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摘 要:高校资产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物质保障,是高校跻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支撑。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高校资产管理积弊诸多,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主要表现在:意识淡薄,资产保值增值乏力;体制松散,缺乏规范;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基础工作不牢,账实不符。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缺位分析,进行相应的补位势在必行。借鉴组织文化理论,将补位逻辑细化为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出发,提高资产管理的效果、质量、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资产管理;“双一流”;高校;缺位分析;补位逻辑
针对国家当前的“双一流”标准和评价方式,不再有终身制模式,更多的是进行市场竞争模式的评定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然面临着全面改革,以全新的姿态去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办学竞争,那么盘活现有资源,用好增量资源,就成为高校普遍的发展思路。而无论是现有资源还是增量资源,高校资产都是重要一环,会成为未来高校提高竞争力的主力。不仅如此,高校“十三五”规划中的资产管理工作也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高校资产管理除去历史遗留问题,还存在着多方面问题,这些历史积弊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突破性发展的瓶颈,这必须引起高校重视。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高校现阶段“双一流”建设的需要,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优化高校资产的配置和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争创“双一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流的企业,必然需要一流的管理,对于高校而言,也不例外。高校资产管理与“双一流”建设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良好的资产管理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人、财、物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三条基本主线和基本单元,其中人是灵魂、财是重点、物是基础。高校资产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和质量。现阶段,许多高校对“双一流”建设的理解存在一定片面性,十分重视人和财两方面,将“双一流”建设的相关工作主要放在了教学口和学生口,而没有将普通管理部门的作用发挥出来。“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表面上看重点是学科建设,然而实际上涉及到了教学、科研、管理的各方面。 “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必然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而资产管理不仅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此外,高校资产本身也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优化高校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强化市场参与意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资产的价值升值,已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些都将对“双一流”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长期以来,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缺乏有序的管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贬值和无形流失,这已经成为高校自身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也是高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症结所在。高校竞争力是一个多元素相互作用的合力表现,优质的人才和生源固然是关键,高校的固定资产和物质资源作为竞争力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具体体现同样不可忽视。高校的资产涉及楼宇馆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形资产和对外投资、股权、股票等无形资产,这些资产最终体现为高校办学过程中运行的自我控制力和推动力,保障高校的价值实现和职能履行,是高校发展活力的源泉和竞争力构成中重要的保障因素,也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在需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的缺位分析
高校资产管理若要实现与“双一流”建设的无缝对接,就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缺位分析,这是对现阶段资产管理进行完善、优化以及实现补位的前提。概括而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保值增值乏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资产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由此所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表现为局部利益统领全局利益、被动接受为主、主动争取鲜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折旧、盈亏和合理使用及报废方面的规定模糊,最终导致高校普遍比较重投入、轻管理,资产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管钱和管物严重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设备损坏、据为私用、遗失或去向不明现象相当普遍;对一些仍然运行良好的设备进行报废以及在报废时残值评估偏低等现象,均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对一些昂贵的大型设备缺乏跟踪管理,有的甚至长期闲置无法利用,造成资源使用率低下。
2.资产管理体制松散,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标准
根据高校目前的普遍情况,资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管理部门、管理制度和管理队伍,其中管理部门是职能统领和监管,管理队伍是保障,管理制度是约束。
第一,高校实行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体制。高校中部分资产分属不同部门,产权不清晰,各部门之间进行平行管理,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主管领导、领导与下属之间存在“信息鸿沟”, 部分资产出现交叉管理或真空管理的现象,即使是同一部门的资产,也会由于缺乏协调使得资产的实际价值核算、流动轨迹和使用用途脱节,资产难以进行整合、形成合力,这种“1+1+1<3”的内耗非常不利于高校的资源统筹和合理使用。
第二,高校资产的管理制度长期不规范、不完善,一直处于粗放式状态,常常是“人治”为主、“法治”为辅,“人情”比重较高,制度形同虚设。此外,各个单位之间的制度和标准冲突使得资产管理没有统一、固定标准,为日常的记账、统计、核算、管理带来困难。
3.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现代化管理条件不足,管理效率低下
资产管理手段更新速度缓慢,现代化管理手段缺失,与现阶段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相悖。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国有资产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控制的发展进程。对于有些正在使用的系统,也大多因为前期调研不足、中期开发存在漏洞、后期维护不足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或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难以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再加上管理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全面引进和更新普及面临着较大阻碍,这已经成为影响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障碍。
4.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不牢,与财务管理缺乏协同,管理冲突和漏洞较多
随着高校的发展变革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高校资产的形式和种类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设备类的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呈现加快趋势。要对高校所有种类和形态的资产进行全面管理,摸清家底是前提。但是,目前高校面临的情况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非常不扎实,由于有些资产无账可查、统计不完整、验收结算程序不规范。因此,对家底有多少不清楚、对增量需多少无规划,最终导致账实不符,实际账目与国有资产的预期投入差距较大。例如:在资产配置阶段,由于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协调,又站在各自的立场,为后期的资产配置、采购等埋下了隐患;资产管理部门注重的是资产配置的可行性和增量资产的预算额度,财务管理部门注重的是资产购置经费的收支平衡,再加上学校整体缺乏全面、宏观的资产规划,使得双方之间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现竞相争夺资源的情况,双方的依据主要是各自部门的考量,而不是对于学校资产配置的全局把控。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的补位逻辑
