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招生专业方向介绍
产业经济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它以特定的产业为研究对象,专注于研究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和策略行为选择、市场绩效评价以及政府对于产业的管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产业组织政策在维护竞争和实现规模经济上的作用。
1.产业系统理论方向
产业经济系统分析是我国开拓的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根据目前产业经济学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力量,本学科已经制定了产业经济学科长期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已确定以下研究内容为长期发展的重点:(1)利用产业经济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产业经济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2)运用系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产业经济系统进行层次划分,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并进行不同层次产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管控分析和博弈分析;(3)特别以传媒产业为例,建立产业政策决策支持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产业经济系统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
本专业方向的特色是以产业经济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有针对性的经济学模型为研究工具,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理解释、预测与决策支持。
本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宽厚的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产业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产业经济系统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适合从事各种产业系统的分析和政策设计。
2.文化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方向
本专业方向一直致力于将规范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范式应用于对文化、传媒产业的研究,研究上述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策略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发展,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验证依据。本专业方向研究的重点:(1)企业策略行为研究;(2)产业组织政策研究;(3)文化产业成长与竞争力研究;(4)三网融合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本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围绕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同时突出博弈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在产业经济活动分析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提高。本专业方向的特色表现在:研究的命题紧扣现实问题;注重将产业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已在文化产业发展与竞争力,文化传媒产业的企业策略行为、产业管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
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
①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严谨求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产业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②本专业方向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知识;具有运用专业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产业经济问题、分析评价产业经济政策、正确理解和贯彻实施我国产业经济政策的能力。
③本专业方向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能运用英语进行研究和专业交流;并能应用相关计量、统计方法进行产业数据分析;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研究工作。
④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广泛,既可在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的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相关企业从事产业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还可以在不同产业的研究机构、学校从事有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工作。
政治学理论(030201)
政治学理论是一级学科政治学中最为古老但也是最为与时俱进的二级专业。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与此相应,整个社会对政治学理论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也积累厚重,可以说,宏观的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成熟。正因如此,分领域深入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其中,政治传播、政治社会学就是十分重要的领域。我们就此特别开设了这两个研究方向:
1.政治传播方向
政治传播是政治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致力于考察政治共同体内或政治共同体之间基于各种政治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深刻揭示政治与传播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政治传播规律,为现代政治的良性发展提供经验和理论借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传统的以政治宣传为特征的政治传播方式与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而建立在西方国家政治实践基础上的政治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也难以用来有效解释和指导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实践。现实与理论的困境决定了在中国开展政治传播、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学科体系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决定了政治传播研究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光明前景的新兴研究领域。
本方向的导师组主要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的老师组成。本所是国内第一个专门的政治传播研究学术机构,承担了国家第一个以政治传播为主题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政治传播研究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政治传播研究网站,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在政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与学术论文,研究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本学科方向的导师既有在本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秉持政治统摄传播的理念,本方向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在借鉴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政治实践的历史与现实出发研究政治传播现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规律和理论。这是本校政治传播研究鲜明的特色。基于这样的研究特色,本方向的研究不仅以政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而且广泛借鉴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真正把政治传播研究置于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上,提升了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品质。
本方向系统开设有关政治学与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注重对政治学与传播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既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又重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基础;既注重基本理论思维的训练,又密切联合媒体、媒介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既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水平政治传播人才。毕业生既可以适应各级党政宣传部门、各种企事业单位、各类新闻媒介的相关实践工作,又可以具备继续在政治传播及相关领域学习深造、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光明的学术前途。
国际关系(030207)
1.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方向
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优势,以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而开创的一个新领域,其特色在于把新闻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全新的思维角度和理论框架对国际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探索研究。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发生演变的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功能和特点、以及它对国际关系和当今全球范围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产生的互动作用。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关系和大众传播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优势体现在:(1)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的范畴与方法研究;(2)国家形象研究;(3)传播战略及其历史研究;(4)国际媒体机构的产业组织研究;(5)国际关系中的媒体应用研究等。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国际关系方法论等国际关系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新闻传播理论、跨国传播与文化交流等重要课程,使学生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国际关系中大众传播的走向,也能够从信息传播的具体案例中对各种相关因素展开分析和说明,从复杂多样的表面信息结构中提炼被传播信息的本质。
2.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方向
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传播从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而开创的另一个新领域,其特色在于把国际关系学和语言学、特别是广播电视艺术学和电影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从跨国传播和文化交流等交叉视角对国际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
该研究方向的重点,是把语言传播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跨国传播、跨民族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进行整合,从追求国际政治多极化、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和面向广大第三世界的角度,来研究多国、多民族语言之间的文化传播。本校的主要研究特色体现在:(1)国际文化研究;(2)跨文化研究;(3)语言文化研究;(4)影视电视艺术的跨国研究与国别研究等。
本方向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关系史、论、方法论等基础课程外,主要重点放在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传播概论、国际关系文化研究、跨文化交流专题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研究、跨国传播与文化交流等课程上。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国际关系与文化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基本具备独立开展与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传播有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能力。
3.当代国际关系方向
当代国际关系方向研究与当前国际形势发展演变和中国对外事务直接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当前国际形势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态,以及特定国际形势与国际机制下中国的外交与战略选择,提高学生对当代国际事务的认识和研判水平,基本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素质。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代国际关系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1)大国关系与战略格局研究;(2)当代国际组织研究;(3)当代中国外交研究;(4)热点问题与周边国际环境研究。
在教学安排上,将课堂阐述和集体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研究,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研究,主权和人权的关系问题研究,信息技术和国际关系研究,当代国际事务专题研究,国际组织研究,中国外交研究,第三世界发展研究,周边国家政治研究等。
外交学(030208)
1. 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方向
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是外交学重要研究分支。要求学生在掌握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谙熟外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外交思想理论与外交个案进行研究。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基础上,运用外交学理论方法,对当今国家层次外交与战略和国际层次的多边外交等国际外交现实来确定研究对象,从而体会外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具备独立开展与外交学有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本校的外交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1)外交学思想与方法研究;(2)外交理论研究;(3)多边外交研究。
本方向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外交学理论与方法、多边外交、公共外交、经济外交、中国外交、美国外交、国际关系方法论、国际关系史论专题、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等方面。
2. 传媒与公共外交方向
传媒与公共外交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优势,以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外交学而开创的新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媒研究、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和外交进行结合,从新的思维角度和理论框架对外交进行整体性的探索研究。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外交与传媒发生演变的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传媒在国家外交中的作用、功能和特点、以及它对全球范围中的国际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等多边层次外交关系产生的互动作用。中国传媒大学传媒与公共外交主要研究优势体现在:(1)传媒与外交范畴与方法研究;(2)传媒外交研究;(3)公共外交研究;(4)文化外交;(5)国际媒体组织外交研究。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方法、外交学理论与实践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传媒外交、公共外交、文化外交、跨国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组织外交等重要课程,使学生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传媒与外交的走向,也能够从信息传播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外交的具体案例中对各种相关因素展开研究,从复杂多样的外交事实中提炼传媒与外交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该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科研的理论工作者或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工作者。专业方向有三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毕业生适用范围:毕业生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教学或者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党务、行政管理工作。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向
该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系统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了专业的传播理论和实践方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人才。
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提供理论及方法指导,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说明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非常现实和深刻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提供理论及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侧重于对理论传播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规律和实践经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专门人才,来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
该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能够掌握传播规律、灵活运用传播方法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对于这部分理论传播人才能够胜任党政、群团工作或者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也可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教育和研究工作或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该方向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经济发展的研究,深入分析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性难题,进而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主要研究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经济发展,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价值、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企业改革与发展、农村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传媒发展等领域。
该专业培养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状况,熟悉本学科领域前沿问题,具有较高的政治识别力和政治判断力,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国家需要,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1.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的基本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规律、功能、方法等都需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展开研究。因此,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
本方向致力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研究、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规律与特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等问题的研究。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使学生既能掌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能结合大众传媒这个新媒介、新载体、新渠道开展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为:(1)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2)媒介伦理研究;(3)媒介素养研究。
本研究方向将基础性研究与前沿探索紧密结合,基本理论研究与对策性研究相结合,发挥院校优势,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推向前进,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普及和传播服务。教学重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政治学经典著作研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传媒政治方向
传媒政治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和传播学等学科。本方向研究传媒与政治有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传媒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及其一般规律,涉及政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以及传媒的权力结构和权利分配。从研究类型看,它包括报刊政治、广播政治、影视政治、以及新媒体网络政治和手机政治。从内容结构上看,它包括了传媒与政治传播;传媒与国家、政府、政党、政治人物形象;传媒与民主政治、政党政治、法治政治;传媒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从主要问题看,由于该研究方向是个新的研究领域,需要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应用问题,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问题等。通过进行本方向的研究、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有关传媒政治的理论功底,处理传媒政治、传媒与公共事务实践问题必需的素质与技能。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和能力特点,具有专业针对性和较强的竞争优势。本方向也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为:(1)传媒政治与公共事务;(2)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3)政党政治。
本方向的教学重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政治学经典著作研读、传媒政治研究、政治学研究、政党研究等。
3.中国共产党廉政理论与实践方向
中国共产党廉政理论与实践方向,依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有的建设成果和学术资源,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和实践,充分发挥我校传播学相关学科的优势,针对廉政理论与实践的传播路径与媒介效果等进行深入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不断深化的反腐倡廉实践对廉政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特别是严峻复杂的腐败形势呼唤加强廉政理论研究。因此,本方向将从中共廉政建设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特别是传播路径与效果等角度进行深入地研究,为国家培养从事廉政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面向政府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等从事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
本方向的特色为:(1)党风廉政建设与政治文明研究;(2)大众传媒时代党的廉政理论与实践;(3)廉洁文化传播
本方向的教学重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政治学经典著作研读、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廉政理论与实践、廉洁文化传播。
文艺学(050101)
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
古典文论与美学是构建文艺学理论的重要支柱,该方向以大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及理论史料为对象,研究中国文艺发生、发展、存在、接受的状态与规律,深入总结中国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特色。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充分挖掘古典文论与美学的价值,对于正确认识和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运用历史学、社会学、阐释学等方法对中国古代文论、美学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一、美学范畴的研究。本方向对古典美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整合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审美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进行古代文论、美学体系的研究。二、艺术关系的研究。本方向对中国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打通了各艺术门类,以文艺美学的高度研究文学艺术。
本方向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古典文论与美学遗产为己任,旨在培养出熟悉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研究古典文论与美学,并能以古典文论与美学知识思考当代美学现象的人才,可从事教学、研究、编辑、出版等工作。
本方向梯队成员学术功底扎实、学术成果丰硕,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方向要求学生在熟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全面学习掌握文艺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学习中国古代文论、古典美学的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美学现象、美学思潮进行深入思考。除了开设文艺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审美文化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文艺学基础课程外,开设的主要研究方向课程有:中国文论史、中国文论作品精读、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范畴、中国艺术关系史,以及古典美学作品阅读等。
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方向
文艺学学科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本方向是为了重视文艺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教学研究以及文化行政管理实践等需要而设立的。
文艺学原理侧重深入总结、概括所有文艺种类中表现出来的规律特征,侧重学理性的探索,培育抽象、概括等理论思维能力,文艺学原理涉猎的范围较为广泛,理论探索较为系统和深入。
马列文论倡导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强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强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统的研究。
要充分意识到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对于当今中国的文艺实践,尤其是广播影视文艺的创作与批评实践所具有的理论指导作用,使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真正成为指导广播影视文艺及其他文艺实践的理论科学。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统、邓小平文艺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文艺观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要求。尤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现与现当代文艺思潮关系的研究,会为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广播影视艺术工作者提供丰富、系统、深入、可行的思想成果的借鉴。
本方向发挥我校有马克思主义原理、艺术学硕士点,以及对于大众传媒予以密切关注的优势。为完善文艺学学科体系,本方向的培养目标为从事文艺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当代文艺思潮等教学、研究、编辑、出版、特别是能够从事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等类型的专门人才,该方向视野较高,能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以及文化行政管理工作起到积极有力的推进作用。
3. 西方文艺理论方向
本方向主要以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注重在系统研读西方代表性文艺作品以及文论、美学著作的基础上,了解、体会和研究西方文学艺术活动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其在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意义和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研究西方文化尤其是文艺现象的能力,在中西文化交流领域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编辑出版、外事文化行政、文化教育服务等工作。
本方向的主要特色是,注意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进行研习,使学生初步体会西方文论、美学的“西方性”,并以此体会中国文论、美学的“中国性”,对中西方文论和美学的个性有所了解和把握。
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文艺学研究方法、西方文论史、西方美学史、西方文论美学名著专题研究、中国文论美学专题研究等。
4. 审美文化学方向
审美文化学方向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要求学术视野开阔的方向,既可对审美文化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也可对古今中外审美文化史进行研究,也可对当代流行的审美文化现象、经验等进行研究。。审美文化学研究审美化了的文学艺术及相关文化生活,研究审美实践的本质、特征、规律,研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研究审美文化的价值、功能等。它关涉到文艺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审美文化学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我国方兴未艾,与大众的日常的审美实践活动联系密切,与当代传媒联系密切。
中国传媒大学依托自己广播影视及其他众多艺术门类的学科优势,着重于审美文化实践应用层面的研究,尤其对当今现实生活中各种审美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关注,如广播影视戏剧艺术及新媒体文化等,充分吸收了中外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的一些成果,涉及到了都市文化、时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建设审美文化学,可引导建立良好的文化秩序,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无论是审美文化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关注现实的具体应用,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先进文化的良性传播与创造;有利于当今各种具体的文艺、文化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文艺生产、接受等各个环节质量与品位的提高,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本方向将发挥中国传媒大学建有审美文化研究所和文化产业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的优势、发挥文学院及其他二级学院戏剧、影视、动画等艺术学科等发展突出的优势,为我国审美文化学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择业可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可在媒体及文化经营公司、文化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实际工作。
5. 文艺批评方向
文艺批评方向着眼于“文艺学方法论”层面和具体文艺现象层面之间的“文艺批评方法”问题,注重在方法论、原理、理论史、文艺现象等重大学术主题之间建立一个富于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层面。
文艺评方向将结合文艺理论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和批评素养,使本方向学生在面对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学作家等诸多现象时能够敏锐地选取具体的文艺批评方法展开分析和诠释。为达到这一目标,文艺批评方向设置了两种主要的学术训练方式:第一,围绕某一特定的文艺批评方法展开理论探讨和批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反思文艺批评方法;第二,围绕某一文艺作品展开多种批评方法的批评实践,拓展学生的理论选择和应用能力。通过如上的理论学习和应用,锻炼学生从事文艺批评和文本实践的能力,从而培养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能从事具体实践批评的复合型文艺学人才。
当代文艺现象与新兴媒介和传播手段的互动,推动了文艺作品存在和感知方式的多样化,也对掌握多样化文艺批评方法的专门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更需要对当代纷繁复杂文艺现象做出有效应对,这将带来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出版业、新兴媒体等对文艺批评方向毕业生的需求。
文艺批评方向开设的特色课程有文艺批评学、精神分析与文学阅读、文本理论等,另外将与文艺学专业其它方向共享文化研究导论、叙事学研究等理论课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1.应用语言学方向
应用语言学方向是适应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需要设立的研究方向,它以“人机交际”和人际交际的语言理论和技能、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跨学科的语言应用学科,它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
本方向有社会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两个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重在研究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它结合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对语言应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总结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如传媒、旅游、交通、商贸、公关、司法、教育等)语言应用的特殊规律,对语言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服务。计算语言学是利用计算机对人类自然语言处理和加工的科学,它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语言可计算理论、语料库语言学、自然语言理解、语言计量研究、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与合成等都是本方向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方向将发挥中国传媒大学文、理、工多科院校、以及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合作的优势,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2.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对外汉语教学是我校为配合国家“软实力”发展战略需要并在充分考虑到我校语言学科建设现状及媒体传播学科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确立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之一。本方向以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以及汉语在国外的传播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方向设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出能适应国内外汉语教育教学环境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国内外多种汉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教学及科研人才。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在基础理论建设上,着力吸收当代西方语言理论及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此引领汉语语言教学研究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向纵深开拓;在语言教学方法上,以语言学习理论为主,形成以语言测试、语言偏误分析、中介语、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为主要支柱的教学理论体系。(2)将普通话测试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将HSK水平测试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优势互补的原则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和理论框架,探索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通话教学的语音训练新路径。(3)借鉴语言习得理论、双语教育语言学和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就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同层面和目的学习者之培养方法展开研究,总结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4)通过与本校传媒优势、特色学科的有效衔接丰富教学、科研内涵,拓展国际汉语传播研究的学术空间,从而创建出独具中国传媒大学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
该研究方向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研究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又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能力。
3. 语言信息处理方向
语言信息处理是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针之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语言文字信息化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关键。本研究方向以语言信息处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方向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胜任国内外语言信息处理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包括:(1)语言信息处理是一门国际化的专业学科,在不断吸收、借鉴国际与国内计算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以语料库语言学、语言统计理论、语言计量研究为主体,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结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专业特色。(2)在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索语言监测的理论和实践。(3)结合我校传媒优势,在对有声媒体语言的计量研究方面深入探索,以形成具有中国传媒大学特色的语言信息处理专业方向。
本研究方向重视培养文理兼通的语言信息处理专业人才,招生对象主要为理工科毕业生。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现有教师文、工、理科齐全的优势,逐步建立起语言信息处理专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使我国文理兼通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1.汉语史方向
本专业方向是语言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汉语的形成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汉语词汇史、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以及相应的历史文献研究,以解释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并指导现代汉语的应用及其规范化。没有汉语史相关知识的指导,很难真正理解现代汉语并加以正确的运用。正是汉语史发展规律的揭示,给现代汉语的规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汉语史的研究对于普通语言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普通语言学正是从包括汉语史在内的语言事实中归纳出一般性理论的。此外,汉语史与中国历史、文学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学习和掌握汉语史知识至关重要。
本方向开设的基础课程有: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学、汉语训诂学、汉语史名著研读,并与文字学和现代汉语方向的课程一起,构成了一个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本专业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导师组教师大多为国内优秀的中青年学者。
本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汉语言文字学方面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系统掌握本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汉语史领域独立进行语言研究或教学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深造。
2.文字学方向
文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形体以及形体与语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本方向一方面注重文字学基本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结合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加深对国家语言文字有关政策的理解。
本方向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研究汉字的性质、结构、发展演变以及字形规范等问题。在历史汉字研究方面,继清人《说文》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之后,殷商甲骨文、西周青铜器和战国简牍帛书的大量出土,成为汉语文字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方向注重体现这一传统学科研究的时代特征;在现代汉字研究方面,把握古今汉字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并努力灌输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政策。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校文字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日趋完善。文字学的研究兼及文字的形、音、义诸方面,本方向强调学生不能全然脱离音义,孤立地去研究汉字。课程设置不仅讲授《说文》学、出土文字学以及现代汉字学理论等内容,同时开设音韵学、训诂学以及汉字应用研究等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对文字学相关学科有足够的知识跨度,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专门知识,为今后从事汉字研究、汉字教学和文字编辑等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现代汉语方向
本专业主要以语法研究和语体研究为主。
语法理论是有关语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它包括语法的本体论和研究语法的方法、原则、原理。它涉及到该学科领域的三个方面: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具体事实的研究,历史的研究。本研究方向结合我校传媒专业特点,着重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法理论来研究传媒语言的特点,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
语体学是一门脱胎于传统修辞学和风格学并吸收现代语言学成果的新兴学科。语体学又称“功能修辞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语言在运用于各种活动领域、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变体时所应遵循的规律,研究由此而形成的不同功能语体的言语特征,以及功能语体中选择和组织语言手段的规律。本研究方向依托我校传媒特色和优势,在广播电视语体研究方面有较强实力。
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汉语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系统掌握本方向的专门知识,了解现代汉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与现代汉语相关的诸多边缘学科有足够的知识跨度。本方向毕业生可能的工作领域包括:广播电视系统机关文案、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撰写、高校教师教辅人员、政府部门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文案从业人员等。
4.汉语教学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望成为21世纪的第二大传媒语言,汉语在宣传我国的国际形象方面的作用也日渐凸显。目前我国已经将对外汉语教学视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并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汉语教学便是为适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并结合我校传媒特色及语言学学科优势而设立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方向以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为主,同时注重语言本体研究,使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
