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考研倒计时150+天,也就是5个月,抛去休息吃饭的时间,真的是没几天了,想起来一句台词“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事实真的如此,你或许还在犹豫、或许觉得时间不够,也或许一直都在努力。其实,考研缺的,从来不是时间,是决心。
记得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复试分数线陆续出来,网络上一片热闹。有积极复习专业课的,有四处搜集往年考试信息的,有询问复试经验的……
在这片热闹中,还有一隅角落的人,在立志从新开始。大家都在沉浸在本次考试中无法自拔,居然有人这么早就开始来年的备考了!当时的我们,可能还在犹豫是否考研,还在告诉自己时间很早。所以根本没有看书的打算,也没有进行学习规划。
四五月时,我们终于拿起了书本,打算复习。然而"多事之春",忙着毕业的我们,在论文与复习之间焦头烂额。这时候必须放弃一个,那一定是考研。忙完论文,毕业之后,时间所剩不多,于是很多人选择了放弃。
我们转变想法,觉得"不考研照旧能过得很好"。这样无可厚非,人生有很多种选择,考研不是唯一。
但是,如果我们对现状有诸多不满,对考研仍然心存向往,只是因为懒惰而放弃考研,这就有待商榷。因为耽于享乐(怎么说得像纣王),因为杂事纷扰,现在放弃了考研,未来会放弃什么?
我们总是在时间还多的时候等待着,在时间很少的时候焦躁着,在没有时间的时候放弃了。拖沓到现在高不成低不就,左右为难,不如一开始就知难而退,也不如现在去拼一把!
我们说:"现在才开始,无力回天了吧!也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嘿,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超级英雄(纯属比喻,切勿模仿)。即使不选择考研,时间就没有浪费么?当工作、聚会、手机成为生活的全部,我们就再也想不起考研了。
其实,从看完这篇文章后立即行动,我们还大有机会。
在复习过程中,前半阶段是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知识会在这个阶段里快速积累。随着复习展开,人品也在不断增加(认真的)。掌握住这个时机,最后直接进入冲刺阶段。比大多数人晚一个月时间,延长第一轮复习与冲刺期时间,省掉第二轮复习。
前期巩固好基础,后面查漏补缺,然后带着最好的状态与人品迎接考试,可以,这很考研。
再回到当初我们为什么选择考研?本科专业不好就业?本科学校过于平庸?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有需求才有动力。
最后,当才华还撑不起梦想的时候,还是去努力一把。
►看看别人怎么下定决心:
@源靖
我觉得很多人都搞错了一点。你只是想要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决心做一件事情。
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种“想要”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褪色。但是假如你决心做一件事情,你不会受到过程中任何因素的影响,而只会信奉最后的结果。
如何下定决心?
就像我上面说的。很多时候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是一刹那的念头。这种“决心”不需要去催化。因为它本身就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你只能这么做。
而另外一种是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最后沉淀出来的“决心”。这通常建立在你有选择的余地的时候。
就好像你犹豫到底是买iphone6还是买S6edge一样。
你有1000个理由这么做,也会有1000个理由不这么做。
但最终,你还是买了Iphone6。回想一下当时是什么催使你这么做的吧。
你心里想的可能是这样:手机还是Iphone6好,怎么用都不会卡。三星用久了肯定卡。
当你思考的因素过多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下定决心了。你会对比每种选择的优劣性。最后搞乱自己。
你要做的就是把那些不怎么重要的因素全部省略掉。筛选出对你重要的因素。并且越少越好。最好能只剩下一项。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很容易了。
小编说:就像考研,
考研的好处有很多:学历高、工资高、有面儿、磨练自己、认识更优秀的人等等
考研的坏处也有很多:浪费时间工作经验也重要、有风险可能考不上、读的不是你想要的研究生、导师很坑等等。
这么比较的话,其实真的没办法做决定。
但是如果你在乎的点只有一个,渴望更高的学历,ok,去考研就好了,只有考研能解救你。所以人还是要明确自己当下最在乎最缺乏的一个点,那个点所激发的就是你的决心。
@衛天成
影响最大的,其实是辅导老师的另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建议。
“当你觉得心烦气躁,去慢慢散步二三十分钟。注意一定要慢,然后你就会觉得释然。因为那个时候你注重散步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你本来散步就没想得到什么,你只想做好散步这件事。”
所以什么是真正地下定决心?
不是日服鸡血昼服鸡汤自己对自己的逼迫和鼓励,更不是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自己对自己的赌气和抬杠。
真正的决心是对目标的先立后破,是对结局的彻底释怀——不过是选了一条路,路在脚下,阔步朝前,先不要怕,后不要悔。
真的,你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你缺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决心。也就是说,来年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千万别说没给你时间,是你没珍惜努力的机会。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