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考研复习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考研政治的复习又是其中的重头戏,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考生通常会有这样的体会:面对许多关键概念不能理解;面对一些基本原理不知所云,面对一些案例不会分析,等等。一切皆因未能深刻理解考研政治中的“疑难问题”而起。
考研“备战”,讲求“战略战术”,相信每位考生都在为自己设计能既科学实用,又省时高效的复习方案,以取得理想的成绩,而知“疑”解“惑”则是通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这里的“同一性”,是指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存在,存在是否可以被反映。
(1)认为思维可以反映存在,世界是可知的,即可知论,如认为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分析,进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判断,此种认识是可知论。
(2)认为思维不可以反映存在,或者不可以彻底地反映存在,思维无法与存在统一,即不可知论,如有神论者认为既然不能认定神是不存在的,就不能否定其存在,这种认识包含了不可知论的成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绝大多数哲学家(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的代表主要是康德和休谟。
掌握并理解这一难题,对于今后更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都会有很大帮助。
(二)质量互变规律的复杂性有哪些表现?
质量互变规律复杂性的主要表现有:
第一,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构成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如围棋。质变的基本形式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如战争。非爆发式飞跃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
第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如人的成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如在白色政权统治下存在着局部的红色政权)。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有量变,即在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的增长。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怎么理解?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人类认识发展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辩证实质。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最初,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否定之否定含义。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又发展到第二次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有某些特征相似,但这第三阶段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事物,是一种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例子如: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处在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后来这种公有制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就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被废除,被否定了,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在自己的发展中,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必然地产生出否定自己的公有制。不过这时的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的那种公有制,而是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公有制。
(四)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五)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具体怎么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
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如我们党在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
(六)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之间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的。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变的飞跃。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在物质观上有什么不同?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和在唯物论上的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总体来说,三者在物质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当成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且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淆了物质结构与物质的区别,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解释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既看到物质的决定性,又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以上截取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些重要的疑难问题,也是考研政治中考点比较密集的知识版块,希望对大家今后的政治复习有所帮助。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