本方向研究的重点是语言本体和语言习得与认知。掌握汉语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和汉语教学理论,结合我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雄厚的基础和实力,借助我校的传媒特色及优势,我们将大众传媒与汉语习得的关系作为本研究重点之一,这一领域在学科研究中具有开创性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方向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学功底,合理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并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敏锐的洞悉问题能力,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方向的毕业生可能的工作领域包括:高校教师及教辅人员、汉语培训机构专业教师、国际学校教师、政府部门公务员以及出版、广播电视、中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的有关职位。
中国古代文学(050105)
1.先秦两汉文学方向
本方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文献、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科研、教学训练;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尤其在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能够独立进行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同时,本方向还注重培养学生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将本方向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以专家型为基础,兼具应用型素质的复合人才。
本方向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概要、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先秦两汉文学专题研究、《诗经》研究、楚辞研究等专业必修课、选修课。
2.魏晋南北朝文学方向
本方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文献、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科研、教学训练;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领域,能够独立进行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同时,本方向还注重培养学生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将本方向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以专家型为基础,兼具应用型素质的复合人才
本方向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概要、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文选》研究、六朝骈文研究、汉魏六朝乐府与中国早期戏剧研究等专业必修课、选修课。
3.唐宋文学方向
本方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文献、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科研、教学训练;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尤其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能够独立进行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同时,本方向还注重培养学生延伸和拓宽自己研究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将本方向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关文化教育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以专家型为基础,兼具应用型素质的复合人才。
本方向开设中国文学发展史概要、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唐宋文学专题研究、唐宋诗研究、唐宋词研究、唐宋散文等专业必修课、选修课。
4.元明清文学方向
本方向要求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文献、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科研、教学训练;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尤其在元明清文学研究领域能够独立进行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同时,本方向还注重培养学生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将本方向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以专家型为基础,兼具应用型素质的复合人才。
本方向开设中国文学发展史概要、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元明清文学专题研究、宋元戏曲研究、元明清戏曲专题研究、《红楼梦》研究等专业必修课、选修课。
5.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
本方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文献、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系统认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脉络,从而能够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从事文学批评实践。本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将本方向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关文化领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以专家型为基础、兼具应用型素质的复合人才。
本方向开设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发展史概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专著研究、中国古代诗话研究、《文心雕龙》研究、中国小说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专业必修课、选修课。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
1.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衍变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与中国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中包括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变革与改造、新文学在语言形式和审美观念上的变革、以及现当代文学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等内容。
本方向着重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透视,从而实现对其演进和发展历程的理性梳理和多元阐释。本方向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思潮外部环境对其演变发展的影响,探究各个文学流派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深入探寻文学思潮的发展与作家创作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并引发文学发展进程与时代人文环境的思考,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深层的、规律性的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历史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提倡史料与理论并重。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和良好的素质,提高其文学修养及写作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批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鲁迅专题研究、京派作家研究等。
2.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在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现当代戏剧和影视文学研究与当代最鲜活生动的传媒创作和艺术生产的联结最为紧密,戏剧影视文学是当代艺术中最发达、最活跃的大众艺术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自身的优势为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优秀的研究资源。本研究方向即是对当代覆盖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大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它既是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传统中文学科的拓展和深化。
本研究方向力图在勾勒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主要脉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戏剧活动的规律,突出对经典名家名剧以及戏剧流派的深度研究;本方向在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研究现当代电影文学以及影视改编剧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规律,借助文学、美学、影视文化学、文化传播学、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当代最活跃的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深层次的规律性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戏剧流派与影视改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求本方向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在理论和艺术研究实践方面的研究能力,使文学传统学科更贴近新兴艺术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研究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网络、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研究、影视艺术与当代文艺思潮等,也可选修其他具有影视特色学院的相关课程,发挥传媒大学的优势,开阔学习视野。
3.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方向以“五四”前后至当下这一历史阶段中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衍变为研究出发点,以文化研究的方式,考察在现代性与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与时代诉求。
本方向研究不仅涉及在不同的文学思潮和理论框架下,对诸多文学流派和相关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同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研究联系起来,考察文学和其他流行艺术、传播媒介以及通俗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影响。从而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为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
本方向不仅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历史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关注,以及跨学科的理论资源与丰富的知识准备。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提高其社会参与及文化研究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研究、当代文化与媒体传播等。
4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大众传媒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大众传媒方向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置于其发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深入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复杂联系。本方向的主要研究目的有三点:一,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等各个环节与报纸、杂志、图书、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关联,探讨在传统文学的变革与改造、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发生,以及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和文学制度的确立等诸多方面,大众传媒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历史意义。二,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体与舆论环境之间的紧密关联,探讨大众传媒对于现当代作家精神世界的建构、思维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三,研究大众传媒的发展变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观念、创作主题、表现形态、文体风格、审美标准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方向不仅要求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在新闻传媒、大众文化、社会思潮等学科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拥有跨学科研究的知识准备和理论资源。
本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术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养成学生丰厚的知识底蕴和广博的文化视野。学位获得者既可以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具备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文化单位、宣传机关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
1.国别文学与文学关系方向
国别文学与文学关系研究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包含了外国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和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之间文学关系的前沿研究等两个领域。是为了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比较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专业研究方向。它以培养具有相当的外国文学专业基础,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现代知识结构,能够熟练使用双语从事文学研究与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本方向有两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研究领域——国别文学和文学关系。
国别文学是外国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重在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文学思潮,跟踪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对其成就、价值与意义,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本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等研究内容。
文学关系是跨文化之间文学关系的研究,侧重对文学和文化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同一种文学现象、文学理念和思潮往往在不同文化体系,在知识层面、政治层面、观念层面、文化层面有着不同的评价、影响和变异,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就是本研究领域所要关注的重点。本领域包括中外文学关系、中日韩文学关系、国际汉学等研究内容。
本方向的研究,要求学生系统地接受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训练,能够较好地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既有相关的理论研究能力,也有较强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本方向将发扬中国传媒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为我国的学术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政府及外事部门等各个行业提供熟悉中外文化,能够运用多种语言服务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建设的高级人才。
2.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方向
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方向以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考察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当代西方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和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之间的关系,现当代西方文学的传播主要依托的媒介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二是现当代西方大众传媒的发展变革对现当代西方文学的主题、内容与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三是现当代西方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主要传播形态,以及这种传播形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媒文化等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方向需要考生熟悉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思想主题与主要艺术特征,阅读过大量的现当代西方文学及艺术作品,对现当代西方社会历史、大众传媒文化、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对研究西方现当代文学的传播形态及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备多元文化意识,系统掌握文学及文化传播理论,拥有丰富文学艺术的思想资源,并有志于文学艺术的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
3.中外戏剧文化研究方向
中外戏剧文化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所辖的一个重要学术研究领域。它建立在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西方戏剧文化成就和以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的东方戏剧文化成就基础之上,其研究内容在世界文化领域和媒介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世界戏剧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它包罗了戏剧艺术的各个方面,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从艺术实践到理论总结,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西方和东方各国的戏剧理论家、作家、表演艺术家们建立和发展了这个重要的文化领域,而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系。因此,中外戏剧文化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了比较文学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研究在面向世界戏剧领域的同时,更多的突破在于将中国的戏剧引入与西方和东方戏剧的比较研究范畴,更大的突破则在于从媒介的角度去看待戏剧,并且把它与新兴的媒介影视放在同等的平台上,从比较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从而开辟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戏剧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戏剧和中国戏剧在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同等重要,都经历了各自的繁荣发展时期,都取得了各自的辉煌成就。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显然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代影视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研究作为媒介形式之一的戏剧的传播,研究以表演为特征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影视艺术对戏剧艺术的冲击等,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既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当今人们的一个心理期待,那么发挥我校的大众传媒的学科优势,利用我校的优势师资力量和学术资料,建立特有的知识结构更是我们的重心。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在于:①、世界戏剧文化领域成就的整体研究,②、世界各国戏剧理论、创作、表演及作家作品的研究,③、中外戏剧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④、在比较文学理论框架下各国戏剧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⑤、戏剧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与内容的文化艺术研究,⑥、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戏剧与影视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开阔心态、创新精神、多元文化意识、较高理论水平和开拓性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培养了解和掌握中外戏剧文化相关知识和理论,认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在媒介理论和知识的层面上具备本专业要求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尤其是能够胜任学术研究、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本研究方向将融合本专业的学业特长,培养学生面向中外文化研究、教学、国内外文化服务等工作领域的综合能力。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1.语言学方向
语言学方向全面学习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分支学科,突出认知语用学和话语语言学研究,力图通过研究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当代西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重要流派及其最新发展,探讨英语语言的本质属性。该方向注重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语用学;注重运用话语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新闻语篇的呈现模式和语篇特色,力求形成研究视野跨学科性、分析模式多样性的特点。
2.英美文学方向
英美文学方向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1)全面了解英美文学史;(2)掌握文学批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3)系统研究英美文学各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4)熟知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英美文学在近年的发展中立足跨文化的视野,研究文学表征的深层价值;立足跨学科的视野,结合学校传媒特色,汲取影视艺术学科的养分。本研究方向力求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视阈中,既继承英美文学的研究传统,分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又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出发,强化文化追求;同时依托学校的广播影视戏剧及传媒艺术的学科强势,突出影视特色,优化传播效应。
3.翻译理论与影视译制方向
翻译理论与影视译制方向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发展动态;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本研究方向在近年的研究中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影视剧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力求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宽广知识面的外语人才,从语言层面为影视剧的“引进”及“出口”把好关,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本民族文化。
4.英语播音方向
英语播音方向将致力于培养具有娴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过硬的英文媒体新闻素养,并能够胜任英文国际媒体策划、采访、翻译、编辑、播报、评论等各项职业角色要求的英语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本方向以培养国际传播人才为目标,以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文学及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的理论平台为依托,以跨文化传播的各项理论为学科理论基础,重点研究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与策略,探索不同语言环境下播音主持的文化交际策略及传播模式,形成了以语言为外形,以文化为内核,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研究的鲜明特色。
日语语言文学(050205)
1.日本社会与文化方向
日本社会与文化方向以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以大众传媒及其作用和影响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接触、传播、冲突和融合的角度来把握日本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象征性含义。
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领域包括:(1)全面梳理日本历史发展过程,研究其间日本所经历的特殊文化现象;(2)重视在中日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中进行比较研究;(3)掌握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4)熟悉国内外日本社会与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跨文化、跨学科视野,结合我校传媒特色,研究文化表征的深层价值,并从中国研究者和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经典文化著作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包括日语在内的两种及以上外语,熟悉日本文化、文学、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多元文化意识。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人文素养深厚、实践能力强、熟悉日本历史与社会现状、了解日本文化的高层次外宣、外事人才及高水平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人才。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日本历史与社会文化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涉及文、史、哲、艺术、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除日本文化通史、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理论语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日本大众文化与日本传媒研究、日本动漫与历史研究、日本影视文学研究等重要课程。
欧洲语言文学(050209)
1.欧洲文化与文学方向
欧洲文化与文学方向研究欧洲传统及现代文化、文学,涉及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本研究方向以扎实的外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研究欧洲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重视在中西两个不同文化系统中进行比较研究。
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领域包括:(1)欧洲文化与文学;(2)掌握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3)熟悉国内外欧洲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研究方向立足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结合学校传媒特色,研究文化表征的深层价值;力求在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中,对欧洲经典文学、文化著作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并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出发,开展中欧文化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文学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两种以上外语,熟悉欧洲文化、文学,具有创新精神、多元文化意识,旨在培养培养人文素养深厚、实践能力强、熟谙欧洲历史、文化与现实的高层次外宣、外事人才及高水平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人才。
本专业方向的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除了欧洲文化史、欧洲文学通论、理论语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西方文艺理论、法国社会文化史、俄罗斯社会文化史、大众文化与欧洲传媒研究等重要课程。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
1.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传播方向
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传播方向点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本学院已开设的20多个语言对象国的语言表征及文化价值;结合外语教学实际讨论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探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模式,增进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研究方向将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教育学和传播学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对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的异文化研究;对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影响的因素和交流结果的研究;对不同文化碰撞后新产生的“间际文化”的研究。
2.话语语言学方向
话语语言学方向以话语为基本研究对象,关注语义、语用、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话语的影响,旨在研究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交际规则,探讨话语的组织特征和使用规律,分析交际中话语的整体性特征,揭示交际中话语构建与应用机制,探索话语的深层模式及其本质。本方向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综合性特点,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与语言习得、翻译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修辞学、社会学、双语辞典的编纂和跨文化交际等诸多研究领域,对于语言学科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话语语言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外语人才,加强学生对话语进行全面描写和解释的能力,引导学生对话语与社会化的关系以及语言资源使用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新闻学(050301)
1.新闻史方向
作为新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新闻史、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之一,新闻史研究以人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与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为具体研究内容,通过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史纵向性的脉络梳理和横向性的对比研究,了解与把握人类社会系统中新闻传播事业体系的地位、功能与影响,奠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扎实基础。
新闻传播史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人类新闻传播思想史、新闻传播体制发展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新闻传播媒介演变史、各国新闻事业比较史等较为宏观性的领域,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业务史、新闻人物研究和媒介科技发展史予以充分的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发展史观为主要指导方针,充分吸纳其他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体系,通过扎实的文献资料法、横向比较法、田野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其它有效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探讨与发掘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成果与参考信息。
本专业方向的具体培养目标是:通过两年系统扎实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路径,熟稔世界各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情况,能够前瞻性地把握新闻传播事业未来趋势潮流,成为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专业历史视野与创新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从事传播实务工作的技能,能够进入传媒机构、科研院所从事相关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科研实力雄厚。除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新闻史研究、外国新闻史研究、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
2.新闻理论方向
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其目的是认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自觉运用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新闻本体研究、新闻事业研究、新闻工作政治规范和业务规范研究、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教育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思辨性,并适当引入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研究重点和特色在于探索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本方向强调密切结合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和媒体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更好担负起信息提供者、舆论引导者和文明传播者的历史使命。使学生既具有正确的新闻观、厚实的政策理论水平、良好职业素养,又具有过硬的新闻传播实务技能,毕业后能够进入新闻媒体、党政宣传部门以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新闻宣传实务和理论研究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在新闻基础理论、舆论引导、新闻政策、媒介批评等研究领域尤为突出。除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新闻理论研究前沿、媒介批评研究、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
3.新闻业务方向
新闻业务是新闻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新闻理论、新闻史与新闻业务)之一,也被称为“应用新闻学”,拥有悠久的研究历史。通过全面、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新闻业务问题,旨在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提高我国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质量,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秀的新闻传播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新闻业务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对各类新闻报道的研究;②对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与新媒体等各种媒体新闻报道的规律性探讨;③对媒体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策划、制作等环节的特点和规律的探讨;④对各类新闻体裁、节目形态、优秀新闻作品、中外名记者等相关领域研究分析;⑤对各类媒体新闻报道一般规律的研究。以上为本专业方向研究的重点。新闻业务方向不仅限于国内新闻报道研究,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专业方向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方向的特色及优势在于,它及时总结中外新闻报道的经验与规律,通过理论的分析与梳理,指导当下的新闻报道实践。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新闻政策理论水平,熟练掌握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特点与规律,具有优秀的新闻业务素质和传播技能,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闻报道实践需要,并能够拥有一定的创新传播能力。毕业生能够进入各类新闻媒体、政府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的实务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在新闻采访研究、新闻评论研究、新闻写作研究国际新闻报道等方面尤为突出;可提供的媒体实习实践资源丰富。除了开设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开设了新闻业务研究专题、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研究、广播新闻研究、现代传媒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外视听新闻作品研究、全媒体新闻业务实践等专业核心课程。
4.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方向
网络新闻及新媒体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科中的新兴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它立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基础,集中探讨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中涌现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是传统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和新延伸。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络传播及新媒体传播活动的过程、环节、要素和效果;在宏观上,对我国网络传播活动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进行深入的理性透视;在微观上,结合我国网络传播的实践,重点研究网络传播的手段、受众、发展和规制等;此外,还研究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探索其传播特点和规律。在研究方法上,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分析和阐释各种具体的传播现象和实践活动,建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础理论体系。主要人才培养特色在于强调理论研究与传播实践技能训练并重,关注理论前沿和业界一线实践,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参与的机会。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对网络新闻传播及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掌握了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实际技能,且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毕业生可进入各类网络媒体、新媒体传播机构或相应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传播实务工作或理论研究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整齐,科研实力强,在网络传播研究方面尤为突出,基础厚实、成果丰硕。与新浪网、人民网等传播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可提供便捷的实习实践机会。
5.报刊理论与实践方向
报学是新闻学的基础,报刊是传统媒体,又是强势和主流媒体之一。本方向以现代新闻学和传播学为依托,以报刊为核心研究对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全面深入地研究报刊理论与实践。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探讨报刊传播新闻、沟通情况、阐扬观点、引导舆论、传授知识、刊登广告、提供娱乐、经营管理的历史、现状和规律,重点研究中共党报党刊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主流文化方面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研究党报党刊采编评特点、运行模式、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与非党报党刊的竞争与互动,研究报刊与广播、电视、网络的竞争与互动。本方向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于,强调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不断线,了解国情和业界前沿问题不断线,英文学习和中文写作不断线。坚持知行统一,报刊实务训练与理论研究并举。
本方向以做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依归,所培养的人才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深厚的治学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报刊等媒体独立从事采编评工作,能在科研单位独立从事报刊理论研究工作,能在高等院校独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除了专职导师外,还聘请一批《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等主流报纸的资深记者、编辑、评论员为兼职导师,在部分硕士生中实行“双导师制”。
传播学(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及深入传媒一线参与实践,通晓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介的经营管理实务。媒介经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应用型学科,研究方法较为综合,总体强调第一手资料的占有,着重与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和本学科理论发展相联系。
本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型人才,硕士生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以及经营管理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量才侧重培养,毕业学生可为传媒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媒介管理工作的管理型人才,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或研究型人才。
3.媒介与女性方向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4.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基础及其优势而开创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透视角度,并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交叉关系来对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形态的研究,(2)基于实证方法的政治传播和国际关系的研究,(3)国际传播学理论范式研究;(2)全球传播(传播的全球化)研究;(3)国际传播效果比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行为主体、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等多个维度阐释国际传播现象,并注重运用量化性质的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方法以及质化性质的文本考证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传播的主体性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运用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解决国际传播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起对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完备,大多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理论修养高,业界经验丰富。在课程设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论修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除了为学生开设国际传播史、国际传播理论以及国际传播方法论等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中国政治与外交、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奥运传播、视觉传播、社会传播(或INGO传播)、跨国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全球化、国际政治营销(建设中)等课程,并开展生动活泼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传播的总体态势,又能够运用多种理论范式对信息跨国传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为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5.媒介素养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播学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也是新闻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本研究方向紧紧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优势资源,以提升全体公民媒介素养为最高理想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人才,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研究方向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媒介素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和特点,主要包括国内外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的基本理论及思想,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及特点,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组织、经验和教训,国际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比较,媒介素养教育产品设计和开发,公民媒介素养水平提升的途径和方法等。目前,本研究方向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本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教风、学风严谨,教学经验丰富。除传播学史、传播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传播学专业课程外,还开设有传媒教育史、传媒教育理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前沿、国际与比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产品设计与开发、媒介研究、媒介制作、媒介与青少年等课程,同时以问题或议题为中心组织方向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在传播学和教育学相关领域拓展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学校、科研机构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发研究,能够承担媒体和媒体教育栏目的策划评论,能够承担政府机关、社会教育机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教育、宣传、管理、推广等相关工作,以及其他可能的更广意义上的相关社会工作。
