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我们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力求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发电控制的自动化(AGC已经实现,尚需发展),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具有在线潮流监视,故障模拟的综合程序以及SCADA系统实现了配电网的自动化,现今最热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即建设综自站,实现更好的无人值班.DTS即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为调度员学习提供了方便),配电自动化(DAS已经实现,尚待发展).
本专业是强电和弱电、计算机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学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气信息基础知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能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
2.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0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
03电力经济分析
04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05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06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0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08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
09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
10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
1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12特高压输变电技术
(四)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301数学一
④ 822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二、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华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
三、就业前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宽广,社会需求量大。适应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器设备研制等工作,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四、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发电厂、供电局、电网调度所、各类大、中型企业承担电气运行、管理,以及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有关的科研(所)、教学、建设施工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还可到有关的设备制造厂家从事产品开发、调试等工作。
主要工作部门:
1、电厂;
2、供电局;
3、电力公司;
4、设计院
5、电力设备厂
6、电建
7、电力设备研发公司
五、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相近专业
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六、课程设置(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外语(英语精读)、第一外语(英语口语)、第一外语(英语听力)、第一外语(专业英语)、数值分析(科学与工程计算基础)、电网络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动态电力系统、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模糊数学、矩阵分析、最优化计算、现代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I)、专业英语、写作与翻译技巧、电力企业管理导论、现代直流输电、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电力系统最优控制、电力系统动态仿真、小波分析及其应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前沿技术、电力技术经济分析、电力市场、灵活交流输电和用户电力技术、应用非线性系统、组织行为学、
七、专家建议
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他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吸引着众多考生,这里的确是展示他们才能的好地方。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方向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虽然大,但可供选择的人也很多,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很难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也许这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八、目标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较强院校
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
九、可供调剂的专业
电机与电器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