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2、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4、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5、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这种的人的活动,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6、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7、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9、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10、生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11、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
12、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13、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14、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15、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16、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17、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
18、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9、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0、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21、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2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2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4、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具体地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以及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使每一个创造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5、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26、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27、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9、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30、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3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与以往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3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33、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34、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5、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拿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而不是与全部资本相比。
36、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37、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相对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