6.传播研究方法方向
传播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是传播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着重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如何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解释以及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等,从而达到综合地、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探索和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传播效果的目的。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三大类:研究方法类(科学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原理、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实验、内容分析、定性研究法、媒介研究、数据处理等)、统计分析类(初级分析法、高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等)和实用软件类(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问卷调查分析软件、专业分析软件,等)。研究特色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既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又重视定量研究方法;既强调基本的理论和框架,又注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软件;既要与国际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同步,又要适应我国本土的传播实际。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逻辑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有关传播学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本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包括: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媒体、市场研究公司和企业从事调查、数据分析和咨询的研究人员或实际工作者。
本方向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团队,成果丰硕,科研项目多,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的机会多。
7.传播心理学方向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吸纳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取向,探索人类传播活动中心理现象的规律。本方向重点研究传播心理基础理论和传播心理应用。着重于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传播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重视研究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通过揭示这些特有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本方向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创新开拓的研究意识,拥有健康的心理,并能够与传播实践密切结合,具有良好科研素养与从事传播实践的能力。毕业生适合进入科研机构、高校及传播业界等领域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传媒实践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国内首创、并保持领先地位的传播心理研究团队。除了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传播心理理论研究、传播心理应用研究以及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务课程。
8.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
本方向立足于传播学,同时与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领域。 本领域的研究既包括关于有关传媒政策与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相关政策问题的应用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对于学生的相关实务方面的训练。
本方向研究内容,在政策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对于传媒政策的影响、各国传媒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一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媒介政策和具体媒介制度、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未来媒介政策的走向与预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等。在法律方面,主要包括与传媒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权利问题,以及在传媒管制、运作、信息传播实践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具体有民主宪政理论、表达自由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等理论问题;公民的表达权、人格权、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问题;媒体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问题;传媒领域各种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问题;版权问题;自律问题等。 通过长期的教学与研究,本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优势和特色,专业组导师对于传媒政策法律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传媒政策有系统比较研究,与国际传媒法同行保持经常性交流。本研究方向的任课教师具有英语、德语、日语优势。
学生通过本方向的学习、研究和训练,能够具备较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形成扎实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侧重法律学习的学生,能够养成处理传媒法律实务问题必需的素质与技能。毕业生可以从事媒体组织的法律实务工作,以及主管机关的相关岗位工作、各种与媒体内部管理和维权相关的业务工作、与法律相关的媒体业务工作等。侧重政策学习的学生,对于传媒政策和公共政策制定具有专门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毕业生能够胜任国家管理部门和相关公共机构的相关岗位工作,能够从事专门的战略性、咨询性、应用性研究,也可在媒体组织和相关行业从事一定的管理和业务岗位的工作,也可继续在相关专业深造。 本方向也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主要课程为:传媒法基本理论、传媒法实务、传媒行政法研究、传媒侵权法、传媒产业法、传媒与著作权研究、传媒模拟法庭、传媒政策基本问题、传媒政策史、各国传媒政策比较研究、传媒法基本理论、公共政策研究、各国传媒体制研究、传媒伦理等。
广播电视学(0503Z1)
1. 广播电视史论方向
广播电视史论方向主要研究国内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传播规律,根据广播电视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社会科学理论基础、历史学知识储备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知识的传媒人才,并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媒体实践和学术研究,提高学生在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实务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专业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有较宽泛的职业选择,可在媒体从事新闻采编、经营管理等业务工作,也可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以及进入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等工作。
2.广播学方向
广播学方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拥有厚实的研究实力和一流的学术成果。在传统媒体普遍遭遇挑战的当下,唯有广播一枝独秀。
本方向旨在研究国内外广播发展的历程和最新态势,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探寻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为中国广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方向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包括:广播媒介的社会功能、广播媒介的特征与传播规律、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我国广播行业的现状及发展与改革、广播新闻报道方式、广播新闻文本、广播新闻节目形态及变迁、广播节目创意构思、广播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广播经营管理、广播产业模式、广播整合行销、广播营销实务、广播消费行为和广播生态环境等。
本方向欢迎热爱广播事业、具有良好的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和研究基础的同学报考。通过研究生阶段严谨、系统、深入的学术训练,培养同学熟悉广播媒介特性和规律,对广播业在发展和改革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力,能对广播的现状与发展做出理论分析和预测。使毕业生成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理论联系实际,既懂广播业务,又能开展广播学术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广播电台、广电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就业,亦可从事其它相关媒体实务和学术研究等工作。
3.电视学方向
本专业牢牢把握电视传播的前景及发展走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电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电视传播的手段及优势,电视传播的历史及理论,电视传播的作用及社会影响,通过专业学习,强化学生对于电视传播整体格局、节目样态、采制流程的认识,从而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广播电视及新媒体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或从事业务实践工作。
4.纪录片学方向
纪录片学方向旨在探索电视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运作与创作规律,并根据纪录片创作的相关规律,研究电视纪录片与人的关系,学习电视纪录片独有的视觉语言、读解方式和结构形态,以及电视纪录片中所包涵的其他人文学科内涵。通过以上方面的学习研究,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知识背景,从而成为高层次的纪录片理论研究和实务创作人才。
5.新媒体传播方向
新媒体传播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学科背景知识和专业理论体系,熟悉实务工作,洞察学科前沿的,积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多媒介融合的走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教学放入国际化大背景之下进行,与国际接轨。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学科背景知识和专业理论体系,熟悉实务工作,洞察学科前沿的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6.互联网与社会方向
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学科背景知识和专业理论体系,熟悉实务工作,洞察学科前沿的学生,通过对媒介影像符号、不同节目形态和传播规律作系统性研究,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学养、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能够深透地理解电视对社会的功用,成为智能策划型和多视野观念的传媒人才。
广告学(0503Z2)
1.广告理论与广告史方向
广告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以对广告的起源与发展的探究与学习为重点,承担着为广告学其它专业方向夯实学科基础的任务,是广告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重要根基。本方向将广告的发展置于社会背景下,考察广告的历史演进所反映的动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状况的特点与要求,将广告置于社会文化的综合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审视。通过对广告的产生以及广告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整理和分析,恰当评价广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该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广告意识与市场消费形态的变迁研究,广告媒介、广告主营销、广告业经营、广告与大众文化、广告批判与伦理等条块史及系列史研究,广告传播理论发展研究,广告发展源流与考据研究、古代、近现代、现当代广告史料与文献挖掘、搜集与整理,中国近代与现当代广告历史抢救与口述史研究,消费者与广告及品牌的互动关联研究,以及其它广告学前沿理论的总结与更新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专业方向涵盖了从调查与统计的定量数据采集分析,走访与查证等为主的田野调查,定性的考据与文献归纳整理,到口述史、社会文化史等社会学、人类学的各种研究方法。
为适应广告业的发展,本专业方向以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为目标,既要培养学生坚实的广告学史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其具备与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较强的独创性研究能力,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即成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广的精英型广告人才,力争在学理和素质浸润这一层面,既打造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现代广告人的基本职业资质,同时锻造 “文化知识底蕴”、“智能结构”乃至“品行道德”等现代广告人的差异资质,以胜任日后在广告业行业前沿的实务运营或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及继续深入的学术研究工作。
2.广告实务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领域围绕广告运作诸实践环节展开,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包括传播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点落实于基础理论与广告实践相结合处。本研究方向立足于广告运作实践的先端,不断丰富完善广告学相关知识与理论,推进广告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为广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方向从多角度的理论基础出发,对广告运作的普遍规律与一般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广告运作的传播策略、方法及其效果,研究范围涉及到广告组织的三个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以及广告受众。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整合营销传播、企业广告战略研究、广告表现策略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广告心理研究等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专业方向将帮助学生确立领先的广告知识体系,重点推动学生对广告运作之实践及理论发展重点问题的研究,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本方向的学习,将适合在广告业三大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业务部门及研究部门就业并发挥所学;此外,还可以在相关科研单位或实际应用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管理与公共关系、消费者研究等。
3.广告媒介方向
本研究方向培养为大众媒介广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以建构理论体系为手段,致力于解决今后可能出现的理论及其相关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
本研究方向以传统大众媒体为基础,以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为重点,针对媒体自身的经营发展,及其为商品经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本研究方向以学术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对媒介和广告两个市场相结合过程中的学术理论问题,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应用资料分析,经过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或解决方案的过程进行研究。
本专业方向重在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同时兼顾对人的严谨、科学、刻苦和坚持的品质培养。本方向的毕业生既可以在高校的媒介经营专业和广告学专业任教,也可以在媒介机构及广告公司从事媒介实际市场问题的研究工作。他们将从事的是这些领域、部门进行市场开拓,实现创新发展的原创性工作。同时也为博士阶段理论研究培养候备人才。
本方向主要课程包括:广告媒介策略研究、媒介广告经营研究、媒介产业研究、新媒体研究。
4.品牌传播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传播学、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新营销环境下品牌传播的理论内涵、应用策略与表现形式,为兼顾理论研究的应用性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通过理论梳理与实务案例研究建构系统的品牌传播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按纵向分包括品牌营销理论研究、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研究、企业品牌战略研究、品牌传播策略研究、品牌传播工具研究、品牌传播案例研究等,按横向分包括消费品品牌传播研究、工业品品牌传播研究、服务性品牌传播研究、国家与城市品牌研究,以及老字号品牌传播研究等。本研究方向注重使用定量研究,连续性的“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课题使本研究方向拥有扎实的数据基础。
通过本研究方向的学习,学生具备扎实的品牌传播理论基础和独立解决相关理论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品牌传播工具特性并具有独立的品牌传播策划能力;敏锐把握市场环境变化提出品牌传播新问题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进入相关企业市场部、品牌部,媒体或广告公司从事品牌传播实务工作;也可以进入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5.受众与市场方向
在广告学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下,本研究方向更为注重硕士研究生受众研究和市场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受众研究和市场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业务实战能力,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以及胜任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研究内容包括传播学受众理论、消费行为学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受众市场、消费者市场研究为目的,包含调查执行方法、数据统计分析等在内的各类调查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参与实际的研究项目,培养受众研究、市场研究的相关经验与实战能力。
通过三年的课程学习与专业学术训练,该专业学生应具备应用传播学研究、营销学研究的主要实证研究方法,解决相关学科现实问题的能力。该专业研究方向的毕业生可以在各高校广告学专业任教,也可以进入相关研究机构继续进行学术研究,还可以进入相关行业就业,如媒体的调查研究部门、专业调研公司、企业的研究咨询部门等。
6.公共关系方向
该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公共传播领域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通过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实务、危机管理、营销公关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推进公共关系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公共关系理论的研究以公共关系学术思想、观念、流派与创新点为主要研究内容,特色是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及业界最新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公共关系实务的研究重点为公共关系实践的工具、技术、技巧与策略,及其在各类组织机构中的应用。危机管理的研究重点是危机管理的原理、理论、原则与技巧,特色为关注企业危机与公共危机,注重实践应用。营销公关的研究则开辟了国内营销公关的研究先河,研究内容为公共关系在企业营销传播活动中的战略、战术地位以及应用。
该研究方向的毕业生可以继续深造,或前往学校等教学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就业于政府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
7.区域品牌方向
区域品牌方向以全球视野下区域品牌化理论与实践为核心,建构区域品牌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解决区域品牌在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旨在培养理论学养深、实践能力强的区域品牌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研究方向引导学生从广告学、传播学、区域发展规划、公共治理、文化旅游、公共外交等多维视角,运用创新思维学习区域品牌塑造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品牌塑造理论、区域形象与区域营销、区域品牌与社交媒体、区域品牌案例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区域品牌与公共外交、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区域品牌与影像研究、区域形象危机管理、质化与量化研究方法训练等。
本研究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使学生得到规范的科研训练,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具备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包括政府宣传、旅游、招商等部门,政府主管区域形象与品牌的部门,服务区域的广告营销公司,相关企业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
传媒经济学(0503Z3)
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传播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传媒领域比较突出的经济与管理问题。该专业主要包括传媒产业管理、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管理、影视项目管理等研究方向,整体涵盖传媒经济领域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问题。
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知识基础宽、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传媒经济与管理方面高层次理论与应用型人才。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熟悉现代传媒经济与管理业务,掌握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初步解决媒体经营与管理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1.传媒产业管理方向
传媒产业管理方向以传播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传媒经济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市场和政府两种调节手段、国内外传媒的不同体制为构架,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观层次的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问题;媒体层次的经营与管理问题;产业层次的运营、规制等问题。研究重点放在传媒产品、传媒市场、媒体经营、产业规制、体制改革等方面。特色优势在于媒体经营、传媒市场研究,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传媒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分析方法来研究传媒领域的经济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悉现代传媒经济与管理业务,掌握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初步解决媒体经营与管理问题的能力。未来可能的工作领域包括:媒体、传媒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相关领域。
2. 国际文化贸易方向
国际文化贸易是一个崭新的,集传媒经济、国际贸易、文化产业、经济学、传播学等知识为一体的跨专业学科领域,特点是瞄准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向进行前瞻性学术研究。
该方向通过对国际文化贸易基本理论、国际文化贸易政策、国际影视节目贸易、国际演出贸易、国际图书版权贸易等进行研究,抓住解决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重心,充分利用我校管理、经济贸易、影视、新闻、广告、动画等优势学科平台,对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对外出口进行从理论到方法、从外延到内涵、从现状到发展的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学生具备经济、贸易、文化、传播、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则、惯例以及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运行机制,能在文化传媒机构、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管理、研究、发行和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 文化产业管理方向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纲要,明确了文化产业在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文化产业管理涉及的领域既新颖又宽广。在传媒经济的专业之内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方向,既可以探讨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平台的传媒产业发展,也可以围绕传媒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十分广阔的其他诸多文化产业机会,比如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造,比如TMT背景下的各种新媒体产业项目研发。
该方向既要完成传媒经济专业所规定的学习课程,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发展潜力,确立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具体的研究设想,并在导师的监督和指导之下循序渐进取得实际的成果。基本的培养思路是充分尊重每个人实际存在的兴趣差异而“因材施教”,围绕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在文化艺术领域培养创意、创新以及战略思维能力,以探讨典型的项目案例为主要途径,使学生在传媒文化项目以及产业开发方面发现自我的职业兴趣、获得一些基本规律性的认知。
该方向既强调理论思维能力,更强调针对文化产业某些具体职业所需的应用能力。
4、影视项目管理方向
影视项目管理方向是经济管理与影视艺术融合而产生的综合性实用学科,旨在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影视艺术,既有智慧又有实际的项目运作能力的影视制片人、发行人、策划人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本方向学习分三个阶段,第一年着重理论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艺术传媒和影视创作理论的同时,掌握影视剧创作和运营的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并把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应用到媒体管理和影视项目管理的实践中来。第二年,是学生的实习和创作阶段,要求学生到剧组或影视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毕业项目的策划与设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方案,并尽可能地得以实施。第三个阶段主要是毕业论文的写作。
本方向的导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艺术创作或项目运作的经验,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成熟的教学培养模式,为业界培养过许多优秀的影视剧制片人、发行人及其他高级项目运营人才。
编辑出版学(0503Z4)
1. 编辑出版理论方向
本方向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着重研究编辑出版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发展态势,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新闻出版政策理论水平、深厚的编辑出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级理论型人才。
本方向综合现代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媒介编辑业务的理论、实践以及发展趋势,研究媒介出版业务的理论、实践及其发展趋势,探索媒介编辑出版业务各个环节的发展特点及一般规律。相关学科为哲学、文化学、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为了强化理论研究密切联系实践,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参加两个学期的专业实习,全面了解出版流程和出版的各个环节。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出版政策理论水平,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了解国内外出版业最新态势,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毕业后可进入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视台以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雄厚,并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第二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每位学生入校后均配备一名第二导师,均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除开设编辑出版理论、编辑出版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版政策与法规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出版前沿问题研究、编辑出版流程、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
本方向鼓励新闻、传播、法律、社会学等非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
2. 出版经营与管理方向
本方向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新兴热点研究领域。进入后改制时代,我国出版业在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出版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需走出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新型的现代企业,出版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本方向旨在为出版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并具有一定创造才能的高级出版经营与管理人才。
本方向重点研究现代出版业经营与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出版业管理创新、经营创新的先进经验,探索出版业经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出版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并且强调理论研究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两个学期的专业实习,全面了解出版流程和出版的各个环节。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经济理论基础,了解国际及国内出版业的前沿发展态势,熟悉出版业务流程,掌握现代出版业经营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毕业生可进入各出版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出版经营与管理业务、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并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第二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每位学生入校后均配备一名第二导师,均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除开设编辑出版史、编辑出版理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版经营与管理、出版政策与法规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出版前沿问题研究、编辑出版流程等专业核心课程。
本方向鼓励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专业学生跨专业报考。
国际新闻学(0503Z5)
国际新闻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适应性强、复合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熟练掌握并使用一门以上的外语,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报道水平;能够在国际新闻媒体、外事外交部门、职能管理部门从事与媒介相关的、较高层次的新闻传播实践工作,或在高等教育及科研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为: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国际新闻前沿问题研究、国际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国际新闻与跨文化案例研究、国际媒体研究、国际新闻采写、国际新闻编译、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研究、新媒体与国际新闻等。
本专业有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所作为实践基地,与中央电视台、华龙网、中国经营报等各类媒体合作,提供各类新闻稿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新闻传播能力。
本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如下:
1.国际新闻史论方向
国际新闻是与新闻学共生的新闻学分支,自产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庞大系统。国际新闻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意义深远。由此,国际新闻也成为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分支领域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国际新闻史论就是从历史和宏观两个角度来对这一分支学科的综合把握。
研究范围:国际新闻理论主要是研究其本体论的问题,包括国际新闻的定义,发展形态、特征、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国际新闻史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国际新闻的发展阶段及规律性的特征。包括国际新闻的形态研究、国际新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全球化与国际新闻研究、国际新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等。可以说,国际新闻传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史论的研究范围。
学生通过这一方向的学习,不仅可以成为研究性人材,也可以成为理论型的实际工作者。
2.国际新闻业务方向
本专业方向的研究范围锁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流新闻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研究国际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方法,研究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优势和特点,并密切关注国际新闻的最新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壮大,这个专业方向具备了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坚持专业业务知识培训和实践,要求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媒体实习,因此本专业方向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事具备坚实的新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国际新闻理论及业务知识;熟悉我国的对外宣传报道方针、政策;了解西方新闻报道形式;精通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能熟练运用中、英文进行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播、采、写工作。
3.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方向
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从国际间文化交流传播的视角来考查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性。它拓展了国际新闻研究的认识视野,对建立和完善国际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研究的特色来看,由于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涉及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必然以传播学、文化学、语言学、新闻学、社会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成果为基础,所以这一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日益活跃,用文化比较的方法研究国际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揭示国际新闻活动的文化属性及功能,对于改善我国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提高对外传播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一方向的主要内容是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研究国际新闻,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新闻中的跨文化现象,在文本分析和理论研究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国际新闻的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言学、文化学和传播学基础,培养目标是国际新闻研究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4.国际媒体方向
国际媒体是国际新闻传播的主力和基础,国际媒体往往是那些影响很大的媒体,拥有先进的传播技术、独特的传播理念和巨大的品牌效应。研究国际媒体,是国际新闻学方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国际媒体研究主要包括:世界著名媒体研究、各国媒体的比较研究、国家、市场和传播体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战略服务、新闻政策与法规研究,媒介集团化研究、新闻从业人员结构及职业道德状况研究,新闻报道与意识形态研究、媒介环境与受众研究、媒介广告与公共关系研究、新传播技术与国际媒体研究等等。
国际媒体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类的生活已被媒体层层包裹,媒体的触角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领域,随着我国进入WTO以后,将同时面临国外媒体的挑战。如何把握时机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去,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因此,国际媒介研究方向的开设,对国际媒介进行高层次的研究并培养出一批高水的新闻传播人才,以满足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5.国际新闻传播方向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得国家对外宣和涉外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一批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迫在眉睫。自2009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建设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该班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具有突出的新闻专业素质和娴熟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一定的媒介管理才能,是适应我国外宣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
舆论学(0503Z6)
1.舆论学基础方向
舆论学也被称为“新闻哲学”,是新闻传播学科下属的一个新兴热门研究领域。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舆论扩散、舆论引导、舆论监督、舆论控制等问题受到了我国党政部门、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加强舆论学研究,有助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学理论体系,推动新闻媒体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为新闻宣传管理部门更好地掌握舆情、调控舆情提供理论支持。
本方向主要研究舆论的基本原理、中外舆论思想的发展历史以及舆论学与其他学科(诸如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情报学、信息学)的交叉,尤其注重对新闻舆论要素、功能、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尤其重视媒体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以及政府舆论调控艺术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充分吸纳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成果,既重视定性研究,又重视定量研究。
本方向的研究生应该具备扎实马列哲学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储备,掌握系统的新闻学、舆论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当下的社情民意有着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理论结合实际,既能够做好相关舆情调查和舆情分析研究,又能够运用舆论原理指导实际的新闻宣传工作。本方向旨在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够从事舆论学术研究、又能够利用舆论学知识来开展新闻宣传报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既可以进入高等院校、社情民意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以进入党政部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管理、新闻报道和公关传播等工作。
本方向的师资力量较雄厚,在舆论监督研究、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应用舆论学方向
本方向是舆论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也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下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着重于运用舆论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社情民意调查、舆情监测和分析、舆论引导策略等。因其在政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甚至被称为“政治算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扩散规律以及控制与引导的技术和艺术,尤其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网络化与社会转型期这三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舆论环境,通过舆论调查、舆情监测和分析,来描述和解析当下的舆论形态和特征,并探索解决对策。在研究中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方法上既重视理论思辨分析,也重视实证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舆论运动规律,同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媒体、新闻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
本方向的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舆论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相关交叉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能够融会贯通,尤其对社会转型理论及中国的国情有比较深入的把握。本方向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厚实的理论功底、优秀的科研能力、同时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可以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舆论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可以进入党政新闻宣传管理部门、媒体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宣传、经营、公关活动相关的民意调查、舆情监测与分析、市场调研咨询等相关工作。
本方向的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舆论研究所作为学术平台,拥有较丰富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科研机会。
3.舆论调查方向
本方向是舆论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它以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舆论学的多学科理论为依托,积极吸纳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关注舆论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和舆论调查技术的训练,并联系当前实际需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和舆情监测与分析,既为舆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客观的依据。
本方向主要研究如何科学地开展舆论调查,即如何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来利用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具体研究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科学的舆论调查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抽样调查原理和方法、问卷设计与评价方法、调查实施队伍的组织和质量控制、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调查报告的撰写。本方向主要侧重定量研究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同时兼顾思辨研究和定性研究。
