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对于一只脚已经跨出大学校门的大四学生来说,很多事情已经来不及多想,很多之前的抉择到现在已是尘埃落定。然而,对于大三同学来说,一些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面前,不得不加以认真考虑。曾经的贪玩,曾经的任性,都会在未来的一年的时间里因为责任而有所改变。
怎样的思想决定了怎样的方向,怎样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拥有着什么样前进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最终可能让之前的理想完全变了模样,可能更好,亦可能更坏。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一方面说明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认识自己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同样地,这句话也适用于考研:什么是考研?如何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两个问题既涉及到对于研究生的认识,也涉及到对于自身的认识,还涉及到如何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认识。
“考”还是“读,”这是一个问题
“考研”这种称呼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对象不一致,很容易让人对研究生产生一些误解。这种叫法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种“考”的行为,关心的是“考”,而不是“研”。本来是为“研”而“考”,最后却本末倒置,心中有“考”而无“研”。于是,本是一种学术行为的考研,转变为一种潮流。由于适应了这种从初中,甚至小学,一直到大学过五关,斩六将的种种考试,而忽略“研”背后所蕴藏的一些更加重要的信息,由此造成的误解更是数不胜数。考只是一种手段,尤其作为一种选拔手段的时候,它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想过,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是通过两年半,或三年时间读出来的。而且,要想读好,就必须要心无旁骛,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进行大量思考锻炼出来,不是像在大学时那样晃出来的。有没有做好这些心理准备,是作为一个希望进入研究生学习的人必须思考的。否则,浪费的不仅是财物,还有宝贵的青春。
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培养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员,充实国家的科研力量,而目前读研在很多人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培训机制。老一辈的大师常说:做学问一要不怕吃苦,二要耐得住寂寞,三要甘于清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读研就一定清贫,但至少要做好付出的准备。考研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读研,“考”研是一时的,读研却是需要三年的时间来完成,甚至更长。在决定考研之前,最好能仔细思考下到底适不适合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做学问,至少在未来的三年时间内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确实让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提高。
“考研”还是“就业”这不是一个问题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部分人把“考研”当做一种避开就业高峰,逃避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先不说这种做法本身是否合理,单就现实而言就已经与初衷相去甚远了。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伪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有健全行为能力的人,就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论最后是做公务员、个体老板,还是自由职业者,其实都不能回避就业的问题。而研究生教育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具有一些基础的独立思考,研究有关问题的水平,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科研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就业与考研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之所以很多人现在会在二者之间犹豫不决,并不是在就业与研究之间犹豫不决,而是因为仅仅把读研看做一种就业的手段,只想着读研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这些问题当然需要考虑,但是既然选择读研,就应该清楚知道摆在面前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一个专业素养好,又热爱生活的研究生没有道理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反倒是成天想着找份什么样的工作,却把基本的业务放弃了的人,最后很可能只能拿着一纸文凭而抱怨“找不到工作”。
近几年国内研究生人数的急剧膨胀,研究生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开始向科研应用型教育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着自身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明显。而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导师都会决定未来的就业情况。一言以蔽之,也就意味着希望借助考研在以后的就业中获得怎样的优势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因此,纯粹为了就业而考研是一件有些得不偿失的事情。刚才已经说过,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着眼点就没有放在实践上,当然这并不是说它脱离实践,而是因为实践的问题是是个人的选择,有些同学喜欢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则喜欢研究更为纯粹的,或者在一般人看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问题。二者无所谓高低,只是因为个人的的兴趣和爱好而选择了不同的个人发展道路而已。温家宝总理曾对广大学子这样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也就是说理论并不是空洞,无意义的,它也需要付诸行动。
曾有这样一位研究生,由于其读研的目标只是为了暂时躲开就业压力,希望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对学习的专业基本没什么兴趣,除了看过当初考试时指定的几本书之外,几乎从不阅读其他书籍。虽然他考上了研究生,但是却在一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的不足,遭到其导师的激烈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当毕业需要导师的“推荐信”时,很可能会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但同时,研究生教育毕竟是开放的,因此,不论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向着理想的生活状态前进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
兴趣,这才是一个问题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革,今天的研究生培养已经与十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但是其本质依旧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而且似乎也不可能改变。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必然在市场中才能被发现和得到锻炼,读研只是培养一种逻辑思维能力,一种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读研阶段所接触国内外一些最前沿的研究现状和动态,主要是起到开阔眼界,能够让一个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从一个更宏观、更综合的角度去处理。至于是否能活学活用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经历和兴趣、爱好。中国有句俗话,龙生九子还各有所好,研究生的培养更是如此。
有这样一位知名学府的博导,同时其也是教育部的“长江学者”,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的教授曾经都是他的学生,他谈起目前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很是感慨。虽然有着种种的不如意,但老先生依然有自己一套选择学生的办法。
首先,老先生招收弟子时不怎么看大学的平时成绩,就算是入学时的成绩也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而已,更别提还有什么本校和外校之分。在老先生眼里,“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肯安下心来,认认真真思考点问题的学生,都是优秀的。每年报考老先生的学生有很多,但他一般只收两三个,对学生唯一的考察就是面对面地交流,聊天,通过可能长达半年的彼此了解才把学生最终确定下来。在老先生看来,他的学生必须热爱所学专业,热爱生活,且兴趣广泛,性格开朗,不喜欢死读书的书呆子。他常说:“激情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仅就考研来说,刻苦复习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不论之前有多优秀,都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顺利开始新的学习过程。大学期间,有些同学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如高考失意,或对专业不感兴趣等,都可能造成在大学期间成绩的不理想,而考研则为这些同学提供了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研究生考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水平,因为现有的考试制度已经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合乎规律的模式,只要刻苦复习,认真准备,得到一个复试,甚至读研的机会都不会很难。这种考试制度的最大优点在于虽然不能一下子让一些具有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但却可以让这些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此,也可以这样说,研究生考试不是选优,而是保优。在这个意义上,所有人基本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至于谁更优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