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指出的:“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这可视之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二次“转向”。中国的北方邻国俄国,在十月革命前,有许多方面同中国的情况相同或相近。比如,同样受着封建主义残酷压迫,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中国则更甚,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平均地权,劳苦大众盼望解放。俄国十月革命不仅成功了,而且打败了十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站稳了脚跟。俄国人能干成的事,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喊。当时,十月革命在欧洲和全世界引起极大的连锁反应,1918、1919年,德国、匈牙利两国的革命斗争,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大罢工,印度、埃及、菲律宾、朝鲜等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十月革命的巨大威力,给了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中国古代文人曾赞扬孔夫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我觉得孔子受之有愧;拿过来形容马、列却是十分恰当的,“天不生马列,万古长如夜。”孔子很了不起,他是中国富人的圣人;马、列则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圣人。自有人类以来,只有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总趋势,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而列宁则领导俄国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社会。
当时,寻求救国道路的广大中国人民包括它的先进知识分子,尚未深入地研究和认识马列深层道理,而是从自己的多次失败的教训中,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十月革命的比较中,逐渐清晰地获得一个认识: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暴露出它的深刻危机;走俄国革命的道路,这就是结论。中国人民为找到这个真理,曾经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得之是多么不易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如何理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请说明马克思主义主义来到中国发生的作用以及原因?
【参考答案】
(1)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原因是: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2)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列主义来到中国发生巨大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掌握了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