本方向的研究生应该既掌握舆论调查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熟练掌握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同时对相关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所涉猎。本方向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舆论调查、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等相关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进入国家新闻宣传部门、政府社情民意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市场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舆论调查、舆情监测与分析、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相关工作;也可以进入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方向的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舆论研究所作为学术平台,拥有较丰富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科研机会。
传媒教育(0503Z7)
1.传媒高等教育方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透视传媒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应变之道,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使命。在分领域的高等教育谱系中,传媒领域的高等教育也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和事业领域,加强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在世界传媒高等教育的谱系中找到恰当的位置,乃当务之急。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传媒高等教育理论、传媒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以及传媒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本研究方向致力于从宏观上把握传媒时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趋势,微观上侧重于对国内外传媒院校的研究,对其发展特点,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国内传媒院校的发展提供发展思路,并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高校文化特点的院校研究道路。
本研究方向将培养学生从高等教育理论出发,掌握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国内外传媒院校的个案研究为基础,以传媒领域学科专业教育为基点,从多学科视角对传媒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掌握传媒院校及其学科专业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从事传媒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理念、方法和能力。本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传媒领域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传媒院校(系)管理人才。
语言传播(0503Z8)
1.语言传播理论方向
语言传播理论属于语言传播学科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普通话语音教学与水平测试、有声语言传播发声和有声语言创作基础等基本规律及应用问题。
本方向研究普通话教学的标准与方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原理、范围、内容、形式,以及数字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等。研究语言传播过程中的科学用声理论,包括语言传播主体的声音运用和训练体系,也包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语言传播声音的分析及模型建立。研究语言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从内部的思想情感到音声化过程的创作规律,包括创作道路、创作原则、创作方法、风格样式等等,以期指导有声语言传播实践。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在媒体及公众语言传播领域中,具备高水准语音发声能力、语言创作表达能力,能够探索语言传播规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语言传播应用方向
本方向是语言传播学科应用研究方向,侧重分析媒体和公众语言传播领域中语言表达的原则、规律及方法。
本方向将系统研究广播电视及新媒体中各类节目语言传播的特点、创作方法、创作规律,强化业务实践中语言传播工作者的表达能力和驾驭能力。
此外,语言传播应用方向还将针对各种媒介形态、传播语境、话语风格下的语言传播的规律、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节目驾驭能力并对语言传播方法和规律进行研究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口语传播方向
口语传播是语言传播学科应用研究方向之一,研究各类传播活动中口语表达的原理、方法等。
本方向重在探讨媒介传播主体口语表达的思维方式、创作路径、创作方法,探索口语表达的规律。此外还研究公众口语表达及人际口语表达规律,包括公共演讲、新闻发言、教师教学、公务交往等活动中口语传播方法,努力促进公众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
同时,本方向关注世界范围内口语传播研究前沿,注重国际交流与推广,并努力推进中国特色口语传播理论和应用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口语传播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探索口语传播规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艺术史论(1301Z1)
1.艺术美学方向
艺术美学属于艺术学研究领域中的基础部分。它主要是从美学的高度对各种艺术文化现象、对艺术学的概念范畴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反思,包括对于艺术的本体特征、艺术活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与鉴赏接受)的审美属性、艺术作品、艺术形态以及艺术文化的美学意义进行探索和研究。
本校艺术美学专业方向包括艺术本体美学、艺术形态美学、艺术创造与发生美学、艺术传播与符号美学、艺术批评与接受美学等相关一体的领域;而且,随着艺术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艺术美学还必将开拓出它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所以,艺术美学在学科体系上是开放的,其研究方法也是多元的。
本专业方向要求研究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得到相应的艺术素养培育与艺术创造与评论能力的训练,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艺术学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批评实践;同时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方向集中了本校从事艺术美学研究的优秀教师;主要学位课程包括:中外艺术史、美学专题、艺术美学、审美文化研究、艺术批评等。
2.艺术传播学方向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的信息得到复制、保存、扩展,通过优化的处理和组织,积极影响广大的接受者。作为人类传播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艺术传播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艺术传播学注重研究艺术传播的立场的选择、过程的组织、价值的实现以及艺术传播中传者和受众的关系等。艺术传播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现代艺术学的学科领域,而且对于推动艺术的交流、促进艺术发展、扩大艺术的影响,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艺术传播的特殊性;要求把握中西艺术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人类艺术传播的思想观念及实践经验,特别应该注重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传播的大众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艺术学与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人类艺术传播的历史进程,理解人类艺术传播行为的属性、类型、途径,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艺术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市场法则,理解艺术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艺术接受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艺术传播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样态等。要求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艺术传播学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从事艺术传播业务;同时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方向结合本校特色,凝聚了相关学科的师资;主要课程包括:中外艺术史、艺术传播学、公共艺术、艺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审美文化研究等;特别是关注与广播电视等当代大众传媒相关的艺术传播实践诸领域的研究。
3.艺术人类学方向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学科。这一专业的特色是:1)关注普通民众的艺术生活;2)关注活生生的艺术传承与表演;3)研究与表演并重。通过深入考察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表演,试图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来理解民间艺术的地位与作用,进而理解民间文化与民众生活。
艺术人类学重点研究的是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包括民间仪式、游戏、歌舞、小戏、说唱、手工艺等重要类型,考察民间艺术形式之起源、传播、结构、意义、功能、表演等问题,尤其关注在大众传媒时代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传承与传播问题。艺术人类学要求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方法,并且能够恰当地使用文献资料从事研究工作。研究的重点是对于民间艺术的“表演研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表演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真正理解“表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潜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艺术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田野作业并且能够撰写高水平的田野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之上,学会撰写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性论文,为传承、传播、创作、批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做好准备。
课程:“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表演研究”、“艺术社会学”、“民间文艺学”、“艺术人类学专题讲座”。
4.广播电视艺术美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学科定位:艺术史论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理论建设的具体方法是以广播电视艺术美学理性的方式来研究广播电视艺术感性的实践作品,并通过具体作品辨析来检验、丰富广播电视艺术美学理论。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学习,使学生既能掌握较为扎实的广播电视艺术美学理论,又具有对广播电视艺术现实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引领广播电视艺术具体实践的能力。
本研究方向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为评价标准,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方法论基础,以史论合参、创评结合、中外比较为研究路径,以电视艺术生产各领域为研究对象,以标志性艺术成果为研究重点。
本研究方向教学重点:以电视艺术之史、论、评、管为重点,以西方美学理论与历史、中国美学理论与历史、广播电视艺术美学理论及方法、中外广播电视艺术热点现象分析、广播电视艺术作品鉴赏、广播电视艺术批评写作等为重要课程内容,并旁及艺术美学、艺术传播学、艺术人类学等相关学科。
5.艺术口述史方向
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学科研究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艺术口述史是治艺术史的重要学术领域。该研究方向的理论基础是辩证的唯物史观,即坚持历史由人民创造、由人民书写的历史观。其研究基本方法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搜集艺术口述史料与利用艺术口述史料相结合的基本方法。
艺术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口述史本体(价值、规律、学科定位、学科趋势等)研究和艺术口述史门类(电影口述史、电视剧口述史等)研究,培养和提升学生搜集艺术口述史料的能力以及利用艺术口述史料的能力。
我校拥有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电视剧口述历史”国家级项目,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口述历史资源库。本研究方向将结合传媒艺术教育特色,集合具有深厚艺术学和口述历史学理论与实践的强大师资,重点关注电影和电视艺术领域的口述史研究。课程涵盖艺术美学、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口述史学研究、西方口述史、中国口述史、电影口述史实践、电视剧口述史实践、艺术社会学、纪录片研究、非物质文化研究等。
传媒艺术学(1301Z3)
1.传媒艺术与文化方向
传媒艺术学是艺术学的新兴衍生学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作为艺术介质的传媒,如摄影、广播、电影、电视、新媒体等,还包括传媒艺术所创造的文化形态与景观。传媒艺术与文化方向是以艺术学为学科基础,以传媒研究、文化研究为两个支柱,拥有贯通传媒、艺术与文化的交叉性、复合性的专业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学术优势。本方向在宏观层面将以全球化视野,开展面向未来的创意研发、决策咨询与前瞻性战略规划;在中观层面将开展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领域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在微观层面将传媒艺术与文化构成要素之间相结合开展交叉研究,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艺术与文化传播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策略。
本方向的专业课程将为学生构建扎实而系统的艺术学、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如艺术史论、传媒理论、文化研究、美学思潮等,同时又要求学生掌握传媒艺术领域的潮流趋势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如艺术生产与传播、公共文化服务、视觉传播、媒介文化、创意策划、新媒体艺术等。
本方向面向政府和主管部门、大媒体机构和传媒艺术类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传媒艺术与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浓的学术研究兴趣,兼具多元的人文和社会知识、宽阔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2.网络文艺学方向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就实践发展而言,作为一种新兴的审美艺术形式,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在内的网络文艺充满活力、潜力巨大。与之相应,作为一种新兴交叉的学术研究,网络文艺学立足互联网时代的文艺新实践,以一般艺术学理论为基础,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的视域关联中,着力把握和总结网络文艺实践的新经验、新特征、新规律,并在文艺生态的变迁中,从问题意识、方式方法、学理路径等方面检视网络文艺实践思维方式、艺术生产方式等的嬗变,以及其间那些复杂、深刻的互动和不断变化的动力所标示的发展脉络与趋向。
本方向的专业学习强化艺术、技术、人文“三位一体”,将为学生夯实系统、前沿的艺术学、美学、传播学等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外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传播学、审美文化研究、艺术批评等课程,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网络文艺和文化热点现象,了解新媒体的特点,把握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接受等的规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本方向主要面向传媒文化业、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单位、艺术类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具有扎实艺术与文化理论知识、较强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艺术理论和评论人才。
音乐学(1302L1)
1. 传统音乐理论方向
本方向属于音乐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形态、传统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文献学等。在立足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本方向也与音乐学科的其他方向积极配合,形成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在立足音乐本体研究的同时,本方向也充分利用中国传媒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优势,与电视、电影、戏剧等艺术学科和传媒领域的相关学科(传播学、数字媒体、传媒经济学等)积极贯通,努力拓展研究视野。因此本方向具有视野开阔、方法多样、本体研究与跨界研究相辅相成的突出特色。
本方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良好理论素养的音乐研究人才和音乐教育人才。学生需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能承担对特定研究对象的调研任务,独力撰写学术论文,并提出新的学术见解。除了专业研究的深度之外,本方向也强调学生具备开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未来工作领域主要为音乐研究机构、音乐教学机构、音乐编辑出版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文化艺术研究和传播机构等。
本方向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方向负责人和主要教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已培养出不少音乐学领域的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有一系列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全国音乐学界和相关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本方向的基本课程,主要为中国音乐史专题、西方及其他地区音乐史专题、音乐文化专题、音乐形态分析专题、影视剧音乐专题、音乐人类学专题、音乐美学专题、音乐研究方法论等。
2. 音乐创作与表演研究方向
本方向属于音乐学科的创作与实践研究,是以音乐分析为基础,与音乐审美评价、音乐创作技法、音乐表演规律以及音乐史学研究互动的跨学科、交叉性专业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外音乐风格比较、音乐作曲技法、音乐演唱技法、音乐美学、音乐批评、音乐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创作技术的基础上,从理论高度对国内外大量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深刻理解音乐创作与表演主旨的意义价值、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技艺含量及其成果的审美。为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同时,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多学科综合特色,与广播电视艺术相关学科结合,形成了全媒体时代的新兴专业方向。
目前,本方向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声乐表演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音乐创作及声乐表演技能,能够独立从事音乐创作、声乐表演,胜任文艺团体、教育及其他传媒行业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高级人才。
本方向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包括国内著名作曲家、资深音乐教师在内的多名导师。方向负责人和主要教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水平音乐创作和声乐演唱实践才能。在相关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及一定的专业影响力。主要课程为:音乐文献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声乐表演技巧、作曲技法、音乐及声乐作品分析研究、作曲家思想研究、学术争鸣研究等。
3.传媒音乐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研究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由原“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两个方向合并而成,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紧贴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的新型交叉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当代音乐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方向将传媒背景下的音乐文化体系中人们的音乐创作生产和传播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传播媒介——音乐——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音乐媒介外,本方向还将无线网络、现场表演空间、报纸、杂志等领域中的音乐传播实践、传播现象纳入研究视野,并以这些音乐传播媒介的发展为轴心,解析、透视、深究其音乐传播体系及其运转,进一步发现音乐文化现象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本研究方向关注与人们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或者是紧迫的、国际性的主题,如传媒语境中的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音乐消费、音乐共享、音乐商业活动、背景音乐应用等,通过理论观照,对现实音乐传播实践进行参考性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对传媒音乐文化现象(如大众音乐文化)进行批评与反批评,努力将传媒音乐文化导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应有的现实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传媒音乐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在立足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本学科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人文科学、传媒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商业领域知识,培养其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和独立思辨、科研创新的能力。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各种传媒音乐领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从事相关研究、创意、策划、管理、教学和其他理论与实践工作。
戏剧戏曲学(1303L1)
1.戏剧戏曲历史与理论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中国民族戏剧的历史与理论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中国戏曲的各种历史形态及其独有的传统理论,同时也关注传统戏曲在当代演变和发展。
中国戏曲是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列的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但与后两者不同的是,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未曾断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中国戏曲形成了迥别于西方戏剧的演剧体系、美学观念和戏剧文化,并且不断追随着时代,对固有的演剧艺术体系加以丰富和扬弃。二十世纪之后,戏曲作为中国本土的演剧艺术形式,与外来的话剧相互砥砺,共同发展,在运用古老的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过程开拓了新的道路。
本方向的研究分支有:中国戏剧史、元杂剧研究、明清传奇研究、近现代戏曲研究、古典剧论研究、现代戏曲研究、剧场史研究等,并密切关注比较戏剧学和各种新的戏曲传播形态(如戏曲电视、戏曲广播和多媒体)的动态。
本方向注重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之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宽的学术视野,能从事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作为一门理论性学科,戏剧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化现象;而作为戏剧戏曲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其研究对象则集中在欧美戏剧史和中国话剧史。
在西方文学艺术的历史中,戏剧是出现最早的一个部门。在古希腊时期,人类就创造出历史上最辉煌的戏剧艺术。两千多年来,戏剧艺术一直在人类的精神活动领域居于重要的甚至是核心位置,围绕着戏剧实践而进行的戏剧理论撰述也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伏尔泰、黑格尔等都贡献了丰富的戏剧学思想。二十世纪之后,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又与时代同步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中国自二十世纪初引入西方戏剧形态,也在将西方的舞台艺术与民族的现实生活和审美取向的结合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方向的研究领域既涉及一般的戏剧理论和戏剧美学,也涉及国别戏剧(包括中国话剧史)和剧作家研究。在当代中国,各种新的表演形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影、电视剧早已与舞台剧形成鼎足之势。面对拓宽了的戏剧领域,本方向也有志于将研究视野引向新的电子媒介,关注戏剧艺术与电子媒介间的互动与消长,关注西方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本方向注重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之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宽的学术视野,能从事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2.舞台艺术创作研究方向
“舞台艺术创作研究“是”戏剧戏曲学“二级学科之下的研究生招生方向。其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类型的戏剧表演、戏剧导演和其他舞台艺术部门。以戏剧戏曲表演导演艺术为主。
从戏剧艺术诞生之日起,表演就是戏剧艺术的重要部门;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导演也成为独立的艺术部门;二十世纪之后,舞台设计、灯光等也逐渐独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方向的设置,就是为了完善“戏剧戏曲学”的研究生教学体系,在过去较为片面的史论研究之外增加表演导演研究,以体现本二级学科的完整性和体系性。
本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学习和丰富实践,使学生在熟悉史上各家各派表演理论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条件从事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毕业后适应以舞台为主的表演媒介的工作,同时也能够胜任理论研究与院校教学工作。
电影学(1303Z3)
1. 电影艺术史论方向
电影艺术史论方向是整个电影学研究的基础,包含电影艺术史和电影理论两个方面。
本方向电影史的研究包括了电影的艺术与技术、生产与发行、创作与理论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着重研究电影诞生以来一百多年间电影艺术语言和电影艺术观念的发展和演变,探讨电影发展的深层原因和结果;论证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观众的关系;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和电影的互动关系,探讨电影艺术发展历史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总结经验,认识规律。电影理论的研究范围则包括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理论、电影文化、电影批评等基础性学科。本方向的研究注重联系社会、经济、历史与文化语境,对电影创作的丰富实践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电影艺术现象和本质进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电影艺术史论方向经过多年发展,在早期中国电影、中国当代电影、欧美电影、电影美学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电影艺术史论方向旨在重点培养具有较强的电影艺术和理论素养,能胜任电影理论研究、电影评论及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本方向也注重培养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在多种传媒领域从事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电影创作理论方向
电影创作理论(剧作、导演方向)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方向,它主要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的电影艺术编导人才。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手法、中外电影创作流派等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电影的创作规律。中国传媒大学的电影创作理论(剧作、导演)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媒体融合和技艺合流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本专业的导师均有丰富的一线创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电影史、电影理论的基础知识,并能应用于电影电视剧创作研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电影电视剧编剧、导演等艺术创作方面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影视剧创作方法。
本专业培养注重培养具备高水准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能胜任电影电视剧艺术创作及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影视制片方向
影视制片方向是研究影视剧生产和营销的专业方向。
本方向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影视剧的剧本策划、投融资、生产组织与管理、产品销售等的理论与实践。主要研究内容有:制片人的素质、剧本的策划与创作、影视剧的投资与融资、影视剧的成本与预算、影视剧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影视剧的市场营销等。影视制片管理是一门交叉型学科,体现在影视艺术与经济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要求既要懂得艺术又要懂得经营管理及影视剧的市场运作;同时它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造性实践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制片方向将借鉴国外MBA及影视艺术硕士培养的经验,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同时强调学生参与相关实践,强调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
本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能力,毕业后能从事相关教学、理论研究及实际运作的高层次影视节目制片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学(1303L2)
1.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本专业旨在使学生通过电视艺术领域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深入了解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识电视艺术的重要类别及其创作规律,电视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进而把握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审美特征。通过对经典和有代表性作品的观摩和解读,以掌握大量的影像研究资料,在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实践,提高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以便在电视艺术的学术研究领域里,有新的理论开拓和新的学术建树。本方向培养的硕士生,能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势态下,成为高层次的电视艺术人才,推动中国电视艺术事业的飞速发展。
2.电视策划方向
电视策划的核心是提高电视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以此为目标制定广播电视发展策略。它充分体现了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是广播电视艺术学最具活力的新领域。
本专业方向立足电视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媒体节目、栏目、频道的设计与研发。因此,本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学习能力,并拥有开阔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视野,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分析广播电视创作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和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开办电视策划方向的第一所大学。经过多年建设,本方向研究的主要课程内容包括:电视策划原理、电视节目类型与形态分析、电视受众分析,专业创作与实践四个部分。
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从理论到实践,从整体到个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意、分析、研究、创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制定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发展方案的能力。
3.广播电视文艺方向
本方向是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最重要的支撑方向,,它主要研究广播电视文艺这一广播电视传媒中的重要艺术形态。本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方向之一,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专业方向。
本方向以广播电视文艺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文艺节日、文艺栏目、文艺频道等节目形态为对象,深入研究其创作特征、创作规律、创作风格和创作走向。广播电视文艺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繁多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反映出当代最前沿的审美思潮、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对它的研究既需要相对理论定性,更需依据其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态势,进行新的理论开拓和理论建设。广播电视文艺理论研究,拥有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并互为促动的鲜明特点。
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史论,电视导播、电视文艺研究、广播文艺研究等。
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创作环节的学习,培养既能从事广播电视文艺理论研究,又能从事高层次节目策划、艺术创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电视剧理论与实践方向
电视剧理论与实践方向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方向以中外电视剧历史、理论、创作、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倡导并鼓励师生们与业界实践密切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开展专业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本专业方向创办十余年来,研究成果丰硕(数量大,获奖多),涵盖中外电视剧研究的众多领域。
本专业方向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能胜任电视剧领域的媒体采编、宣传策划、调查研究、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
本专业方向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中外电视剧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电视剧基本原理、电视剧批评、电视剧创作、电视剧改编研究、类型电视剧研究等。
5.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
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方向),注重对电视艺术与技术理论研究的同时,更特别注重应用电视艺术理论与创作的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时以作品答辩为主。
本方向以电视艺术理论为基础,以电视技术为手段,集中研究和探讨电视艺术与技术的互动关系、电视数字新技术与创作新思潮的关系、电视画面语言构成与画面造型观念研究、电视画面艺术学与美学研究、电视摄影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等研究,注重电视艺术新思维、新观念、摄影与画面的审美功能、影像数字化的历史沿革与媒介功能等学习和研究。
通过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方向学生将具备较好的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能从较高的层面透析、审视和驾驭电视艺术创作,成为既能从事电视艺术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能从事电视画面艺术实践创作、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导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创作经验,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主要从电视艺术与技术、画面创作、美学等电视业务知识,以及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图片摄影创作的知识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画面创作及美学鉴赏等能力。
6.录音艺术方向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中国传媒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该专业是以研究声画结合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录音艺术”专业方向是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中研究方向之一。
“录音艺术” 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方向,它涉及广播电视艺术、电影、音乐、戏剧戏曲等专业和相关工程技术,是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方向。
本专业方向以广播电影电视声音技术和声音艺术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广播电影电视声音技术和声音创作理论及制作技巧,主要包括电影电视技术与艺术在声音创作与制作领域的互动关系、声音创作的规律及发展、双声道和环绕立体声拾音技术、广播电影电视各种节目类型的声音制作技巧等。
本方向旨在培养从事声音艺术理论研究和声音艺术创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播音主持艺术学(1303Z1)
1.普通话水平测试及语言发声艺术方向
普通话水平测试及语言发声艺术是播音主持艺术学学科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是本学科基础应用领域的重要方向,也是本学科语言教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方向以有声语言表达中艺术语言发声过程及方法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及用声行为、用声方法和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效果之间的规律,人的思想情感与声音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关注其他领域的公众口语表达,如新闻发言人、企事业机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宣讲、朗诵、大型活动主持的语言发声艺术。
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加快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要求,本方向研究汉语普通话教学与水平测试。普通话教学重在研究普通话教学的规律与方法,探索能指导普通话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着重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原理以及测试的范围、内容、方法,数字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等,为推广和普及全民通用的普通话服务。
本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科学用声能力、具备提升发声能力所必备理论知识的专业人员,培养具备掌握及完善现有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员。
2.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方向
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是播音主持艺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之一。
它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创作过程、接受主体、艺术效果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从素材准备到节目播出过程中的创作道路、原则、技巧、规律、风格等为研究范畴,梳理总结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原理、方法,用以指导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
播音主持艺术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重点在语言、传播、艺术等交叉领域进行艺术规律的探析,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角度将传者、受众和作品纳入研究视野,并对播音主持创作中的心理机制、美学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本方向还将研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历史发展、代表人物、重点作品、风格流派、有声语言艺术的文化传承等。
本研究方向以有声语言表达规律为核心,要求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体系,掌握哲学、美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3.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方向
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是播音主持艺术学学科的应用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广播电视、新媒体传播中的播音主持艺术问题。
本方向以播音主持文体业务理论为基础,以播音主持实践的动态发展变化为关注点,系统研究包括新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社教节目、谈话节目等各类节目播音主持的艺术特征、创作规律、创作方法和艺术效果。本方向旨在探讨不同类型节目的播音主持行为与媒介内容传播的关系以及语言传播艺术的创作规律和方法。
本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探究不同类型节目创作规律的能力和驾驭不同类型节目的实践能力。
4.口语传播艺术方向
口语传播艺术方向是播音主持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拓展方向,重点研究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艺术规律,社会各界面对媒体及面对公众的口语表达、人际交流口语表达的基本(艺术)规律。
口语传播艺术以提高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口语表达品质,提升公众口语表达素养作为主要任务,主要研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过程的口语表达艺术及全社会各领域的口语表达艺术,如新闻发言人口语表达艺术、教师口语表达艺术等等,以便推动语言传播品质的提升。
本方向旨在培养能够探寻口语传播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具备高水准口语表达能力的播音主持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进行有效沟通和顺畅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美术学(1304L1)
1.影视美术方向
美术学作为艺术学学科的一个分支, 涵盖了视觉造型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的广泛领域, 是艺术学领域的支柱学科之一。影视美术是结合美术与电影电视的一个研究方向,它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美术学专业的新兴研究领域和方向。
影视美术方向主要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去研究电影、电视的视觉之美,主要包括场景、灯光的造型设计理论与实践、人物形象、电视画面等方面的造型设计理论与实践等。本研究方向在我校已有多年历史,已经逐步形成了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注重并强调对该领域新材料、新技术发展的前沿性研究及培养特色。本方向在利用和研究三维动画、虚拟场景、多媒体等新兴的、多元化的设计方法的同时,致力于发展传统的影视美术观念,拓宽影视美术研究的范围。
本方向依托于影视艺术学院强大的学术背景,培养研究生具有系统的影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理论研究能力和在影视美术领域具有较强的设计创作能力。研究生通过学习和研究实践,将成为影视美术领域在影视场景设计和研究、人物造型设计和研究等领域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
2.当代美术创作与新媒体艺术方向
当代美术创作与新媒体艺术是美术学专业适应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的方向之一。它在传统美术创作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定位并展开相应的研究,探索当代美术创作的语言形式和方法,研究新媒体艺术等新艺术形式的创作规律和要求,是当代美术创作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方向立足于研究当代美术和新媒体艺术在当前的发展,在注重传统造型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充分了解当代艺术的语境,关注文化、关注传统、关注生活;强调探索未知的领域,强调调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形式,强调与边缘知识的融合,强调对文化和语言的反省。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光学媒介、电子媒介以及数字媒体为基本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的创作规律研究。本方向依托于传媒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学科优势,将传统美术创作与新媒体艺术结合起来探讨当代美术发展中的新形式、新领域,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本方向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着重于艺术创作实践;创作研究中形成了厚基础、重技术、新观念的特色,在新材料、新方法与传统造型艺术相结合等方面来展开系统研究。
