教师本身知识和教学水平的差异,就导致了不同学生自身水平的千差万别。即使你在你们学校是学习的超级尖子,但如果把你放到另外的一个学校去评定,结果却只能是个未知数。所以要测定出自己现在的专业水平在目标院校的“含金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历年真题,这还会有利于你把握住以后的复习方向。
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以上方法,给自己的专业课复习准确定位,这是走好复习备考第一步的关键,也是你能决胜考研战场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奉劝考生在决定报考专业之后再去选择报考院校。毕竟专业才是决定日后工作方向的主要因素。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