借鉴组织文化理论,[1]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应对性补位的基本逻辑可从四方面入手,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通过资产管理意识的提高、权责的明确、手段的创新和管理价值的拓展,以提高资产管理的效果、质量、效率和效益。具体表现如下:
1.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强化资产管理意识,增强管理效果,提升服务的品质
为响应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该首先凝练精神文化,并将此作为资产管理工作的核心,从上至下强化资产管理服务意识,打造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型”管理组织,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制度,完善落实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各级领导层应树立资产管理的危机意识,充分意识到资产管理对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并将资产清查、管理使用、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领导考核体系,这是改变资产管理现状、理顺资产家底的关键。
第二,以坚持高品质的回应性服务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树立资产管理的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产权意识,推进专业化、精准化和多元化管理,满足教职工和学生的多元需求。
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先导,明晰资产管理权责,提升管理质量,推进精细化管理
依据归因理论,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不合理是所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根源所在,既有的体制制度是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针对目前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第一,从宏观层面来说,应该明确资产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即校级领导小组、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和院处级的资产管理员,为实现资产的网格化管理奠定基础,避免出现交叉、重复和真空管理区。针对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普遍忽略无形资产管理的问题,应尽快在资产管理部门设置无形资产管理科室,配备懂专利、懂知识产权、懂业务的专业人才,按照备案、管理运作、转化、收益分配的思路,探索出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
第二,从微观层面来说,无论何种制度,其存在价值就是为理念和目标服务。细化和更新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可以将资产管理的理念、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营造出独具特色的、适应“双一流”建设的资产管理制度文化,如从源头上保证物尽其用的资产配置制度,提供决策和配置依据的资产清查制度,避免国有资产浪费的资产处置制度,明确权、责、利的设备维护制度,明确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资产属性变更制度,保证与财务部门有效沟通的资产财务制度,以及激发创新力和积极性的奖惩制度等。总而言之,就是要做到涉及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有“制”可循,并且每项管理制度应尽量简洁且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理论和说教型的制度。
3.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革新资产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增进管理的效能
高校行为文化是指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和处事风格,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社会服务宗旨的客观载体,是一种渗透在高校整体教育管理机制中的软文化。关于此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开发实时动态和即时互动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从购入到报废的全程动态跟踪和管理,随时反映资产的增减、配置、状态和报废情况。开发资产管理系统要建立资产数据库,数据库的设计应以全面和详尽为原则,这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关键,而且设计之初要对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和分析,力求设计出的数据库能够与财务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并且具有前台可编辑性。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应基于差别和细分管理原则,按照模块化进行横向和纵向交叉管理的设计,将资产管理的理念、工作权责、工作流程、管理体制融入到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如使用者可分为领导决策层、资产管理处以及院处级资产管理员,资产属性应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校内资产和校外资产等,事务流程应该遍历预算、购置、编码、报增、调配、报废、共享、反馈、变动、转换、出租(借)、变卖、捐赠等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完成数据的采集、整理、统计、分析、核算等基本数据分析功能。
第二,基于新媒体和大数据理念,搭建资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2]随着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智能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资产管理数据的兼容性和共享性是避免资产重复购置、预算分配、监督管理、实现资产合理分配和共享、资产账目与财务账目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的基础,也是保证资产的使用率、实用率、收益率和完好率的重要手段。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联合研究开发,加强大数据理念的贯彻实施和渗透指导,同时结合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专门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在高校范围内推广实施,不断改进优化,最终形成成熟的产品。
4.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宗旨,拓展资产管理价值,提高管理效益,实现良性的互动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为了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是高校办学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鉴于此,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无疑是物质文化建设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产物质文化的建设程度,直接决定着高校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和服务职责的具体实现程度,而这些都是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保障。当前,高校办学理念不断开放,市场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这决定了高校资产的价值不仅仅是使用价值,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即高校资产管理需要“管理”出效益,而提高资产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则是绩效管理和产出控制[3]。同时,将资产管理的效益目标纳入到二级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年终评估考核过程中,并以此作为进行述职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还要加强资产管理的理论研究,深度挖掘资产管理的内在价值,同时要对教职员工、学生等资产的使用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使其自觉爱护国有资产,并鼓励其为国有资产的充分利用和保值增值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伴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精神、制度、行为也在不断进行相应的演变和调整,这本身就是高校校园文化不断积淀和升华的过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该以学校的发展战略为基本导向,通过资产管理工作的创新和优化,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现阶段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为高校跻身一流大学提供优质平台和物质保障。(作者:于涛,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资产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李惠.以组织文化建设助推高校行政管理上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54-55.
[2]韩阜益,陈建荣,唐俊峰,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资产管理应用分析[J].知识经济,2017(1): 91-92.
[3]颜萌.基于绩效视角的高校资产清查工作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9): 231-233.
《北京教育》杂志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