本专业本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现代视觉艺术的观念,掌握最新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能够独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和新媒体艺术创作、设计。本方向培养在当代美术创作和利用新媒介、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的高级创作性人才和相关研究人才,主要面向艺术市场、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设计等领域培养人才。
3.美术史论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美术的历史和理论,是美术学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方向致力于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的历史研究和造型艺术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在当代美术批评、美术传播与市场等领域展开研究。
本方向主要培养中国美术历史、美术理论、现当代美术等研究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本方向在研究中注重研究生基本研究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视研究生在美术文献、艺术调查等方面的功底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结合社会实践来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本方向依托于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学、文艺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下来展开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以美术交流与传播、美术鉴藏、美术文献以及现当代美术理论等研究领域为重点来展开研究。
本方向培养在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服务于美术媒体、美术展览、美术教育或相关美术机构的高级实用性人才和研究人才。毕业研究生应具备较完备的艺术历史与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熟悉当代美术现状,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具有对美术史论研究、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鉴藏和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和良好管理的能力与水平,能够从事并胜任美术史论研究、美术教育、美术媒体采编、美术市场运作等相应工作。
4.中国书写文化方向
中国书写文化方向,重视把“中国书写”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去审视,把中国的汉字书写当做一种文化活动、文化实践和文化行为来研究,强调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认识中国汉字书写的文化功能、文化价值,把“中国书写”当作核心理念,既重视中国书写的审美功能、艺术价值(“艺术书写”、“书法艺术”),又重视中国书写的实用功能、实用价值(实用书写、规范书写)。认识中国的汉字书写是在稳定性与变化性、规范性与创新性中发展的,在汉字书写的实践中产生篆、隶、楷、行、草等不同的字体、书体,形成不同的书写风格与风貌。
中国书写文化方向在教学中重视书写与文化、书写与文字、书写与传播、书写与审美的关系,重视在文字学、传播学、美学与艺术学等学科背景下学习“中国书法史”与“中国书法理论”,在教育中强调书写理论与书写实践的结合,实用书写、规范书写、正体书写与艺术书写、个性书写、创新书写的结合,培养具有国学理论修养和艺术修养的中国书写研究人才、具有实用书写和艺术书写能力的书写人才,能够从事并胜任文化、宣传、传媒、教育、文化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工作。
设计艺术学(1305L1)
1. 设计艺术史论方向
该研究方向旨在培养从事艺术设计史论专业研究、艺术设计史论教学以及有关新闻出版、艺术设计评论、艺术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门人材。
该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为中外艺术设计史和中外艺术史及理论知识,研究重点是中外艺术设计史理论与当代艺术设计创作的结合。
该研究方向的学生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中外艺术设计史和中外艺术史及理论知识,有广泛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并且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生产现状、市场管理有切实的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考察调研及文献研究能力,重视创作与设计实践的体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风、文风和专业道德。
该研究方向的主要开设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现代艺术史、设计美学、艺术哲学、设计批评、社会学、民俗文化学、文献史料学、艺术市场学、设计管理、专业写作等课程。
2.广告设计方向
该研究方向领域所涵盖的范围,既可以是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基础,又有自身的创作及理论研究的空间。
广告设计立足于造型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所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研究对象可以是媒介艺术的视觉表现样式,包括电视媒介的视觉样式,广告媒介的视觉样式等,进而研究所有这些视觉样式与外来艺术的关系,与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关系等,从理论上探讨艺术表现样式的合理性及其创造的可能性。本专业方向旨在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本专业方向提倡创作实践,而且是高水准,高层次的创作实践。这不仅需要较好的造型艺术基础,而且需要较熟练地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创作手段,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作经验。
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将适合在广告主、媒体、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这四方担任艺术指导、艺术执行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亦可在相关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进行设计方面的研究或教学工作。
本方向课程设置有现代艺术与设计思维、广告设计与视觉营销、CI设计研究、平面设计研究、造型设计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研究、会展设计、艺术摄影、计算机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等课程。
3.美术传播方向
主要研究美术相关信息的传播实践与理论,立足研究分析美术传播的实践行为,总结归纳美术传播方式方法的理论。
美术传播研究内容包括美术作品传播,美术作品信息传播,美术家信息传播。是以美术作品鉴赏、美术作品受众审美观分析、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分析、美术创作流派分析、美术创作观念分析及传播、美术家信息传播等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美术传播策略;以平面设计(纸媒美术传播)、空间造型艺术设计(展览展示美术传播)、流媒体艺术设计(网络媒体美术传播)、中国书画(书画创作及传播)、美术市场(美术作品管理策划及传播)等专业知识为内容,研究美术传播专业化的设计理论。本学科在目前的重点是研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美术传播理论。美术传播这一领域目前是国内外的学术空白。
学生通过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具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具备对美术家发展潜力的判断力,将在美术作品创作者和美术作品爱好者之间建立起很强的纽带关系,对美术创作这一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其深刻的发酵能力,使美术创作成为极为有力的文化传播方式。
目前该方向的导师有叶建新教授、陈宏年副教授、舒怡副教授三人,设置课程有美术作品赏析、美术创作观念分析及传播、美术作品传播、美术作品赏析、美术家信息传播、美术传播策略研究、中国书画创作研究、平面设计、空间造型设计、流媒体艺术设计、视听艺术设计、社会实践等。
动画艺术学(1305Z1)
1.动画理论与实践方向
本研究方向将动画艺术理论研究与动画片创作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类实验性的动画片创作,大胆实践各种创作理念、表现风格与技术手段,密切关注影视与新媒体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探索动画的艺术形态与创作规律。以美学、电影艺术、造型艺术、传播学、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拓展动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所应具备的学术视野,通过开展针对动画艺术本体理论的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化动画艺术理论体系,培养具有深厚的动画艺术理论修养,兼具学术研究和实际创作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动画人才。
研究方向的特色是密切关注影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前沿,追踪动画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探索动画艺术在创作理念、艺术形态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通过搭建动画艺术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动画艺术的视听语言和叙事体系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为动画创作实践提供完备而系统的理论指导。该方向的研究工作,不但将推动动画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动画艺术研究人才,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作为动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指导,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动画产业方向
本研究方向将通过对动画产业链的诸多环节展开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内外传媒产业发展的实践,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探索一套切合实际的理论工具、管理策略和经营模式。研究方向对动画产业政策、组织形态、资本运营、传播发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高级动画产业管理、策划、制片和运营人才。
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紧密结合动画产业的实践,在借助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工具的前提下,分析和借鉴国外传媒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探索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道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动画项目运营及产业研究项目,吸纳动画业界及产业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界专家参与,并结合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实现与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零距离接触,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数字媒体艺术(1305Z2)
1.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方向
本研究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为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路径。其中创作部分主要针对数字影视媒体艺术创作实践规律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本方向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论文、专著、译著、政策建议、规划方案、数字影视艺术作品等。
本方向要求学生以美学、艺术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学科理论架构尚待完善、充实的现状,关注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生产及消费的影响,密切跟踪本领域相关理论的最新动向,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其对民族遗产传承、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文化安全保护的影响,在较高的层次上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制作实践经验,以国际化的视野、全局性的高度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本方向的师资既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也有来自传媒业界的资深专家。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美学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法、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研究、数字化与现代艺术、音乐视觉化研究等。
2.交互媒体设计方向
本研究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为交互媒体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相关的技术与艺术理论、设计方法与创作实践规律。培养过程强调实践、理论与行业发展密切结合。本方向主要针对交互媒体技术研发与艺术创作,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交互媒体新技术、交互媒体设计作品、论文、专著、译著等。
本方向要求学生重视传播学理论与技术研发、艺术创作实践的紧密关系,针对新媒体艺术的学科理论架构尚待完善、充实的现状,关注交互媒体及其相关的理论、实践和对社会文化、技术与艺术领域的影响,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深入研究交互媒体技术及其艺术创作手段、思路和理念。实现从特定知识、技术到一般理论的提升。力求充分开拓交互媒体设计这一新媒体学科领域。
本方向的师资既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也有来自交互媒体业界的资深专家。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美学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法、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研究、移动多媒体研究、网络多媒体项目实践与研究、互动网站设计、设计与新媒体研究等。
互动艺术与技术(1305Z3)
1.交互艺术创作方向
交互艺术创作方向注重探索交互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制作手法。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开展各种类型交互艺术作品(如游戏、虚拟现实、互动广告等)创作,实践各种交互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并密切关注交互技术的发展对交互艺术创作的影响。
本方向的研究特色是密切配合动画、游戏、影视等艺术创作的发展,追踪人机交互技术的最新进展,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实现在交互艺术理念上的创新,研究方向注重实用性。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主要有:掌握利用计算机开发游戏等交互艺术作品的实现方法;系统学习交互艺术创作所必需的创意思维和策划能力。
本专业方向要求学生熟悉交互艺术作品的创作流程,有较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具备良好的交互艺术创作能力,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游戏、移动应用、互动广告、虚拟现实、互动展示等交互艺术与技术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从事实践工作,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毕业生可就业于游戏、动画、虚拟现实和广告等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
艺术与科学(1301J3)
“艺术与科学”是横跨艺术与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具体的视听门类艺术为研究对象,在学习研究艺术表现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从科学认知的视角,对艺术设计、艺术表现、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等艺术发展重要环节所产生的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探索,对艺术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求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新思维、新方法,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从而在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上拓宽和丰富对艺术基本问题的研究,更好地开展艺术创作与实践。
艺术与科学专业的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该学科研究主要涉及艺术信息学、视听艺术心理学、艺术风格学、认知科学、设计艺术与设计技术、人工情感与人工智能、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等等众多学科领域。艺术与科学学科的研究将从艺术表现的基本现象和实际问题入手,探讨艺术与科学二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交流、交叉与交融的可行性,探求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新思维、新方法,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1.艺术虚拟现实与互动研究方向
艺术虚拟现实与互动研究方向定位于艺术与科学契合的交叉面上,探究艺术理论的新向度,开拓艺术设计创造的新视界,致力于本领域国内外前沿性、基础性的实际基本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倡导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新思维,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艺术信息学、艺术虚拟现实、视听艺术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理论和方法。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艺术虚拟场景与互动;传统文化的艺术虚拟表现与传承;虚拟立体视觉艺术与技术;虚拟音乐与虚拟声效;人工情感与虚拟艺术角色感知;人工智能与互动人工生命艺术。
学生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将大大加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毕业后在传媒与娱乐文化科技领域从事本专业方向研究内容相关的项目研发以及进入博士阶段的进一步深造和从事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计算数学(070102)
1.微分方程求解及其应用方向
现代的科学、技术、工程中的大量数学模型都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很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方程本身就是微分方程。然而,绝大多数微分方程定解问题的解是不能以实用的解析形式来表示。本方向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近似求解具有广泛实际应用背景的微分方程,特别是电磁学领域所涉及的一些大规模、非线性的方程。本方向属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广播电视行业重点科技攻关的范畴,是当今国际计算数学界和工程界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具有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以及站在本领域的前沿开展理论、方法和技术探索的特点。
微分方程求解及其应用方向重点研究内容:(1)借助于功能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研究数值求解微分方程的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以及各种并行算法等微分方程数值求解技术;(2)建立数值算法相应的严格数学理论;(3)通过数值实验验证算法,并编制数值计算软件;(4)研究电磁问题中带有线性与非线性电磁参数的Maxwell方程组的高效数值方法。
本方向培养的硕士是计算数学方面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有较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前沿。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开展理论研究,熟练地数值模拟实际问题,并能解决实际科学与工程计算的问题。熟练查阅本专业相关外文资料,初步具备撰写国际刊物和国内核心刊物所要求的科研论文。能从事与科学和工程计算相关的科研、教学、计算、软件研制开发等工作。
2.图像处理中的计算方法方向
图像是人类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来源,图像处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通信工程中的图像通信、航空航天中的卫星遥感图像处理、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医学图像处理、文化艺术中电视画面的数字编辑、机器人视觉中的三维景物理解、视频多媒体系统中的电视制作和电子商务中的水印技术等都已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像处理中的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模型来刻画和描述,研究求解图像处理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是图像处理的重要内容。
图像处理中的计算方法方向研究的重点内容:(1)图像压缩感知理论与方法;(2)图像处理的偏微分方程方法;(3)稀疏图像的重建方法研究;(4) 图像处理中反问题的数值计算;(5)图像处理的智能计算;(6)音视频处理中数学问题研究;(7)图像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数学和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图像处理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能力,能够应用计算数学理论方法去解决图像处理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应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开发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图像理解、图像模式识别、图像特征抽取、音视频处理和稀疏图像重构的应用软件。研究图像处理计算性能较高的计算方法,研究图像处理的快速并行算法和GPU加速算法,使学生在图像处理和计算数学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具有一定软件设计和实现能力,能够对本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通过计算数学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图像处理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可从事与图像处理、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科研、教学和图像处理系统的研制开发等工作。
应用数学(070104)
1.不确定理论中的数学方法方向
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管理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都存在着人为的或客观的不确定性, 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如随机性、模糊性、粗糙性、模糊随机性以及其它的多重不确定性。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不确定系统理论中相关的数学方法与应用方面的课题。
不确定理论中的数学方法方向研究的重点内容:(1)模糊测度与模糊积分理论;(2)模糊集理论;(3)粗糙集理论;(4)三角模理论;(5)神经网络;(6)不确定性规划理论。模糊测度与模糊积分理论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步,具有较强优势。
通过在该方向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将掌握研究模糊系统理论的许多新的数学方法,培养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从事与模糊系统理论相关的科研、教学和模糊智能产品的研制开发等工作。
2.代数及其应用方向
李代数作为研究李群的代数工具出现,其本身又构成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且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李理论,是目前代数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李理论在数学和物理的许多分支,诸如分析、代数数论、微分几何以及理论物理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李群、李代数的结构及其表示的研究也对其它诸多学科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无限维李代数(Kac-Moody代数),环面代数,Virasoro代数、顶点算子代数以及诸多超代数的产生与发展,对其结构、表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李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代数领域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李代数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代数及其应用方向研究的重点内容:(1)有限维、无限维李代数的结构和表示理论如可解李代数、幂零李代数、完备李代数理论;(2)顶点算子代数理论及其扩张理论如超代数的结构和表示等理论。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型工作者。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李代数及李超代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充分认识并掌握现有的有限维以及无限维李代数的结构和表示理论。毕业后学生能够了解学术发展的状况,具有从事教学和独立科研的能力。
3.统计与计量方法方向
统计与计量方法是现代媒体研究和大数据分析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统计与计量方法”是中国传媒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特色学科。经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在市场调查与预测、媒体金融技术、新媒体定量分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本方向定位于运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的模型方法,追踪传媒与经济领域中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借助数量统计模式准确进行传媒与经济领域中数据统计和预测。
统计与计量方法方向研究的重点内容:(1)统计计量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2)统计与计量方法在新媒体中的应用;(3)市场调查技术;(4)统计与计量方法在传统媒体中传播效果的应用;(5)统计与计量方法在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应用;(6)统计与计量方法在媒体质量管理的应用;(7)统计与计量方法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中传播效果的应用。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统计和计量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软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精确掌握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利用现有的数据去预测变量的变动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提出量化依据和科学参考,可在传媒领域、金融领域、保险领域、市场调查等相关部门从事数据分析、咨询、管理等工作。
物理电子学(080901)
1.光电子技术方向
光电子技术是光电信息领域的重要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其在军事、民用、商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光电子技术”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方向定位在红外探测器件与系统、光电传感器件、光存储、光电信息处理、光学系统设计等。该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光电子技术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1)红外探测器件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2)光电传感器件的研究与设计、 (3)光存储研究与应用、(4)光电信息处理研究与检测方法设计等等。研究内容涉及光学、光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光电传感技术、电子线路、计算机技术等理论,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的高新技术前沿学科。
光电子技术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光电器件与系统、光电信息处理和图像处理等相关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软、硬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在红外、光电传感、光电仪器等技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相关部门从事系统设计、开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2.光器件与光通信方向
光器件与光通信是现代通信、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技术基础。涉及通信、网络、光纤、光波导、光学、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等前沿理论与技术。
经过多年的建设,该方向具有较高的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光纤及光波导、光纤传感、光子晶体、光网络等。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光器件、光网络、光传感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软、硬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在通信、广播电视、航空航天、信息产业、高校、科研机构、部队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系统设计、开发、研究和教学等工作,也可以在相关和行业从事经营管理等工作。
电路与系统(080902)
1.电子测量与电路状态诊断方向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系统芯片的使用,系统可靠性、系统故障诊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子测量与电路状态诊断是主要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测试、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自动测试系统网络优化设计等内容。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掌握电路、信号与系统等理论,围绕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及SoC芯片设计等问题,研究电子系统故障诊断、测试和测试网络的优化设计方法等。
本方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电路理论、信号处理和系统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测试、电子系统故障诊断及预测,VLSI版图验证,自动测试系统网络优化设计等课程。
2. 现代电子设计方向
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器件、电路和系统已经逐步融为一体,而且与信息和通讯系统、计算机学科与技术、生物电子学等学科交叠,相互渗透,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控制、计算机乃至电力、电子等诸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本方向主要面向数字广播电视和移动媒体通信的发展和需求,进行以信号处理和通信为背景的电路系统理论和设计技术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数字视音频信号处理、数字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信道调制解调技术、以及相应算法的专用集成电路和片上系统的设计研究。
本研究方向培养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电路基础理论、掌握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电子设计工具的使用,能利用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和先进的器件,进行专用电路和系统设计实现以及系统集成的高级技术人才。因为电路与系统学科的有力支持,才使得利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最新元器件实现复杂、高性能的各种信息和通信网络与系统成为现实。因此在广播电视、通信、计算机等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系统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都会有很强的需求。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1. 天线与微波技术方向
该研究方向面向现代通信技术,现代雷达技术和现代广播技术的发展需求,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新型天线及分集技术,包括不同频段、带宽、增益以及方向性等特定应用需求下天线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天线分集技术与信道特性的研究;大功率射频与微波器件技术,包括各种多层介质结构的微波滤波器、定向耦合器、功率分配/合成器等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电磁散射特性及雷达散射截面(RCS)减缩技术,包括不同形状材料的特定目标对电磁波散射特性和逆问题的研究,基于电磁超材料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规律的RCS减缩技术研究;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超大运算量、高精度、高效率数值算法研究及其在目标特性、微波成像、电磁环境预测、天线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电磁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天线技术和微波技术的高等专门技术人才。具备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技术开发与理论研究工作的能力。
2.光纤通信技术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面向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全光通信网络的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光网络技术和应用,包括光互联网技术和宽带光接入技术;新型光复用技术,包括光码分复用,占空比复用,模式复用等技术;高速光传输码型与调制、宽带光放大和色散补偿等技术;微波光子技术,包括超宽度和射频的光学生成和光纤传输技术,微波光子滤波等技术;光纤通信中全光逻辑器件设计及光信息处理技术;新型光纤与光器件,包括新型光子晶体光纤及器件,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等技术。
本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光纤传输与通信技术方面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系统掌握光纤传输与通信技术理论和专门知识,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光纤传输与通信技术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3.电磁兼容方向
现代通信技术,现代雷达技术以及现代广播技术都依赖于各种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电子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设备之间会产生各种干扰,严重时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为了确保各种电子电气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必须研究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情况和在复杂环境下各种设备之间的共存能力。
在电磁兼容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内容有: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技术,电磁兼容分析技术,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电磁兼容测量技术。电磁兼容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器件到整个电子系统,涉及的理论基础包括现代电路理论与现代电磁场理论。
本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基础的高等专门技术人才。具备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技术开发与理论研究工作的能力。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
1.声频技术方向
声频技术是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为人的听觉活动服务的技术,包括声音的产生、传输、接收、以及处理等问题。由于传媒领域所传播的声音以音乐、语言、和艺术效果声为主,所以声频技术具有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同时需要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在传媒领域内,本研究方向的支持学科包括传播声学、录音艺术、实验语言学、演艺工程等。主要研究的技术领域包括:
l 电声器件和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l 室内声环境与扩声;
l 声频测量理论和方法;
l 数字声频技术与音频信息检索;
l 声音质量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l 声音录制与处理的艺术与技术;
l 听觉心理以及与视觉心理的交互作用;
l 音乐传播声学;
l 汉语语音信息处理与评测。
本方向的研究工作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注重声频技术领域内科学原理和前沿技术问题的探索研究。重点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优良的科学素质。为科研、教育、和工程技术等领域输送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研究型人才。
本方向的师资由教育部媒介音视频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声学研究所、录音系、信息工程学院等从事声频技术研究的人员组成,具有较强的学科实力和科学研究的积累。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声学、心理声学、传播环境声学、听音实验方法、语音信息处理、数字音频技术、声频测量技术、传播声学进展等。
2. 数字电视技术方向
数字电视技术是现代广播电视和现代多媒体通信等领域重要的技术基础,“数字电视技术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优势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在数字视频处理技术、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技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技术、数字视频测量和监测技术、数字视音频网络技术、视音频检索技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数字电视技术方向研究的重点内容:(1)数字视频压缩编解码研究与应用、(2)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技术研究与应用、(3)数字电视图像质量评价研究与应用、(4)数字电视测量和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5)视音频检索和多媒体资源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6)数字电影和高清电视版权保护研究与应用、(8)数字视频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9)交互电视研究与应用、(10)立体电视技术研究。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数字电视广播和数字电视压缩编码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软、硬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在广播电视、多媒体通信、网络多媒体、移动多媒体、IPTV、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系统设计、开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3. 数字广播技术方向
送技术是广播电视领域核心技术,通过大功率发射机可以实现高效、大范围、便捷的声音、电视及多媒体业务覆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在广播电视无线发送系统上的投入逐年加大,无线发送技术在广播电视及多媒体移动传输覆盖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射频技术的发展,地面广播正在实现数字化,各种数字广播标准不断产生并得到推广,例如数字地面电视广播、手机电视广播等。数字广播技术研究过程涉及无线通信、射频技术、通信信号处理、集成电路技术等多个领域。
数字广播技术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 数字调制技术——OFDM、编码调制、空时编码及MIMO
(2) 信道编解码技术——LDPC、各种级联码、迭代译码技术
(3) 发射机技术——大功率射频功放、发射机校正、发射机监测
(4) 数据广播技术——数据广播协议、多媒体广播软件开发
(5) 网络技术——单频网技术、无线广播与无线通信技术融合、广播网络控制
(6) 集成电路技术——接收机基带处理芯片设计、发射机数字调制和校正电路设计
(7) 播出安全技术——发射机系统安全体系、技术及方法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发射技术、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通信系统软件硬件开发能力,成为广播电视领域、无线通信领域中系统开发、理论研究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
4.智能网络与大数据
“智能网络与大数据方向”是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在融合媒体、云存储和网络空间安全的背景下,对各类媒体网络进行研究,向融合、智能、精准的下一代媒体网络发展。该方项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该方项在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智能网络、智能服务与安全等领域科研实力雄厚,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智能融合媒体网络技术:物联网与5G网络技术;媒体内容智能搜索引擎、精准推荐与分发技术;媒体应用分布式计算技术与媒体网络的优化设计;融合媒体网络体系下的新型服务模式与业态;广播电视系统测试与监控技术。
(2)媒体网络大数据技术:研究适用于各类媒体网络的数据采集技术,跨媒体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应用领域是广电大数据、影视大数据、动漫大数据、网络舆情大数据等各类媒体网络。
(3)智能音视频技术:视频运动目标跟踪与分析以及视觉感知技术;智能音频信息处理与三维音频关键技术。
(4)新闻与影视知识图谱技术:研究新闻与影视知识图谱的构建技术,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实体关系抽取、多源数据融合以及知识计算;主要应用于智能新闻事件与中文影视内容的搜索、推荐与情感计算。
(5)融合媒体智能服务与安全技术:面向融合媒体应用和沉浸式场景服务,以智能网络为基础设施环境,基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安全、高效、绿色的信息内容服务方法与评测机制,包括融媒体服务智能推荐技术与个性化服务引擎、媒体服务访问控制与隐私安全策略、媒体版权保护方法与技术装置等。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智能网络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大数据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智能网络领域(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络、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智能视音频处理和智能服务与信息安全等领域从事科学理论研究以及网络开发与应用的高级复合人才。
5.传输覆盖与监管方向
近年来,随着IP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内容传输覆盖模式的发展,以及“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西新工程”等广电公共覆盖服务项目的实施,如何提升传输覆盖有效性和传输网络监控能力,解决协同化、全媒体传输覆盖网络的有效监管问题,已呈现出显著的迫切性。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是,在广电新媒体协同覆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各类广播式与互动式业务内容的传输覆盖网络,研究如何提升覆盖有效性,增强对传输覆盖网络的信息服务监管能力,实现基于融合网络的协同传输覆盖。具体研究内容有:(1)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规划与设计;(2)协同传输覆盖与广电网络综合信息服务;(2)广电新媒体监管关键技术;(4)移动互联网媒体覆盖技术与媒体服务支撑技术;(5)基于MIMO的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及4G-5G移动通信下的多媒体广播技术;(6)互联网音视频服务覆盖技术等。
本方向培养学生掌握广播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掌握广电新媒体、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智能监管、综合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具备分析解决媒体传输覆盖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在广播电视新媒体、互联网、新闻传媒、融合信息服务和信息与通信产业等领域内从事各类信息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决策等工作。
6.虚拟现实技术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是被认为将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一种技术形式,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虚拟现实技术方向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科研实力雄厚,承担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虚拟现实技术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基于光场与点云的新型三维数字建模方法;(2)电影虚拟化制作与虚拟演播室技术;(3)全景视频的制作、处理与评价方法;(4)基于模型的全景视频压缩编码方法;(5)面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环境的非侵入式人机交互方法;(6)基于多声道声场重建技术的虚拟现实音频系统;(7)人工智能与情感计算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的应用。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虚拟现实技术理论知识以及三维数字模型库构建、虚拟现实应用开发等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可以在虚拟现实内容拍摄、数据建模、人机交互、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测试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等领域进行科学理论研究以及系统设计规划与开发。
7.新人工智能与媒体技术方向
脑科学的发展,在国际上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脑科学革命。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于爆发的前夜。类脑人工智能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实施创新工程,旨在冲击世界一流科技水平的创新研究方向,它的内涵是研究基于最新脑科学的人工智能理论及技术应用。
本方向主要进行基于脑科学的类脑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类脑计算、深度学习和机器智能等)的研究和发展在媒体领域(包括对视频、音频和自然语言的智能分析等)中的核心应用技术。采用CPU+GPU以及大规模高性能计算集群进行软件开发,实施类脑计算、深度学习和机器智能领域中的计算方法,并应用到智能媒体领域。
