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毛中特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考生复习,以下是小编为大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六部分重点知识总结,以供考生参考。
第六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复习提示:
本章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建成小康社会等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这一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三)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就我们的社会性质而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就我们的发展程度而言。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必须反对右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 第一,不承认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
第二,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政治、实践意义。
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政治上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
实践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供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要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一判断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学说。这一判断的重要现实意义则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上,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中,必须排除干扰,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我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
1.经济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政治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文化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社会纲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到底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设纲领,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新的阶段指出了明确的方向。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