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鲁小俊,男,1976年生,江苏东台人。武汉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教师、武汉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研究人员、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系访问学者。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明清书院、科举、文学。电子邮箱:luxj2001@163.com。
主讲课程:
1、中国古代文学(1)(本科生)
2、明清小说名著导读(本科生)
3、明清文学专题研究(研究生)
主要论文:
1、《清代东南书院课艺补目》,《书目季刊》第48卷第4期(2015年3月);
2、《课艺总集:清代书院的“学报”和“集刊”》(《湖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3、《小说间的比赛:章回小说的品第批评》(《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1期);
4、《清代官年问题再检讨——以多份硃卷所记不同生年为中心》(《清史研究》2015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3月2日全文转载;
5、《也谈生卒年的误记原因和考证方法》(《新世纪图书馆》2015年第1期);
6、《<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订补——以上海浙江书院课艺总集作者为例》(《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2期)
7、《书院课艺:有待深入研究的集部文献》(《学术论坛》2014年第11期);
8、《“乌程蛰园”生平考》(《武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9、《科举功名的偶然与必然:文学叙述与实证分析》(《文艺研究》2014年第4期);
10、《两个世纪的<儒林外史>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14年第1辑);
11、《<清人别集总目>僧侣资料补正》(《学术交流》2013年第2期);
12、《<国朝贡举年表>校读札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13年第1期);
13、《刘永济先生的文学史理论——<十四朝文学要略·叙论>发微》(《人文论丛》2012年卷);
14、《“桃园结义”的三种读法——兼论<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收入《文学研究的转型与创新——<安徽大学学报>文学研究论文精粹》,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
15、《“对外宣传”与“衷心底蕴”——“拥刘反曹”、“明反曹暗反刘”和“反讽”三说综论》(《长江学术》2011年第3期);
16、《<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一个历史主义或普遍主义的命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6期“学术卡片”摘录;
17、《若干清代作家生卒年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中国文学编年史>与文学史的重新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9、《<中国文学编年史>抽样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0、《儿女英雄传的说书笔法》(《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主要著作:
1、《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2、《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清代书院课艺考述》,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
4、《贡举志五种》(第一校注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第一作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6、《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主要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2013年);
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清代书院课艺考述》(2010年)。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