本方向是多学科交叉学科,通过三年的学习与研究时间,深入系统掌握理论和应用方法,在研究项目带动教学研究的思想支持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从事专业研究及相关实践工作的能力,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课程设置除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外,专业课程包括:脑科学基础、类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媒体技术、Machine Learning、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大脑模拟与实验等。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1.DSP技术与应用方向
当前,数字音频广播(DAB、数字AM)、数字视频广播(DVB)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发展迅速。数字技术在卫星广播、微波通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广播电视多功能信息网已投入商业运营。国际和国内的广播电视覆盖网正在或即将由模拟信号传输过渡为数字信号传输网。DSP技术与应用研究方向着眼于广播电视数字信号传输系统中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数字调制的实现和相关测试信号的产生,着重研究数字信号的实时处理。本研究方向是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重要组成,也是该学科中十分活跃,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技术。
DSP技术与应用研究方向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和通用DSP芯片,FPGA芯片,依靠软件无线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并实现数字信号传输系统中信源编解码、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多工复用和同频组网。重点跟踪研究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视频广播、高清晰度电视和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中的关键技术,探索下一代数字广播电视的新技术及新技术标准。本研究方向对我国广播电视单频网覆盖网的数字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制调频数字同步广播系统国内占有率第一。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软、硬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在广播电视领域、现代通信领域、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数字电视广播、数字视频和多 媒体系统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2.多媒体技术方向
多媒体的含义是使声音、图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成为一个整体,并具有实时的交互性,而这种统一性及交互性是由逻辑连接起来。多媒体技术融合了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多种学科,具有表现力丰富、符合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习惯的特点,成为当今信息技术中的热点,它也是当今数字媒体技术或新媒体技术的本源,强调了媒体信息的多样化、集成化、智能化以及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在广播影视传媒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以视/音频非线性编辑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广播影视编辑、制作、播出技术的主流,而广播电视台全台制播网络一体化、多媒体综合业务网、新媒体技术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等则代表了广播电视技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各行各业也有了广泛且深入的应用:借助数字图像处理(DIP)、智能视频分析(IVA)、计算机视觉(CV)、计算机图形学(CG)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实用系统已经在广播电视信号监测、广播电视内容监播、广播电视广告监播与监管、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平安城市工程等诸多系统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智能视/音频分析与处理(对象提取、目标检测、目标识别与跟踪、广播电视内容监播、广告监播)
(2)多媒体先进编辑技术(新型高/标清、多格式混编技术,基于对象的影视编辑技术)
(3)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情识别、表情移植、变形动画,基于场景视频的三维虚拟重现)
(4)虚拟演播室技术(传感、捕捉、三维色键)
(5)视/音频压缩编/解码及转码技术(多码流技术、自适应转码技术)
(6)网络视/音频传输技术(多级网、流媒体传输)
(7)多媒体通信与多媒体广播
(8)多媒体广播电视综合业务网络
由于广播影视领域的多媒体应用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而多媒体技术本身又具有跨行业的优势,加之社会上真正掌握多媒体技术的高级人才十分缺少,因此本方向的社会缺口很大。本方向培养人才既面向广播电影传媒领域,同时也适合于电信、文化、公安、交通、金融、司法以及国防科技等其他诸多多媒体技术相关应用领域。
本研究方向课程:《数字图像处理》、《应用软件设计》等。
3.智能信息与控制方向
“信息与控制”是研究自然生命与人工系统中信息与控制一般规律的科学。“智能信息与控制”研究方向从智能控制的角度研究信息的处理问题,以人工智能、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复杂演化系统为对象,类比自然生命与复杂演化系统中信息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研究面向复杂演化系统的智能控制原理和方法,并将这些规律、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建模、仿真、控制,设计具有智能特征和智能行为的系统和装置。
本方向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控制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三维重建技术、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复杂系统的系统建模、仿真与故障诊断
(2)复杂系统的时序模式识别与动态预测
(3)网络化系统智能控制与可靠性分析
(4)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采集、处理与智能控制
(5)模糊信息、不确定信息的智能处理与数据挖掘
(6)图像处理、识别与三维重建技术
(7)广播电视系统智能监控、监测技术
(8)现代演艺设备的传感技术及信息处理
(9)现代剧场设备的自动控制与监控技术
(10)现代舞台灯光控制技术
(11)现代演艺场馆环境噪声诊断与检测技术
(12)现代演艺场馆消防系统的监控技术
本方向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网络技术、模式识别技术,能够以系统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处理与控制,针对特定的对象,设计具有智能特征和智能行为的系统和装置。可在信息产业、广播电视行业、文化科技领域从事智能系统的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4.信号处理技术方向
信号处理技术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领域涉及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微系统技术、并行处理技术、新型DSP与CPU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嵌入式工程应用技术等,具有将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及现代信号处理理论等互相融合的学科特点,广泛应用于通讯、多媒体编解码及DSP器件等各种民用、军用领域。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是针对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重点研究最新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与调制理论与技术、图像/视频处理、广播电视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本研究方向承担了973、863等国家级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
本研究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以满足广播电视行业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对信号处理技术类高级人才的急切需求。
5. 嵌入式软硬件技术方向
嵌入式软硬件技术以嵌入式微处理/控制器芯片设计、嵌入式模块与系统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数字通信、数字广播、数字家庭、三网融合、智能机器人、汽车电子、电子仪器仪表、工业控制以及物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嵌入式微处理/控制器芯片功能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嵌入式软硬件开发等内容,重点研究MCU、DSP、FPGA、ARM等常用嵌入式微处理/控制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在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指导下,应用嵌入式微处理/控制器的最新技术和先进开发工具,设计开发满足应用需求的嵌入式软硬件模块或系统产品。
通过本方向的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学生将提升信号与信息处理基本理论,掌握一种或多种常用嵌入式微处理/控制器的应用开发技术,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具备使用、维护电子信息设备与系统的能力,具备设计、开发嵌入式软硬件模块与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电子技术研发或担负相关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
1.分布式系统软件技术方向
本方向重点进行网络存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新型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本方向以数字资源研究为主线,研究海量数据的存储理论与方法,研究高性能、高可靠的磁盘阵列,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云存储和云备份技术,网络存储测评技术,海量数据的搜索技术等。
本方向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分布式计算原理与应用、网络存储原理与技术、现代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媒体资产数字化、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语义网等方面。
本方向坚持产学研结合,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发展,在以下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1)网络存储系统设计与开发;(2)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研究;(3)云存储及应用技术研究;(4)网络存储性能测评技术研究。
由于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存储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对网络存储人才的需求巨大,本方向人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智能信息处理方向
智能信息处理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智能信息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检索、智能化信息存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使用智能科学与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方向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信息处理,图像信息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
本方向专业学习的内容主要针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领域,开展信息、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语音处理处理方面,研究语音识别、语音感知、语音合成、发音质量评测、发音音色度量等,以认知心理学、心理声学和语音学为基础,以信号处理、统计学为主要工具以让计算机可以与人使用语音进行交流为最高目标;在图像处理方面,研究基于模糊集和粗糙集理论的图像预处理技术,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恢复方法及模糊与遗传算法结合的图像恢复方法。在人机交互技术方面,研究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认知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学科。
本方向是文、理、工多学科交叉学科,是自然语言处理,语音信息处理,图形图像技术等的综合研究学习。通过学习研究,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领域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能力。
3.云计算技术与软件方向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服务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引领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云计算技术与软件方向硕士专业方向,面向当前IT领域云计算技术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致力于培养掌握云计算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基于云的软件服务、云安全的管理与维护,具备自主创业的高素质人才。专业方向要求系统掌握计算机、云计算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从事云平台的搭建、管理以及应用开发,具有延伸和拓宽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1.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
大数据是互联网、移动应用、社交网络和物联网等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应用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硕士专业方向,响应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学校文化传媒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大数据采集、存储、架构、分析、挖掘、可视化和文化传媒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计算机数据分析人才。专业方向要求系统掌握计算机和大数据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方法论,在大数据应用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延伸和拓宽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本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方向的技术及应用能力。学生可以从事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领域,以及银行、证券、保险、医疗、高校与研究院所、政府与企业数据中心、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行业。由于数据量的持续爆炸性增长,大数据方向的人才需求巨大,本方向专业人才具有宽广的就业渠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媒体信息数据化技术方向
媒体信息数据化技术方向是研究面向数字媒体信息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与管理的先进计算机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新媒体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先进的数字媒体信息系统系统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高级网络技术,视频/图像编解码技术,媒体内容制作支撑技术,媒体信息分析与管理技术。使学生具有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内容设计制作、数字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广播影视机构的信息化及数字业务整体化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能力。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媒体资产管理、媒体内容智能分析、海量媒体内容检索与集成、电台与电视台业务综合管理等。
本方向面向广播电视运营、新闻出版、互联网内容提供、媒体信息服务等产业部门,培养学生成为数字媒体信息制作、管理与应用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 数字娱乐与动画技术方向
数字娱乐与动画技术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是电子游戏技术,这是一个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并与艺术和创意完美结合的研究方向。
本方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是多层次、多平台和多领域,其中多层次是指学习内容涵盖游戏底层技术(游戏引擎)与游戏上层应用技术;多平台是指学生需要掌握多种常见平台的游戏开发技术,比如PC游戏、控制台游戏、手机游戏等;多领域是指熟悉游戏技术在的多种应用领域的开发特点,比如娱乐游戏、教育游戏、基于游戏技术的虚拟现实及仿真、游戏电影等。本方向的基本学习方式是从实际研发项目中学习,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方向研究的特色与重点是教育型游戏的设计理论研究与开发。
本方向旨在为电子游戏行业培养研究、设计与开发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电子游戏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本方向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从传统的游戏公司、高等院校,到广电媒体的新媒体事业板块,电信运营商的信息增值业务部门等,都对此类人才具有持续旺盛的需求。
4. 数据科学
数据科学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科学(数据获取、数据解析、数据存放、数据安全与管理等)、数理统计学(数据分析、数据过滤、数据挖掘和数据优化等)、图形设计学(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的完美呈现)、人机交互学(在用户和数据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使得人对数据的使用更方便)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具有对数据的提取与综合能力、统计分析能力、数据洞察与信息挖掘能力、开发软件能力、网络编程能力、数据的可视化表示能力等。
数据科学方向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数据推理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数据的存在性、数据测度、时间、数据代数、数据相似性与簇论、数据分类与数据百科全书等。(2)实验和逻辑推理方法研究:建立数据科学实验方法、科学假说和理论体系,并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体系开展数据自然界的探索研究,从而认识数据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变化形式和规律,揭示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现象和规律。(3)领域数据科学研究:将数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从而形成专门领域的数据科学,例如:脑数据科学、行为数据科学、生物数据科学、气象数据科学、金融数据科学、地理数据科学等等。(4)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和新技术研究:数据资源是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其重要程度将越来越凸显,在本世纪有可能超过石油、煤炭、矿产,成为最重要的人类资源之一。这是因为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将依赖于数据资源,而石油、煤炭、矿产等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加工、产品销售等无一不是依赖数据资源的,离开了数据资源,这些工作都将无法开展。
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胜任数据科学方向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既理解行业业务,又掌握前沿的高端技术。发挥现有教师文、工、理科齐全的优势,逐步建立起数据科学专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目前数据科学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软件工程技术(0835Z1)
1.传媒信息安全方向
信息安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和政务、国防、金融、商业、传媒等部门和行业密切相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媒信息安全是计算机、通信、数学、法律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针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领域,开展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研究传媒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研究网络和通信安全、密码理论和技术、信息隐藏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内容安全、数字版权管理等。培养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2.智能媒体计算方向
智能媒体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近年得到迅速发展,运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图书、娱乐、艺术、金融交易、新闻等等。智能媒体计算是数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针对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的智能化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媒体数据识别、媒体数据合成、媒体数据分析、媒体检索、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传媒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智能媒体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3.移动与互联网络方向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移动与互联网络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与互联网络方向针对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基础理论以及应用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移动互联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系统、高级数据库技术、云计算等。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移动通信、网络通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移动与互联网络应用领域的专业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1.媒体管理方向
该研究方向在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媒体行业的特点,深入研究媒体管理与传播的规律,探讨媒体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及传播效果评价,在各层次上规划媒体事业建设,探讨传播方式、内容及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媒体最佳运营与传播效果。
本专业方向主要包括媒体产业发展战略、媒体经营与管理策略、数字媒体资产管理、媒体创新管理等研究方向。媒体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媒体产业发展理论、媒体战略管理、以及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媒体产业化等问题,探讨媒体产业的内在规律;媒体经营与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媒体管理制度、行业规范、法规及产业经营的具体运作策略,探讨不同媒体经营管理方面的共性与个性规律;数字媒体资产管理主要包括数字媒体资产的管理模式、数字媒体资产的价值评价体系与定价方法、数字内容产业链的构建及盈利模式等,探讨数字媒体资产的管理方法与面向媒体产业的价值链运作;媒体创新管理主要包括媒体创新管理的过程、媒体创新管理的模式和动力、媒体创新的收益和获取等问题,以促进媒体创新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管理学、传播学、经济学、系统论、管理统计、预测与决策、法律学等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管理技术,对以上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于媒体背景的产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策略、创新机制是研究的重点。自1998年设立以来,该专业方向已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和研究队伍,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通过理论学习、调研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媒体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处理媒体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研究生在校期间,通过实际参与相关的研究课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研究能力。该方向的毕业生适合从事媒体领域的管理、策划、经营、咨询工作,也适合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包括:高级运筹学、媒体管理理论与实务、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系统模拟理论与应用、管理统计学、媒体战略管理、数字媒体资产管理、创新管理、文化产业项目管理、传媒经济学等。
2. 管理信息系统方向
该研究方向结合媒体行业的背景和需求,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类机构和组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开展信息资源开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该方向主要包括商务智能化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法研究、管理信息系统与广播电视综合业务集成研究、管理系统模拟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商务智能化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法主要研究信息化时代商务智能化管理模式、技术支撑平台,尤其是媒体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管理信息系统与广播电视综合业务集成主要研究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MAMS)、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媒体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并将这些研究内容与媒体行业的应用紧密结合;管理系统模拟和决策支持主要研究管理系统模拟理论、模拟软件和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实证,并与媒体管理领域的特点相结合。该研究方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工具,运用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系统模拟、运筹学、预测与决策理论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系统研究媒体信息化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自1998年设立以来,该方向已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和研究队伍,并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媒体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熟悉媒体经营管理的理论和特点,具有从事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毕业生适合在媒体行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信息或咨询机构等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技术开发和管理,网络技术开发和管理以及与媒体管理、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的工作。
主要课程包括:高级运筹学、信息系统工程、媒体管理理论与实务、决策理论与方法、管理系统模拟理论与应用、高级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资产管理、高级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工程管理等。
企业管理(120202)
1.媒体战略管理方向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的前沿领域,是企业高层领导必须掌握的一门科学与艺术。战略管理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探讨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析如何运用系统的观点和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研究方向将有助于深化战略管理研究,培养优秀的媒体战略管理人才,为传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我国传媒产业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本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思维创新,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媒介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传媒产业资本运作等内容。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侧重于资源位理论、竞争力研究、临界战略等三个方面,采用系统科学、管理学等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深入探讨战略管理系统的发展规律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本研究方向将向系统管理、数量经济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发展,代表了战略管理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掌握文献检索、网络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身体和身心健康,各项体育项目达标。培养通晓现代管理理论与实务,熟悉我国政府对企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卓越战略眼光与良好的管理素养,拥有总揽全局的决策能力与领导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工商业、媒体业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和研究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研究方法、经济博弈论、计量经济学、传播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战略管理、财务报告分析、企业战略模拟等专业课程。
2.营销管理方向
营销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命脉。营销管理是运用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及营销理念,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对营销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分析,制订市场导向的营销战略,通过整合营销,进行市场细分、产品定位与定价、促销、渠道管理、广告和公关、品牌管理、设计营销组合并执行市场计划,以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本研究方向将有助于深化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培养优秀的媒介营销管理人才,增强我国传媒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营销管理理论、全球化营销战略、市场研究、传媒组织营销、服务营销、整合营销理论、消费者行为、广告与营销传播等。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将系统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与营销管理相结合,研究我国一般企业和传媒企业的营销方略,帮助一般企业和传媒企业制订出适应于新技术和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管理方略,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掌握文献检索、网络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身体和身心健康,各项体育项目达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与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和企业营销实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工商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及其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研究方法、经济博弈论、计量经济学、传播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营销管理、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营销模拟、销售管理等专业课程。
3. 财务管理方向
财务管理是以资本流为对象,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综合性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在我国公司管理体系中处于主导和中枢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资本和技术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使创意产业、信息产业为先导的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改革的深化、经济的成长、资本市场的完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必须洞察竞争环境变化,整合与优化财务资源,将稀缺的资本在企业和市场内进行有效配置。
本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价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投资方案评价方法、公司运营管理,企业效绩评价理论和方法等,本专业方向的特色是侧重以产权理论、价值理论为基点研究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本收益、控制财务风险以及公司效绩评价方法,促进传媒企业从价值管理途径改善管理、优化运作、提高价值创造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掌握文献检索、网络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身心健康,各项体育达标。培养具备现代财务专业理论坚实基础和掌握公司财务管理实际操作方法,具有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掌握金融、证券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财务管理的动态和发展,能科学地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能够在政府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投资机构和相关科研单位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研究方法、经济博弈论、计量经济学、传播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模拟等专业课程。
行政管理(120401)
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方向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方向主要研究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前沿及现实问题,在研究特色上突出文化产业及传媒公共管理研究和文化、传媒公共组织研究,其意义在于完善公共管理理论,并对文化产业和传媒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正在进行更加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产业组织的内部管理都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媒介是公益性和政治性较强的公共组织,对媒体行政管理组织和媒介组织的研究也是我国当前行政改革和媒体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优化传媒行政管理部门和媒体的组织建设,实现国家对媒体和传媒产业的有效管理和媒体自身的有效管理。因此本研究方向是行政管理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和媒体管理的必要而科学的结合,顺应了当前我国文化(传媒)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媒体)组织对行政管研究和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涉及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法规和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组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外文化组织和媒体行政管理组织研究、中外文化组织和媒介组织研究等。其中公共管理和公共组织是当今公共行政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将采用系统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确立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认知、理解和执行能力,掌握行政管理的规律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实践,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可到公共部门,包括党政机关、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媒体和文化产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进入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除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外,专业课程安排如下:
专业必修课: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政治学研究、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
专业选修课:组织理论与组织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公共组织管理、中外行政管理专题、专业英语文献研究、危机管理、城市管理研究、财务管理。
2.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方向
本研究方向从公共政策理论出发,通过对中、外国家的文化和媒体管理法规和公共政策进行全面研究,分析我国在文化事业、媒体法治和政策领域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国家对文化事业和媒体管理的政策科学化途径。本研究方向主要立足于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学术特点,把中外文化产业和媒介政策研究作为主要研究特色。随着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和媒体产业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需要从宏观角度实现对媒体的治理,媒体的发展也越发需要有更加系统的法规、政策依据。
本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涉及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法规研究、中外文化产业和媒介管理法规研究、中外文化产业和媒体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现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理论和方法、政策的实际应用都需要进行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科中多学科融合和交叉的分支,公共政策研究不仅使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更加丰富和完善,也使公共行政的实践和应用价值更为突出。
本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的认知、理解和执行能力,通过学习研究,掌握政策科学规律,并熟练运用现代公共政策理论指导实践,以便能够正确制定公共政策。毕业生可到公共部门,包括党政机关、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媒体、文化产业部门从事管理和政策分析与咨询工作,也可进入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除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外,专业课程安排如下:
专业必修课: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政治学研究、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
专业选修课:组织理论与组织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公共组织管理、中外行政管理专题、专业英语文献研究、危机管理、城市管理研究、财务管理。
文化产业(1301J1)
1. 文化政策与法规方向
本方向以文化政策法规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运行与评估。研究内容包括文化立法、文化法规政策、文化发展战略等。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文化政策法规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全面系统地掌握文化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关注文化发展实践,了解并掌握文化政策法规的制定、运行的规律和方法。培养熟悉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运行规律,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的专业型、研究型高端人才。
2.创意设计与文化规划方向
本方向以文化创意设计和文化产业、事业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通过创意设计、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教学及实务指导,培养通晓创意设计及文化规划,能够组织、协调、统筹、整合文化创意设计艺术资源的,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掌握创意设计、文化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专业型、研究型高端人才。
3.国际文化产业与贸易方向
本方向以国际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文化投融资为研究对象。重点培养掌握国际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融资基本理论与方法,广泛了解国际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前沿问题,以及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交融、深度对接的规律,熟练掌握国际文化营销与策划、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文化外贸管理、调研、开发和策划以及文化金融业务研究和操作的专业型、研究型高端人才。
4.文化消费与文化市场方向
本方向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文化消费与市场环境的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方法、营销战略的制定、文化产品的组合、文化产品渠道建设、文化产品的价格制定、文化产品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制定及实施,培养通晓文化市场基础理论、掌握文化消费市场趋势与动态、具有文化市场策划和开发能力的专业型、研究型高端人才。
新媒体(0503J2)
1.新媒体产业方向
本方向是专注于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综合发展研究的专业型学科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涵盖包括广播电视新媒体、通信领域的移动媒体、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多种新媒体形态。以国内外新媒体产业发展、新媒体经营以及新旧媒体融合等领域为重点方向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本方向在多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研究方法来分析新媒体的市场竞争,用户需求,内容产品策划与营销,互动广告价值和效果评估等多种实际应用技能。由于新媒体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因此本方向的教学特点是采取学术理论研究与业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理论的前沿性又有广泛的实践操作,兼有前瞻性和广泛性。
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毕业生将形成较完备的新媒体理论体系,掌握一定的新媒体内容策划,产品设计,广告营销,用户研究等多种技能,从而能够较好地满足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的多种新媒体机构对经营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广告主和大量新型互动营销机构对营销型人才的需求,也能满足一些高校对新媒体教学和研究型人才的需求。
本专业方向的师资雄厚,在新媒体方面有扎实的教学经验和项目研究经验。本专业方向开设了成熟的新媒体研究,移动媒体运营,互联网媒体产业,广播电视新媒体运营,新媒体内容策划与上线管理,互动营销等核心课程。
新媒体(0810J2)
1.移动新媒体技术方向
移动新媒体是以向移动便携终端提供音视频多媒体内容为主要目标、以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和核心技术的综合性多媒体信息管理和传输系统,融合了广电领域和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和三网融合的推进,移动新媒体技术方向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方向,应用前景广阔。
本研究方向着眼于广播电视和移动新媒体领域的重要科技问题,依托我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新媒体研究院的综合科研实力,结合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开展多媒体通信、手机电视、高级信道编码调制、信源编码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移动新媒体相关基础理论,熟练掌握FPGA和DSP设计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具备移动新媒体系统基本研发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国内对移动多媒体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方向理论研究与系统设计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网络新媒体技术方向
本方向是计算机科学和新闻传播的交叉学科,以新兴媒体的集成、制作、管理、分发等支撑技术以及新兴媒体产业链、经营模式等实务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培养既具备突出计算机技术、相关技能又对新媒体产业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鲜明突出的交叉融合特点。
本方向研究生课程比重为:技术类80%,产业类20%。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布式异构新媒体资源的汇聚、管理及分发;(2)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电子阅读器、网络出版等新媒体内容的制作及其支撑技术;(3)电视台业务综合管理应用软件研究与实现等;(4)网络新媒体内容创作;(5)新媒体技术与产业应用等。
本方向旨在为新媒体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方向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传统广电媒体与新闻机构的新媒体事业板块,新媒体产业经营以及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的信息增值业务以及广大的社会内容制作机构都对此类人才具有持续旺盛的需求。
