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吕满庚导师:男,1962.12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博导,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韩国University of Seoul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国 Fine Polym Co.Ltd.,澳洲 Monash University 工作,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1.“863”重点项目,生物质基高分子新材料技术及产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侧链取代液晶环氧树脂研究;
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攻关),电子封装用高性能环氧树脂研究和产业化;
4.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液晶环氧树脂的形状记忆特性。
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
液晶环氧树脂热致线型液晶聚合物通常在取向方向呈现高模量、高强度和非常低的热膨胀系数,但是作为结构材料,在链取向的垂直方向,其性能非常差。随着介晶单元进入聚合物链,同时分子间有能力交联,液晶热固性材料能够在各个方向表现出优越的性能,材料呈现自增强的行为。我们已经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不同介晶单元的环氧树脂,分析了主链结构、取代基和柔性链段、固化剂及固化条件对交联过程中液晶相形成和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联苯基环氧倾向于形成近晶相液晶,而-N=N-和-C=N-类环氧化合物则主要形成向列相液晶;取代基和柔性链不仅降低环氧化物的熔点和固化物的玻璃化温度,同时也能变化液晶相的形成。材料的相转变与固化状态是密切相关的,液晶相的稳定性随转化的提高。与传统环氧相比较在液晶环氧中分子链的运动受到了更大的束缚,但由于网络中微区结果的塑性形变,材料呈现优越的韧性,同时在力场作用下,取向的区域能够更为规整的排列(取向),材料又有高的模量和强度。这种高模量、高强度、低膨胀系数的材料是电气和微电子工业、IT工业用材料的有力竞争者。同时,在首次发现了高交联液晶热固性材料的形状记忆行为,目前正在对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智能高分子材料智能高分子是指——类当受到外界环境的物理、化学乃至生物信号变化刺激时,其某些物理或化中性能会发生变化的聚合物,所以也称为“刺激响应性聚合物”或“环境敏感性聚合物”。近年来,高分子凝胶作为软湿体材料成为智能高分子材料中的重要研究领域。由于此类材料在柔性执行元件、微机械、药物释放体系、分离膜、生物材料等方面诱人的应用前景,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是典型的这类聚合物。其当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发生环境诱导的构象转变,它的较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可以通过共聚其他单体而迁移。我们首次将RAFT聚合用于不同结构的接枝共聚物合成,通过分子,骨架和支链结构、长度的变化,观察构象转变的发生和量级,从分子水平分析其构象行为,最终探索材料与有机宿主的依赖关系(药物释放、光化学等)。
水性聚氨酯和水性聚合物材料聚氨酯树脂具有其他树脂无与伦比的性能,包括优异的耐磨性、弹性和柔韧性,卓越的力学性能和高装饰效果,以及材料性能在很大范围内的可调节性,其发展水平象征着一个国家涂料和粘合剂工业水平。水性聚氨酯的应用,几乎包括所有涂料和粘合剂的应用领域,不仅适用于轻质底材(皮革、纸张、橡胶、织物、薄膜),还可应用于高档木器、家具、室内装饰和建筑,以及汽车用涂饰和粘合。
我们的研究工作以发展高性能、多用途水性聚氨酯树酯为目标,采用原位聚合或接枝共聚等方法,制备改性的聚氨酯树脂,分析异氰酸酯、多元醇和内乳化剂结构和变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反应程度和条件对分散液稳定性、颗粒大小的影响,并从微观上表征利理解氢键形成、相态结构及其规律。同时对其他多种水性聚合物材料包括水性环氧、聚丙烯酸类树脂、有机硅树脂等的制备、改性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生物质基新材料 生物质资源转化和利用是重大的国家战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研究重点是通过纤维素高效酯化、醚化和环氧化、生物质分子水平偶联、接枝和复合、生物质大分子的纳米化和自组装技术等,建立生物质基高分子材料的技术体系,并开发具有功能的新型纤维素合金、发泡材料、凝胶材料和其他复合材料,开发具有生物医药功能的纤维素及大分子多糖基纳米材料。
近年主要研究论文:
1. Mei QB,Lu MG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7, 106, 2917
2. Liang LY, Lu MG et al, Polymer Journal, 2007, 47, 6963
3. Zheng YQ, Lu MG et al,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7, 39, 961
4. Lu MG et al, Polymer 2007,48,7291
5. Zheng YQ, Lu MG et al, Journal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Physics, 2007, 45, 2835
6. Mei QB, Lu MG et al, Journal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2007, 191, 216
7. Liu QF, Lu MG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07, 25, 635
8. Ren SP, Lu MG et al, Chem J Chinese U, 2007, 28, 159
9. DU NY,Lu MG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6, 102, 4404
10. Liu QF, Lu MG, et al, Polymer, 2006, 47, 6963
11. Zheng YQ, Lu MG, et al,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6, 42, 1735
12. Liu QF, Lu MG, et al, Polymer, 2006, 47, 2330
13. Zheng YQ, Lu MG, et al, Molecule Crystals and Liquid Crystals, 2006, 452, 3
14. DU NY, Lu MG, et al, Macromolecule Rapid Communication, 2006, 27, 412
15. Ren SP, Lu MG, et al, Thermochimic, Acta, 2006, 440, 60
16. Mei QB, Lu MG,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6, 99, 1945
18. Shen MM, Lu MG, et al, Polymer International, 2005, 54, 1163
19. Du NY, Lu MG, et al, Acta Polymer Sinica, 2005, 4, 507
20. Liu QF, Lu MG, et 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Chemistry, 2005, 43, 2615
21. Shen MM, Lu MG, et al, Acta Polymer Sinica, 2005, 2, 231
22. DU NY, Lu MG, et al, Synthetic Metals, 2005, 149, 193
23. Shen MM, Lu MG, 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5, 96, 1329
24. Du NY, Lu MG, et 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Chemistry, 2005, 43, 397
25. Mei QB, Lu MG, et al, Acta Chim Sinica, 2005,20, 2113
联系方式:电话020-85232978,电子邮箱 mglu@gic.ac.cn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