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招生简章,详情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通知精神,2011年我校将继续招收在职人员攻读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代码430100)。计划招收100人。
一、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工程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渗透力逐渐增强,对于提升传统学科的研究水平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浓厚的人文社会学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我校现有的学科优势,软件工程专业将在企业管理、金融、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培养出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创建于1978年,前身是我国最早用信息来命名学科的经济信息管理系。三十多年来,信息学院始终立足学科前沿,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并行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商务智能技术、XML数据库,以及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承担了许多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学院教授先后荣获原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目前拥有教育部数据库与商务智能工程研究中心、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数据库产业化基地等多个省部级的研究机构,成为我校文理交叉的一个典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是我国1981年第一批设立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北京市重点学科,获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称号。数据库和信息系统领域学术研究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挂靠单位。学院师资强大,多名教授获国家教学名师、中国信息化十大杰出人物、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25位功勋人物、中国计算机协会“王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资助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殊荣。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一直将培养“既能创新思考,又能灵活应用”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以“品牌”和“质量”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和服务的目标。信息学院与人大金仓、南天软件、中科红旗等许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联系,开展了人才输送、培训、实践实习、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项目合作以及技术开发的基础条件。所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内具有极佳的声誉。
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1)基础软件:为适应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立基础软件方向。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在数据库技术、系统与信息安全方面具有的传统学科优势,面向国产基础软件开发和应用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在软件工程核心基础课程之外,将开设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与实现、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及中间件实现技术等特色课程。基础软件方向主要培养基础软件核心开发人才、基础软件平台应用软件开发人才等。
2)金融信息工程:金融信息工程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中国人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金融信息工程方向,面向金融领域信息化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金融信息化领域的知名企业合作,在软件工程核心基础课程外,将开设金融业务与金融信息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高级网络金融等特色课程。金融信息工程方向主要培养既精通软件工程、又熟悉金融业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是涉及法学、侦查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文理结合的交叉学科。中国人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立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方向,主要面向公、检、法、司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社会急需的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专业人才。该方向依托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中实验室数据恢复与计算机取证研究与试验平台拥有多台专业设备和数名研究人员,为国内高校第一家计算机证据鉴定中心。该方向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之外,开设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法、信息系统安全及数据恢复等特色课程,培养适应当前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特殊需求的专门性人才。
4)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中政府、企业对高级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立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方向。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之外,开设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IT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实施及IT服务管理等特色课程。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方向主要培养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
二、我校实行网上招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
网上招生包括网上报名、网上下载《准考证》等。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考生自行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准考证》、《初试成绩单》、《复试通知》等,我校不再给考生寄发书面通知。
三、报考条件
1、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或具有学士学位。
2、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等。
四、报名时间及报名程序
(一)资格自审
所有报考者须满足报考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考生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报考条件,确定自己是否具备报考资格。如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即使报名参加了考试,我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二)网上报名
1、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须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并网上支付报名费。
报名网址:“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以下简称“学位网”)
网上报名时间:2011年7月1日至13日
网报成功,系统生成资格审查表(样表),考生核准相关信息并打印。
2、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须按照当地省级考试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网址填写并提交报名信息。
(三)现场照相、确认报名信息
1、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本人须携带资格审查表(样表)、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以及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有效身份证件(截至入学考试日期仍有效的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下同),于2011年7月16日至18日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101教室办理照相、确认报名信息等报名手续。
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现场确认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原件。
2、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须携带资格审查表(样表)、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以及学士学位证书原件、有效身份证件按照当地省级考试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报名点办理交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等报名手续。
(四)交资格审查表
考生须将现场确认时打印的资格审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于2011年9月20日前将《资格审查表》、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一并寄(送)至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娄老师收
邮编:100872
(五)准考证下载
请于2011年10月17日至23日自行从学位网下载《准考证》,初试时凭网上下载的《准考证》和有效期内的身份证件进入考场。规定时间内未下载《准考证》者视为自动放弃考试。
(六)考生必须如实提交报名信息,不得弄虚作假。网上填报的信息与资格审查表上必须一致,如有虚假或不一致,一经发现,即取消考生的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不退报名考试费。
五、初试考试时间及科目:
1、初试时间:2011年10月29日、30日
2、初试科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
六、复试
考生可于2011年12月底(具体时间见研究生院网站通知)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是否进入《复试名单》,进入《复试名单》者自行从网上下载《复试通知》。
复试科目:政治理论、程序设计(C语言或C++)
复试时须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认证报告原件)
七、录取
根据我校确定的录取标准,在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按照学校规定,被录取的考生及考生单位须同我校签订协议书并按规定交纳学费。
八、学习方式及年限
1、学习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采取周末集中授课的办法。
2、学习年限: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九、培养方式及培养费用
培养方式:按照在职攻读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培养方案执行。
培养费用:总计3.6万元。
学习期间不转档案、人事、工资、户口关系,学校不提供住宿。
十、学位授予
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被授予硕士学位。
十一、全国联考考试大纲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除考试大纲外,我校不以其他形式划定考试范围,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
十二、学院招生联系方式:
联系人:娄老师电话:010-62511256
E-mail:louhl@ruc.edu.cn
欢迎考生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工程硕士!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