互联网信息(0503J4)
1.网络舆情方向:
网络舆情方向是我国首个网络舆情领域的硕士专业方向,顺应了社会对网络舆情分析、舆情调查等相关新兴职业的实际需要。本专业面向党政机关、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舆情调查机构、社会团体等相关机构,培养素质全面、技术过硬的网络舆情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对学生的系统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互联网思维、政治素养、实证调查意识、学术研究能力和对舆论热点事件的捕捉分析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各级互联网信息部门、党政机关、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媒介调查机构、舆情监测机构、社会团体等都对网络舆情人才具有持续旺盛的需求。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和网络危机应对、舆情调查、网络舆论引导、网络信息发布、微博微信策划运营等相关工作。
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及互联网研究、网民研究、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等新兴知识。在培养方法上,本专业要求理论学习、学术研究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指导教师团队近20人,既有本校网络舆情相关领域优秀专业教师,也延聘有主管机关领导、业界资深人士。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主干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新闻业务通论、传播学概论、网络评论、舆论学、网络舆情导论、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政治传播学、舆情调查与数据分析、网络舆情案例分析、网络信息安全概论、舆情监测分析软件应用、舆情研究报告写作等。除课程外,本专业还有制度化、规范化的专业实践环节,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全国知名网络舆情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同时,学生也将参与到学校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的网络舆情相关课题中进行实操训练。
2.网络与未来社会方向
网络与未来社会是一门立足于互联网发展趋势,以跨学科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未来社会的前沿交叉性学科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一般社会科学方法和互联网发展史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体察网络行业实时生态环境,借助大数据分析等科学研究手段,探索互联网纷繁表象之下的本质规律,探寻互联网跨界融合与应用之道;通过对“未来媒体”、“智慧城市”、“未来教育”、“虚拟社会”等前沿领域的重点研究,全面探究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与发展走向。
其特色在于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未来学等学科理论充分结合,从全新的思维角度和理论框架对人类社会进行整体性研究。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从跨学科师资以及项目实践中习得设计思维方法、项目研发经验以及理论创新能力。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及项目实践;密切关注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及其相关理论与实践;深入关注互联网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领域的影响。
3.互联网治理方向
互联网治理方向主要面向互联网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党政新闻宣传部门及互联网治理相关媒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团等培养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硕士毕业生能掌握互联网治理相关的理论及实务技巧等知识与能力,能够从事互联网治理等相关实务工作及管理工作。
本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概论,新闻学理论与实务,舆论学理论及实务,网络舆情导论,互联网治理导论,信息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学,社会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中外传媒发展史,媒体调查与受众分析,舆情调查与数据分析,网络媒体内容制作,“互联网+”趋势与相关技术应用,传媒英语,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媒体内容制作等。
在培养方法上,本专业要求理论学习、学术研究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指导教师团队近10人,既有本校互联网治理相关领域优秀专业教师,也延聘有主管机关领导、业界资深人士。
除课程外,本专业还有制度化、规范化的专业实践环节,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全国一些互联网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党政新闻宣传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同时,学生也将参与到学校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的互联网治理的相关课题中进行实操训练。
4.社会化媒体方向:
社会化媒体方向是新媒体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现今流行的移动社交工具:微信、微博、facebook等都是社会化媒体重要的研究范畴,特别是在社会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从媒体融合溯源、传统媒体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着手,对社会媒体传播的历史、理论、现状、方法对策进行深入的教学讲解,并有目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法训练和实践训练。
本方向研究生培养内容主要有:系统学习社会化媒体相关理论和核心知识点,熟练掌握社会化媒体的研究方法和舆论引导效果评估等手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运用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焦点小组座谈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团队创新能力。同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熟悉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交互设计技术,能够以新闻专业素养提炼数据洞察力,掌握一定的数据可视化和新媒体传播技术。本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媒体融合”、“新媒体”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和技能。
本方向旨在为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领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方向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特别是本方向紧贴我国媒体融合研究领域,适应不断发展的传统媒体产业和新兴媒体产业,属于应用型交叉学科人才。
5.视听新媒体方向:
顺应视听新媒体蓬勃发展和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我校依托新闻传播学科以及传统视听媒体的研究优势,整合资源,开设视听新媒体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视听新媒体及其产业发展所涉及的前沿方向,侧重于从媒介融合的视角分析视听新媒体领域的问题,如:视听新媒体传播理论、视听新媒体产业研究、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与媒介融合、视听媒体内容生产、视听新媒体发展趋势、视听新媒体策划与运营、视听新媒体舆论引导、视听新媒体技术发展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我校与互联网业界和传统媒体的良好合作资源,拓展与深化视听新媒体的研究领域,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研究保障。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敏锐的洞察力,精通视听新媒体业务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储备一批高水平的视听新媒体创意人才。
互联网信息(0810J4)
1.媒体大数据方向
本专业方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跨媒体内容、用户媒体与消费行为、复杂关系网络大数据及其在跨媒体传播效果测量与评估系统、舆情信息分析系统、图像与视频理解以及其它创新型媒体大数据应用,同时,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针对各类移动互联应用系统,以大数据为工具和载体,研究如何提升其服务特性和用户体验,增强有效的移动互联媒体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基于新兴融合媒体和新一代移动互联信息环境的数据化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本方向既是目前国际上TMT研究领域前沿,也是体现中国传媒大学传媒与信息科学交叉优势的方向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重点在于跨媒体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测量和挖掘方法。在媒体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方面,重点在于搜索引擎、音视频监测、云存储以及网络系统架构等;在处理和分析方面,重点在于大数据挖掘、在线学习算法等;在移动互联新技术研究中,重点在于主流移动互联终端技术、可穿戴设备、新型柔性设备(如电子纸)技术、以及4G-5G移动网络应用、以及移动互联与大数据的融合技术;在移动互联应用研究中,重点在于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移动媒体服务、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等移动互联应用研发相关技术。
本专业方向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媒体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能力、以及移动互联技术和应用研发能力的复合型研究人才。研究生通过努力学习,具备媒体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的应用技术基础,并能独立设计和实现有实用价值的算法和系统。在移动互联网络崛起、移动终端增长迅猛以及媒体融合的大数据时代,社会各界对于媒体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适合在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智库、媒体机构、IT行业、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市场调研、广告与公关等领域从事研发、分析、技术管理等工作。
2.网络空间安全方向
互联网是当今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互联网是技术、文化、信息传播融合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空间安全在信息安全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空间安全是本校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应用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对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新媒体、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等具有深刻的了解。从而理解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具备独立开展与互联网信息安全有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校的网络空间安全方向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研究基础,教师团队具有良好扎实的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本方向的一些特色领域上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网络新媒体安全;(2)融合网的安全协议及认证;(3)网络舆论传播与舆情分析和引导;(4)网络战及高级持续威胁攻击与防御等。
本方向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密码学、内容安全技术、信息隐藏技术、融合网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漏洞分析和利用技术、软件安全与软件分析理论、软件攻防技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及大数据处理技术学等方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
1.汉语国际教育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是为配合我国汉语国际传播战略而设立的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传播、能够在海内外从事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的专门人才。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汉语国际传播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教学以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以及汉语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采用课堂学习与海内外教学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语言教学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方向
本方向以我校较为雄厚的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力量为依托,以我校新闻传播学、新媒体技术等学科或领域的成果为滋养,旨在培养胜任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重点培养立足于相关媒体平台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从事海外汉语教学、海外中国文化传播及文化贸易的高级人才。
本专业注重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及实际运用,不仅将汉语知识的传授与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更将汉语教学技能的提高与中华才艺的培养相结合,进而将狭义的课堂汉语教学技能的提升与广义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训练相结合。本专业根据学生实际外语水平及能力,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利用外语开展课堂教学及相关文化传播,通过系统训练最终使学位获得者具备扎实的中国文化文学素养、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的相关媒体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利用外语进行中国文化传播的相关工作。
本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学习策略、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解析、中华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际等。在教学方法上,本方向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力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接触到1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案例,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技能,本方向60%以上的核心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最后,为了保证实习实践效果,各培养单位将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以便为研究生展开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写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艺术硕士 电影领域(135104)
1.电影创作方向
本方向依托具有较强师资和创作力量的电影专业领域,培养具备较高艺术创造能力和理论素养的电影电视剧创作人才。
本方向采用模块式教学,以实践创作和作业讲评相交替的方式,进阶式地深入提高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
通过两年在校学习和大量的实践创作,使本方向的研究生具备较高的电影、电视剧创作能力。
本方向的导师都具有丰富的一线创作经验,并且聘请了多位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剪辑等业界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在实践创作上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指导和大量实习实践机会。主要课程包括:《电影制作技术》、《电影创作基础》、《专业创作》、《影视制片专题》等,大部分课程都是以实践拍摄为主,在老师的指导和讲评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艺术硕士 广播电视领域(135105)
1.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
播音主持艺术是广播电视专业领域中研究有声语言传播艺术的一个方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传播主体的播音艺术、节目主持艺术,也包括受众的收听、收视心理和审美鉴赏。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语言传播美学、语言传播接受美学为主干,以中国文化为场域,审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艺术特质和传受规律。
本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特点,需要吸收、融合艺术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研究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以及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
本方向的研究对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业务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对于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质量,多出精品节目,提升传播主体的艺术创作水平和受众的欣赏层次,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动漫创作方向
本方向从属于艺术学科广播电视领域,为全日制专业硕士领域方向,即MFA艺术硕士的动漫创作方向。
本方向将专业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力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本方向的专业学习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游戏创作等三个流程,学生可依据自身的专业背景、特长、兴趣任选其中之一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在单线学习基础上争取做到双线融合。
本方向立足当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依托动漫与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艺术交叉发展的现实,培养人格完善,热爱动漫、数字媒体艺术和游戏设计艺术,具有较为深厚的艺术学、文化学、传播学修养以及专业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思维,理解动漫与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艺术设计规律,掌握动漫与数字媒体艺术、游戏的创作原理、方法和技巧,具有原创精神和动漫与数字媒体艺术、游戏创作设计能力的专业实践型创作人才。
本方向的师资既包括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也有特聘的动漫、传媒和游戏设计业界的资深专家。本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具体的培养内容体现为三条流程线,分别为动漫创作流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流程和游戏创作流程。
l 动漫创作培养流程:
主要以项目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动漫创作理论,探讨动漫创作原理、方法、技法以及相应的制作工具应用,使学生在具备动漫创作能力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探讨动漫创作规律和动漫产业发展思想,成为真正具有研究能力的动漫创作高端人才。动漫创作流程主要研究和学习的创作形态有: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合成动画、漫画、插画等。
l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培养流程:
主要以项目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理论,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原理、方法、技巧以及相应的制作工具应用,使学生在具备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能力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规律和数字媒体内容产业发展思想,成为具有研究能力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高端人才。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流程主要研究和学习的创作形态有:数字影视艺术创作、网络媒体艺术创作、手机媒体艺术创作等。
l 游戏创作培养流程:
主要以项目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游戏创作理论,探讨游戏创作原理、方法、技巧以及相应的制作工具应用,使学生在具备游戏作品创作能力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探讨游戏创作规律和游戏产业发展思想,成为具有研究能力的游戏创作高端人才。游戏创作流程主要研究和学习的创作形态有:PC机游戏创作、网络游戏创作、手机游戏创作以及其他平台的游戏创作等。
3.艺术管理方向
艺术管理方向是参照国际传统学科方向、结合广播电视行业特点而设立的。作为艺术管理是有悠久历史的,美术馆的管理、各种艺术演出的管理是在世界许多国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各国的高校也设立了众多的艺术管理专业。我们设立的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管理方向,不仅应该很好的研究传统艺术管理,还要立足数字时代广播影视艺术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要针对传媒产业国际视野,探索传媒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方向的课程设置,借鉴传统艺术管理的人性化经验,立足传媒艺术、文化、商业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体系的基本脉络是从演艺项目、电视栏目、影视剧、纪录片的创意策划到创作生产再到品牌的宣传、营销、发行管理,还会从产业链的角度,探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多种战略合作以及周边价值开发。
该方向要求同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组织传播能力,旨在为中国传媒行业培养艺术项目开发、生产、发行、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发展空间来自传媒行业各种项目创新管理的需求,特别是三网融合背景下不断涌现的商业拓展机会。
4.移动媒体视频节目创作方向
移动媒体视频节目创作方向,是数字内容产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属于新媒体实务范畴。本方向力求从数字移动媒体视频应用的技术要求、传播特性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着手,对移动媒体视频节目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编排进行理论提高、思维训练、方法训练和创作实践。
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主要有:系统学习新媒体相关理论和核心知识点,熟练掌握数字移动媒体视频制作技术,学习培养移动媒体视频节目创意思维、策划能力,规划设计移动媒体视频节目的类型和形态,学习研讨移动媒体视频节目的生产模式和协作机制,探索演练移动媒体视频节目的拍摄方法、编辑方法、包装技法和编排策略。在研究方法上,本专业方向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演练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方向旨在为中国移动媒体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方向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传统广电媒体的新媒体事业板块、电信运营商的信息增值业务部门以及广大的社会内容制作机构都对此类人才具有持续旺盛的需求。
5.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向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属于文化产业实务范畴。本方向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研究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一般规律,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意、策划、设计、运作等进行理论提高、思维训练、方法训练和操作实践锻炼。
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主要有:系统学习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重点培养项目策划的创意思维、策划能力,策划设计文化产业项目的类型和形态,掌握项目策划的思维特点、特征、原则以及一般程序,也包括文化内容、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等,并能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使策划的项目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方向主要为文化产业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集团)、金融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培养能把握文化产业独特的产业特性和发展动态,同时具备较强文化产业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6.文化市场方向
文化市场方向是广播电视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环境的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营销战略的制定、文化产品的组合、文化产品渠道建设、文化产品价格的制定方法、文化产品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制定及实施等内容、研究重点为市场调查、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等操作性内容。
本方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通过在大型文化企业特别是跨国文化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让学生参与有关文化市场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在文化市场调查、数据监测、消费者行为监控、文化市场策划和开发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能掌握国内外文化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行业发展动向、文化消费特点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金融及相关中介结构等。
7.媒体策划与运营方向
本专业旨在从电视策划、创作与运营的整体性高度来架构学生的知识与观念,对电视界的生态进行全面剖析,并对电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叉学科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培养能够为电视节目发展、媒介经营与管理提供创新思维的具有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的高素质的栏目制片人、高级制片助理和电视策划人。媒体策划与运营方向重视电视实务分析与理论应用相结合,力求使学生不仅掌握一般电视实务经验和运作规律,而且具有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对电视生态现象进行分析把握的能力,同时提升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管理力和运营力。本专业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均为在电视领域第一线的策划人与媒介顾问。
8.电视编导方向
作为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最传统和最有优势的专业,电视编导方向培养出许多国内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导。本方向以整合现有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扩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理念,力求毕业生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电视创作视野,技艺精湛,能够独立创作或领导完成优秀的电视作品。用来自国际的优秀作品的深度展示以及国内外前沿理论的比较研讨来激发从业多年的电视编导们着眼于更高的视角,更新的观念进行创作,从而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从事电视新闻采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创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具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优秀编导人才。
9. 传媒音乐应用方向
传媒音乐应用方向依托具有传媒特色的音乐学专业,汲取相关影视艺术学科资源,是传媒、社会与时代需要的特色方向。
本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传媒音乐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艺术、技术、创意的多重素养和综合能力,熟悉传媒音乐语言、表现方法及相关软硬件操作,熟悉音乐传播各环节的策划、管理与执行,洞悉市场和受众需求,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承担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音乐公司等传媒音乐和其他表演型音乐机构中的音乐策划创意、创作、表演、编辑传播与技术制作或管理工作,是具有一定理论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10.电视制作方向
电视节目的制作是多领域、多环节、多岗位的配合。从制作流程上看包括了创意与选题、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从分工上看涵盖了摄影、剪辑、特效、节目包装、美术、照明、录音等多个领域。在高清电视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完美的画面和声音效果加上独特的创意成为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同时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电视制作技术不但为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手段,同时也影响着电视节目的风格、样式、创作理念。电视制作艺术属于交叉学科。
本方向要求学生学习电视制作艺术理论,掌握多种电视节目制作手段,把握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电视制作艺术与技巧,探索电视节目的内容、形态与制作艺术之间的关系,关注高清电视时代、立体电视时代电视制作的新理念,探索电视制作的理念与手段在新媒体时代发挥出的作用。
本方向依托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剪辑、电视美术、录音等业已成熟的专业力量,吸纳有影响力的业界资源,采用模块式教学,以实践创作和作业讲评相交替的方式,进阶式地深入提高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通过两年在校学习和大量的实践创作,使学生具备艺术创作与制作技术相结合的理念,熟练掌握节目策划与编导、前后期制作等环节,善于调动多种制作手段与技巧,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实用型高级人才。
11.编剧方向
本方向培养有较高人文素养、较强创新能力的影视剧编剧人才。
本专业方向以影视理论、编剧技巧、类型流派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感悟生活,探索、发现并诠释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叙事空间,以适应以艺术为根本并不断产业化发展的影视剧创作之需求。
本方向聘请校内外多位具有较高声誉和丰富创作经验的编剧作为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和创作指导。
本方向采用模块式教学,主要以实践创作和作业讲评相交替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作与创新能力。通过两年在校学习和大量的实践创作,本方向的研究生应具备较高的剧本创作实践能力。
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
1.新闻实务方向
本方向是新增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下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原有的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方向新闻业务方向为基础,为适应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思路,凸显业务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现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旨在为我国新闻媒体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着力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新闻理念,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通过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使之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视野;同时注重将理论问题放入媒体一线实践中来予以考量和解决,而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关照。二是重视学生新闻采编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课堂内引入业界导师,开展前沿业务问题的研讨;充分发挥业界导师和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安排学生进入主流媒体实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新闻采编能力,并且加强业务指导和实习成果考核。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拥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具备较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与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新闻采编工作流程、技术及特点,语言文字功力深厚,除了常规新闻,还能够从事高品质新闻报道的采编工作;旨在为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党政新闻宣传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主流媒体、各级新闻宣传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独立从事新闻采编业务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强大,除学院专职导师外,还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北京电视台等中央及地方媒体聘请了一批高级记者、编辑担任兼职导师。在课程设置上大幅提高了业务课程的比重,并聘请业界精英开设实务课程。加强对社会实践和媒体实习的要求,与主流媒体紧密合作,设立定点的实习教学单位,为学生深入媒体一线进行观摩、考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2.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
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硕士方向是建立在新闻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以原有的学术型硕士生招生方向“传播研究方法方向”为基础,将其人才培养思路从侧重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转向为新闻传播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致力于为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培养专业知识面宽,研究分析能力强,熟悉我国媒体运作,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擅长媒体调查、受众研究的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科研素质的培养,通过较系统的新闻学、传播学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新闻观和媒介观;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论和方法的学习,使之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科研素质。二是重视实际科研能力的训练,锻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实现教研一体化;或将学生派遣到相关研究机构的实习教学点,参与专业研究,实现产学的一体化。
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媒体市场调查与策划能力、市场研究与分析能力,掌握定量、定性研究手段和统计分析技能及技巧。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电视、广播、报社、期刊以及互联网等机构的总编室、广告部、经营分析部门、决策支持部门;同时,也为广告公司、市场研究公司、信息咨询公司、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统计信息管理部门培养从事信息分析、统计分析和经营分析方面的实用型、通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本方向专职教师主要由电视与新闻学院统计调查教研室的科研团队组成,实力雄厚,拥有丰富的教学及研究实践经验,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多项,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并聘请了一批高水平的业界兼职导师。实习实践条件优越,学院设有媒介研究中心和数据挖掘研发中心,实现了产学研的一体化;并已在益普索中国、零点调查、央视-索福瑞、新生代市场监测、中视广联媒介研究等多家市场研究企业和媒体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平台。
3.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具有突出的新闻专业素质和娴熟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一定的媒介管理才能,适应外宣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人才。使学生在了解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正确辨析国际形势与东西方差异,能够将中西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对接,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性思维。通过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新闻敏感与调查研究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够胜任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拍摄、现场报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积累较丰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能够在国际传媒机构、外事外交部门胜任媒介管理工作。
4.电视新闻采编方向
电视新闻采编是现代新闻传播学的应用学科,代表了即时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向。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对于电视新闻报道原则、报道方式、报道手法及采制流程;电视新闻传播手段及其优势;电视新闻的作用及社会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传播格局;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样式;电视新闻传播的前景及发展走向等方面的研究,整合现有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扩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力求毕业生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电视创作视野,技艺精湛,能够独立创作完成电视新闻的采编,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
5.新媒体采编实务方向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了解跨学科背景知识,既深谙专业的理论体系,又熟练掌握实务工作,既了解人类的经典文明知识,也能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也能够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该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面将突破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领域,更多的向网站等新兴媒介平台倾斜,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媒体动手能力,包括摄像、编辑等操作能力,同时具备新媒体的采编能力。
6.体育新闻与传播方向
在我校新闻传播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该项目结合体育传播的特殊需要以及新媒体的传播环境,研究体育产业作为公共社会活动、公民身心健康保障、支撑经济的服务业,其发展所需要的传播受众与市场、传播方式、传播管理、传播推广的规律。
该专业课程由国内外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业界经历的资深教师团队讲授,开设核心课程:体育新闻与传播、体育项目运营、体育赛事信号制作、体育经济、体育IP管理以及体育品牌营销,并为学生提供较为广泛的、与实践相结合的选修课程。
体育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项目为国际体育组织与机构,国内外体育媒体,体育产业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传播、经营与管理,体育运动产品与服务公司经营等培养有国际视野、有竞争力的体育传播与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
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由消费者追求健康、提升生活品质驱动的体育运动在中国城市群中蓬勃发展。国家的体育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对体育运动的投入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至5万亿元,体育运动产业在GDP的占比从现在的0.5%增加至5%。中国的体育运动产业也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化,与此同时体育运动项目也向国际化、职业化、商业化发展。以越来越多的大型综合与单项国际体育运动赛事在中国落地为龙头的体育运动产业发展迅猛。未来若干年,体育运动产业所需人才数量与教育机构培养的可用人才数量之间将持续存在缺口,这为本专业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机会。
7.口语传播实务方向
口语传播实务方向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学科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拓展的重要方向,是为应对加强信息发布效果、锻炼教师、公务人员、公关人员等涉及当众语言表达人群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全社会语言传播素养之需要而开设的。
本方向立足于新闻传播的基本属性,围绕“言谈沟通”这一核心内容,使口语表达方法与现代传播规律相结合,以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传播者文化素养、促进信息发布工作、推进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公众形象建设为目标。本方向教学中心内容立足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领域,并拓展至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口语应用领域,以突出的实践性为特色,以学提升生口语传播能力为主要任务。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对信息进行全面整合、驾驭、发出能力的应用型高端口语传播人才。
8.品牌营销传播方向
本方向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营销学和传播学两方面的学科优势,结合实践教学方面的丰富经验,面对新营销环境下广告形式创新及与其他传播形式融合的大背景,为广告与营销业内培养急需的品牌营销传播实务型人才。
本方向以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为目标,使学生具备与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学习的初步能力以及较强的独创性专业实践能力,即成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广的精英型品牌营销传播实务人才,使学生具备对消费市场进行调查、数据处理、市场分析,对现代品牌营销进行策划、执行和管理,对媒介进行调查、应用和经营等“知识”和“技能”层面的现代品牌营销实务人才的基本职业资质,以胜任日后进入企业市场部或广告公司策划部从事品牌传播等相关行业的前沿实务运营工作。
为完成此培养目标,本方向以课程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密切联系我国广告与品牌营销传播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在向学生传授品牌与广告理论知识的同时,该方向的专业教育广泛应用研究讨论式实践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研讨的互动教学法,在课程设置中考虑与相关学科的均衡性,搭建稳固的课程体系,制定完备齐全的实践教学内容,推行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既吸收品牌与广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又突出广告学科自身发展的特色,带动学生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本方向实行指导教师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以师生互选方式确定,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学习计划;导师组以指导教师为主,由3-5人组成,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研究视野。
本主干课程共有三大主干课程群,分别是:品牌与广告史论课程群(包括广告媒介传播史、广告传播理论、广告学综合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营销传播课程群(包括经济学基础、媒介经营与管理、新媒体营销前沿讲座、整合营销传播、整合传播效果研究、形象传播、公共关系前沿问题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运营研究等);广告与品牌传播课程群(包括广告监管与自律、消费市场研究、品牌传播与广告主研究、说服传播、消费者研究、新媒体研究、广告媒介策略、媒介数据应用研究等)。
本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既可从事企业广告运作与品牌传播,也能从事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宣传策划与运营工作,以及其它各类机构团体的品牌传播、推广及经营管理工作,从而成为掌握现代企业品牌传播的基本理论,具有现代品牌传播的创意理念,熟悉品牌传播的运作流程,熟悉现代品牌传播、管理的实务型人才。
9融媒体传播方向
一、专业方向总体描述:培养定位(阐明依托学科或专业领域);
媒介融合从“+互联网”向“互联网+”的思维转变,表明融合不只是终端、技术、流程、资源等方面的融合,而是越来越聚焦于传受关系的重新结构化以及传受流程的重组与再造。本专业依托应用传播学雄厚的教研实力和建设中的融媒体数据实验室,将应用传播学方向传统的注重传播应用、注重受众和效果分析、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的教研优势,向融媒体传播领域延伸,强调“受众中心”导向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据驱动型”和“介质多元型”传播,培养具有“互联网+”和融媒体思维,基础理论扎实,能够熟练掌握融媒体传播原理和实务及相关数据知识的人才,促进媒体融合转型和融媒体传播应用升级发展。
二、专业方向具体描述: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重点及特色优势;
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以传播理论、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务、受众研究、数据分析、市场营销等基础课程,方法以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观察和访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是融媒体传播应用方法以及大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现“传者-受众”的实务对接,这也是本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培养目标描述:(具体描述)通过学习学生具备的能力、素质及未来可能的工作领域;
本专业以融媒体传播和效果分析的市场需求为目标,培养熟练掌握融媒体传播原理、用户数据监测和分析技术,具备扎实而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以及新旧媒体基础知识,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跨学科和多技能的复合型、高层次的融媒体传播应用人才,具备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能自主能动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各媒体机构、互联网企业、管理部门、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等机构的需要。
四、师资、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点、实践环节
本方向教学以年富力强、学术专精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汇集了一批具有新闻传播、媒体管理、舆论学、信息工程、电子通讯、电子商务等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均具有博士学位。
本方向教学采用课堂教学+讨论+实验实习三部分组成。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课的比例已经课堂教学之余,帮助学生们边干边学。课程的主干部分与应用传播学方向的主要课程基本一致,专业必修课增加三门,一是新媒体与大数据研究,二跨屏收视测量和效果评估研究,三融媒体多屏传播实务和案例分析。
出版硕士(055300)
1.出版经营管理方向
后改制时代,出版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需突破传统模式,成为新型的现代企业,出版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方向旨在为我国出版业培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善管理、懂经营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方向强调将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出版实践相结合,研究现代出版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国内外出版企业创新管理与经营的先进经验,探索现代出版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并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有两个学期的实习时间,了解出版流程和出版的各个环节,通过业务实践来深化对出版业经营管理现状的认识。
本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理论基础,对国际及国内出版业有一定了解,能够掌握现代出版业经营与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各出版传媒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出版经营与管理业务、理论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本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并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第二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每位学生入校后均配备一名第二导师,均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
本方向鼓励有一定从业经验的学生报考,鼓励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专业学生跨专业报考。
2.现代出版业务方向
随着新旧媒介不断融合、分化,传播手段不断创新,传统出版的内容、形式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方向紧贴现代出版业的最新理论前沿和业界一线实践,旨在为出版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方向综合现代出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媒介编辑出版业务的理论、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媒介编辑出版业务各个环节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并强调密切联系业务实践,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参加两个学期的实习,了解出版流程和出版的各个环节,为将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方向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出版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编辑出版、营销策划、出版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毕业后可进入出版、传播、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编辑策划、图书发行、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整齐,科研实力雄厚。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第二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每位学生入校后均配备一名第二导师,均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
本方向鼓励有一定从业经验的学生报考,鼓励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生跨专业报考。
工程硕士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085208)
1.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是新媒体产业的支撑技术,也是近年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技术,它以虚拟现实、数字版权等前瞻技术为中心,涉及广播、电影、电视、动画、图形、图像以及网页、广告等其他商业媒体资源的编辑制作技术以及相应的消费电子产品的数字集成处理技术,强调媒体信息的多样化、集成化、智能化以及实时交互性,并兼顾表示媒体的艺术特性,融合了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多种学科,符合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习惯,表现力丰富。
基于数字媒体处理技术的智能视频监控技术近年来也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借助数字信号处理(DSP)、数字图像处理(DIP)、智能视频处理(IVP)、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实用系统已经在广播电视信号监测、广播电视内容监测、广告监播、智能交通、平安城市工程等诸多系统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新媒体技术
(2) 智能视/音频处理技术
(3) 视/音频压缩编/解码及转码技术
(4) 网络视/音频传输技术
(5) 先进的媒体编辑技术
(6) 虚拟演播室技术
(7) 三维虚拟漫游技术
(8)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
2.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广播电视领域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快速发展,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网络媒体领域、移动多媒体广播、IPTV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需要大量掌握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专业人才。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方向是我校在五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优势特色专业,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在社会有较大影响。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1.数字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与应用;
2.数字音频广播技术与应用;
3.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与应用;
4.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与应用;
5.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技术与应用;
6.数字电视图像质量评价技术与应用;
7.数字电视测量和监测技术与应用;
8.数字视频网络技术与应用;
9.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络技术与应用;
10.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传输技术与应用;
11.有条件接收技术与应用;
12.光纤数字干线传输网技术与应用;
13.视音频检索技术和多媒体资源管理技术与应用。
14.数字电影和高清电视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
15.交互电视技术与应用;
16.立体电视技术研究。
3.天线与微波通信方向
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无线通信技术始发展非常迅速,是通信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关键技术。而在无线通信技术中,天线技术又是无线通信必不可少的关键器件。早期无线通信主要集中的1GHz频率以下范围,随着通信业务的普及和应用,微波频段频谱得到了广泛的实用,因此研究开发微波通信技术相关器件和天线技术也就成为发展的必然。天线技术和微波通信技术主要研究以下范围内容:
(1)微波天线的分析和设计;
(2)微波通信的链路分析和设计;
(3)微波通信器件的原理分析和设计。
本专业方向的教学主要面向工程实践,学习从事射频与微波技术研发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无线通信技术开发工作,技术管理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技术要求。
4.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处理方向
本专业方向紧扣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需求,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生产链结构入手,重点开展了文化资源的前期智能管理、文化装备的智能控制、文化信息资源的表现力处理、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文化市场和文化数据应用的信息监管监控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工作。
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网络通信、数字图像处理、数字版权管理、自动化信息处理、数字视频技术、语音信号处理等文化行业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主要研究下一代灯光和音响的网络自动化控制方法、传统剧场剧院的数字化设计、施工、管理和改造技术、文化信息资源的版权保护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的技术手段、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次创作技术手段等内容。
本专业以培养文化科技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技术手段和实操经验。毕业生能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期资源采集、中期数据处理和优化、后期的数据应用、融合、发布等相关技术工作,并可在传统文化行业从事文化监管、演出技术支持、文化装备的信息技术改造等工作。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据挖掘与智能信息处理、剧场工程、舞台设备控制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网络控制系统、模式识别等。本专业拥有近20名相关领域导师,同文化行业业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文化行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问题有着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规模适当、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本学科领域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5智能网络与大数据
“智能网络与大数据方向”是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在融合媒体、云存储和网络空间安全的背景下,对各类媒体网络进行研究,向融合、智能、精准的下一代媒体网络发展。该方项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该方项在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智能网络、智能服务与安全等领域科研实力雄厚,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智能融合媒体网络技术:物联网与5G网络技术;媒体内容智能搜索引擎、精准推荐与分发技术;媒体应用分布式计算技术与媒体网络的优化设计;融合媒体网络体系下的新型服务模式与业态;广播电视系统测试与监控技术。
(2)媒体网络大数据技术:研究适用于各类媒体网络的数据采集技术,跨媒体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应用领域是广电大数据、影视大数据、动漫大数据、网络舆情大数据等各类媒体网络。
(3)智能音视频技术:视频运动目标跟踪与分析以及视觉感知技术;智能音频信息处理与三维音频关键技术。
(4)新闻与影视知识图谱技术:研究新闻与影视知识图谱的构建技术,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实体关系抽取、多源数据融合以及知识计算;主要应用于智能新闻事件与中文影视内容的搜索、推荐与情感计算。
(5)融合媒体智能服务与安全技术:面向融合媒体应用和沉浸式场景服务,以智能网络为基础设施环境,基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安全、高效、绿色的信息内容服务方法与评测机制,包括融媒体服务智能推荐技术与个性化服务引擎、媒体服务访问控制与隐私安全策略、媒体版权保护方法与技术装置等。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智能网络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大数据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智能网络领域(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络、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智能视音频处理和智能服务与信息安全等领域从事科学理论研究以及网络开发与应用的高级复合人才。
工程硕士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085209)
1.片上系统设计方向
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 技术是当前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发展趋势,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片上系统设计涉及系统知识、模型算法、芯片结构、各层次电路直至器件的设计,要求有应用系统知识,软硬件设计能力,以及快速的整合验证能力。本方向面向通信和广播电视领域,研究多媒体信号处理和传输中的算法、算法的电路设计实现以及系统集成。研究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信源编解码、信道编解码中关键模块的硬件设计和实现、片上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面向多媒体信号处理和传输的片上系统架构的研究、以及验证方法的研究。
本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复合性,要求具有较宽泛的知识基础,因此本方向研究生培养内容主要有:系统学习集成电路相关基础理论,学习集成电路设计基本技能,学习信号处理和通信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学习片上系统设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本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2.DSP算法与FPGA设计方向
DSP算法与FPGA设计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可编程数字电路平台FPGA芯片,实现广播电视以及数字无线多媒体通信中宽带高速信号数据流的处理;
本方向的研究特色是设计专用的数字信号处理电路以实现高密度的并行计算和数据处理。本方向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领域为高速广播电视台站设备、数字无线多媒体基站设备,以及对电路功耗有苛刻要求的便携设备中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于FPGA电路平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EDA)方法学,包括寄存器传输级和逻辑门级的电路设计与动态和静态的验证方法,掌握常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基本电路模块设计方法,掌握无线通信系统数字中频算法设计,面向硬件结构的并发性算法设计,电路流水线设计方法学,并发性算法和电路仿真的数据一致性验证方法学等。
本研究方向主要为社会培养高速无线通讯基础设施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与硬件电路的高层次设计与研发人员,结合中国传媒大学在无线广播频段的宽带信号处理的科研优势,满足当前社会对于移动通信网络及宽带无线移动多媒体通讯基础设备研发的人才需求。
工程硕士 计算机技术领域(085211)
1. 网络多媒体技术方向
网络多媒体技术是中国传媒大学为满足全媒体时代对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是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种信息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掌握IP网络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具有基于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多媒体应用开发能力。具体研究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技术、分布式宽带媒体业务制作技术和分布式媒体存储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包括IPTV媒体内容分发技术,IPTV机顶盒系统,分布式异构媒体资源的集成技术,分布式影视动漫素材的编辑、渲染、编目、检索技术,海量媒体数据存储网络技术,以及广播影视资料分布式存储和内容存取技术等。
本方向旨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中国传媒大学在传统的传媒行业的优势和特色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具有一定独立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 传媒信息安全方向
传媒信息安全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数字传媒等领域的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该领域内具有较强的解决信息安全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规划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本方向是计算机、广播电视和数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针对信息网络、广播电视和数字传媒等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安全的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广播电视安全体系、策略和评估技术和方法,以及广播电视安全监控与安全播出;研究网络安全、系统安全、通信安全、应用密码技术、信息隐藏技术及应用、内容安全与内容对抗等,为传媒领域中数字媒体的内容安全、数字版权管理、通信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提供技术支持,为三网融合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本方向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领域的实际应用为导向,设置信息安全技术、现代密码学、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数字版权管理和安全协议等课程,并将技术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
3. 数字娱乐与动画技术方向
数字娱乐与动画技术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电子游戏技术,这是一个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并与艺术和创意完美结合的研究方向。
本方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是多平台和多领域,其中多平台是指学生需要掌握多种常见平台的游戏开发技术,比如PC游戏、控制台游戏、手机游戏等;多领域是指熟悉游戏技术在的多种应用领域的开发特点,比如娱乐游戏、教育游戏、基于游戏技术的虚拟现实及仿真、游戏电影等。本方向的学习极度重视实践,基本方式是从实际研发项目中学习。本方向研究的特色与重点是教育型游戏的研究与开发。
本方向旨在为电子游戏行业培养设计与开发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电子游戏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本方向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从传统的游戏公司,到广电媒体的新媒体事业板块,电信运营商的信息增值业务部门等,都对此类人才具有持续旺盛的需求。
4.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大数据是互联网、移动应用、社交网络和物联网等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应用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硕士专业方向,响应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学校文化传媒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大数据采集、存储、架构、分析、挖掘、可视化和文化传媒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计算机数据分析人才。专业方向要求系统掌握计算机和大数据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方法论,在大数据应用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延伸和拓宽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本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方向的技术及应用能力。学生可以从事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领域,以及银行、证券、保险、医疗、高校与研究院所、政府与企业数据中心、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行业。由于数据量的持续爆炸性增长,大数据方向的人才需求巨大,本方向专业人才具有宽广的就业渠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5.游戏制作方向
游戏制作方向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前沿性、交叉性等特征,具有其自身的技术要求、艺术特性和创新规律。游戏制作方向注重探索游戏的开发技术及创作规律。
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主要有:系统学习计算机技术相关理论和核心知识点;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开发游戏的技术方法;学习游戏创作所必需的创意思维、策划及管理能力,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成为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掌握游戏设计理念,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软件工程知识并适应游戏产业发展的应用开发人才。本专业方向还会按照企业的需求调整具体课程内容,通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业界交流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部分课程聘请企业或公司的专家授课或讲学。
本方向旨在为中国游戏制作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由于该行业专业人才匮乏、用人需求旺盛,所以本方向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可以就业于游戏制作、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信息产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
工商管理硕士(MBA) (125100)
1.传媒与企业运营方向
传媒与企业运营方向主要面向各行各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力求丰富他们的传媒知识,助其把握现代传播规律、用传媒提高管理效率,在“无传媒不成管理”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懂传媒的管理者”。
本方向以管理学科为基础,文化传媒管理为特色,在系统学习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等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及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软实力课程,如: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商务礼仪、管理语言艺术、管理沟通、领导力,意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品格的塑造;并开设传播效果分析与应用、整合营销传播、危机公关、服务营销、大众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网络舆情与网络口碑、管理者媒体形象等专业方向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规律和管理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者素质,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能够运用现代传媒来解决企业经营问题,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全球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2.传媒经营与管理方向
传媒经营与管理方向主要针对文化传媒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务求提高他们的管理素养,弥补他们经营、管理知识相对匮乏的劣势,培养“懂管理的传媒人”。
本方向以管理学科为基础,文化传媒管理为特色,在系统学习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等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及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软实力课程,如: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商务礼仪、管理语言艺术、管理沟通、领导力,意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品格的塑造;并开设市场调查与分析媒体管理实务、文化产业研究、国际文化市场、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传媒资本运营、广告实务、商务谈判等专业方向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规律和管理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者素质,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化传媒有敏锐洞察力,能够承担文化传媒业相关管理工作,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全球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英语笔译(055101)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翻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口笔译实践的能力,拥有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曾先后开设过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孟加拉语等32个语种,本学科现有21个语种专业,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已形成语言学、英美文学、影视译制和新闻翻译等研究方向。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本学科多年来形成了多语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色,研究成果丰硕,人文资源厚重。本专业下设影视翻译和新闻翻译两个方向。
1. 影视翻译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影视译制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影视译制教师团队理论知识丰厚,曾完成广电总局科研立项“民族语译制研究”、“影视译制探究”等多个项目,并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核心教程与专著《英语影视剧汉译教程》、《影视译制概论》和《中国无声电影翻译研究(1905-1949)》。翻译团队的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翻译实践,为中央电视台、中影集团翻译电影120余部,电视剧1400余集,其翻译作品获得“飞天奖”和“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曾专题报道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成果。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还与中央电视台、中影集团、迪士尼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影视翻译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地。
本方向培养主要采用研讨式、笔译现场模拟式教学、专业实践等方式。笔译课程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影视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等。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本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整个培养环节均有专任导师组指导,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本方向通过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与训练,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宽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养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影视翻译人才,以满足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
2. 新闻翻译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培养新闻翻译人才已经有27年的历史。1982 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随后为该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新闻翻译课程。新闻翻译教学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外媒针对中国事件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等,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新闻翻译教学与培养依托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以及广播电视教学设备,采用大量广播电视国际新闻翻译的实例,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此外,新闻翻译教师团队为中央级主流媒体编译新闻50万余字,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嘉奖。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签署协议,建立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与中央电视台建立专业人才双向培养(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宽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新闻翻译人才,以满足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
本方向培养主要采用采用互动研讨式、模拟式、项目翻译、专家讲座、工作坊等多种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以正、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为主,邀请资深译员,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加强对培养过程与毕业环节的管理与监督。
日语口译(055106)
1. 日语口译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现有21个语种专业,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已形成语言学、英美文学、影视译制和新闻翻译等研究方向。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本学科多年来形成了多语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色,研究成果丰硕,人文资源厚重。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教学历史悠久,在传媒翻译教学方面具有丰硕的教学经验。
日语口译专业教师团队成员均有丰富的口笔译经验。本专业依托外国语学院学科优势,在注重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各类口笔译的训练,尤其是将各类文化交流与传媒领域的交传、同传训练作为培养重点。其培养方式主要为场景模拟训练式教学以及各种领域和类型的专业实践。通过国际会议、会谈、演讲、致辞、文化交流以及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等各类交传与同传的场景模拟示范与演练。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外文局等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战演练机会。专业实践是日语口译的一个重要培养环节,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实践环节贯穿口译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口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口译重要案例的分析与反思,为口译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整个培养环节均有专任导师组指导。
日语口译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宽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娴熟的口译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并精通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及传媒等各领域知识的、具有中国传媒大学特色的高层次、专业应用型口译人才。
法律(法学) (035102)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硕士(法学)方向旨在为法律实务部门和传媒行业培养德才兼备、“懂法律、懂传媒、懂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全面过硬的法律执业素养与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传媒背景。
本专业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习实践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法学各主要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务动态,系统掌握传媒法的理论和实践。除了法学主干课程的专题学习之外,本专业学习的重点在于:传媒法基本理论、知识产权法、侵权法、合同法、公司企业法、网络法、比较传媒法律与政策实务、传媒管理、传媒版权法、传媒行政法、文化产业法律与政策、金融与证券法、财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方面。
本专业的特色优势在于:(1)培养法律与传媒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为每位学生配备两名或三名导师,一名为专任教师,一名为实践领域的资深专家。必要时,配备两名来自实践领域的专家,一名为来自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一名为来自传媒行业的法务部门或版权管理等部门的业界专家。(3)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采用模拟法庭和诊所式教学方法,辅之以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包括为学生提供到实务部门进行职业实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4)采取浸润式与专门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校园内的各项与传媒相关的学术、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于传媒行业的全面和深度了解。(5)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能够深刻理解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能够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和系统的法律知识;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思维习惯、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与相关工作的能力;了解传媒行业的政策、运营、业务;能综合运用法律、传媒、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并进行交流。
毕业生可到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传媒行业)、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组织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也可从事需要法律背景的新闻采编、内容制作与传播管理、版权管理、传媒运营、传媒监管、传媒立法与政策制定、专业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法律硕士(法学)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开设多门传媒法、传媒管理类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务课三类。
非全日制专业领域各方向介绍
非全日制广播电视领域
播音主持艺术方向
播音主持艺术是广播电视专业领域中研究有声语言传播艺术的一个方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传播主体的播音主持艺术,也包括受众的收听、收视心理和审美鉴赏。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语言传播美学、语言传播接受美学为主干,以中国文化为场域,审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艺术特质和传受规律。
本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复合性特点,需要吸收、融合艺术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研究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以及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
本方向的研习对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业务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对于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质量,打造精品节目,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品位与格调,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方向
电视策划是为提升节目、栏目、频道竞争实力而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在考虑频道定位、栏目定位、观众定位等多方方面的基础上拟定的关于节目生产和节目创作的宏观方略和微观策略。电视策划是当代电视节目传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已经从早期的编导和制片人的个体行为演化为自觉的团体智慧效应,全国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和节目无一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电视策划人才已经成为传媒业现实与未来的不可或缺。作为一种方法,对于电视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艺术造诣、拥有节目创作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电视策划人才。
文艺编导方向
文艺编导是中同传媒大学设置最早的专业之一,迄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在国内外广播电视艺术领域或部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专业建设已经基本成熟和系统化。该专业学历层次有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
文艺编导方向旨在培养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的编导、制作和文艺节目主持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编导人才。本专业方向的导师在一些大型节目和活动中担任主要策划人及主创,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
文艺编导方向具有跨越艺术与传媒学科的多学科兼容性质。目前,中国的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于经过专业培养的文艺节目高级编导人才的需求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坚信,您对本专业的选择,加上我们的共同努力。将为您铺筑一条成功而精彩的未来人生之路。
电视策划与运营方向
本专业为电视台和影视机构培养面向市场需求,能够为电视节目发展、媒介经营与管理提供创新思维的具有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的高素质的栏目制片人、高级制片助理和电视策划人。当代影视产品从策划、采制到发行营销的各环节之间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本专业教学重视从电视策划、创作与运营的整体性高度来架构学生的知识与观念,对电视界的生态进行全面剖析,并对电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叉学科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如媒介经济学、媒介政治学等。重视电视实务分析与理论应用相结合,力求使学生不仅掌握一般电视实务经验和运作规律,而且具有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对电视生态现象进行分析把握的能力,同时提升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管理力和运营力。本专业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均为在电视领域第一线的策划人与媒介顾问。
电视编导方向
作为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的传统专业,电视编导方向培养出许多国内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导。基于艺术硕士层面的电视编导方向的人才培养是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从事电视新闻采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创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具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优秀编导人才。本方向以整合现有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扩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理念,力求毕业生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电视创作视野,技艺精湛,能够独立创作或领导完成优秀的电视作品。用来自国际的优秀作品的深度展示以及国内外前沿理论的比较研讨来激发从业多年的电视编导们着眼于更高的视角,更新的观念进行创作。
录音艺术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专业是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音频工作者,在艺术硕士层面,着重于培养录音创作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方向以音频技术的发展对影视声音创作、音乐录音创作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电影电视声音创作理论及制作技巧、音乐录音制作技巧,重点研究电影电视各类型节目的声音制作、音像制品声音制作、现场演出声音制作等,包括对声音美学、录音制作工艺与技巧等方面的研究。
非全日制电影领域
电影电视剧创作方向
本方向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它主要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影视艺术创作人才。
本方向的导师均有丰富的一线创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电影史、电影理论的基础知识,并能应用于电影电视剧创作研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电影电视剧编剧、导演及摄影、美术、录音等艺术创作方面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影视剧创作方法,具备从事电影电视剧创作的高水准实践技能。
非全日制艺术设计领域
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类精神文明需求的陡增,动画艺术愈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然而动画也是一种公认的复杂的、独特的艺术形态,因此,本专业方向旨在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动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规律。其中主要是侧重于动画创作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技术与各种艺术形态结缘的产物,它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平台的艺术创作,即直接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实现艺术理念的表达与描述;一是基于各种传统艺术平台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即将数字媒体技术导入传统艺术创作,使传统艺术脱胎为新媒体艺术。该专业方向将依托其雄厚的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与广播电视艺术的双重学科背景,旨在培养目前国内(1)数字视频处理(2)CG研究(3)网络多媒体应用(4)交互媒体研究(5)HDTV艺术实践与研究(6)虚拟现实艺术研究等领域的高级实用人才。
广告设计方向
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当今广告设计中的各种形式为研究对象,反思其合理性,推导传新的可能性,并力争实践之。以此培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方向
本方向包括两个方面:场景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
场景设计培养具备良好的影视美术设计理论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够从事影视剧场景设计、电视演播室场景和晚会场景的设计以及影视特效设计、电视频道包装设计等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人物造型设计。培养具备影视剧及戏剧表演、电视节目主持人、公众人物、广告模特儿、服装及时尚造型等方面的人物造型设计专业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人物造型的表现技巧,从事影视人物形象设计、公众人物形象设计、时尚设计工作的专门人才。
非全日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
见全日制方向介绍
非全日制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见全日制方向介绍
非全日制计算机技术领域
见全日制方向介绍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