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又开抢高考状元了,这次上新闻的是来自河北衡水中学的两位考生,分别为今年河北省的文、理科状元,22日成绩公布当晚,便连夜被两校接往北京。每年名校都会因为抢夺优秀生源而出现冲突,去年清华和北大更是掐架掐上了头条。这种病态的争夺所引发的争议也持续发酵。高校为争夺生源而斯文扫地固然难堪,但是这种矛盾所体现出的对于高分的病态崇拜才是应该得到重视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高分考生就一定更有录取的价值吗?相比起全面的能力和深层的潜力,高校教育是不是过于偏重专业性的培养?北大有教授表示,招生应该更多的考虑全面的能力,继而进行博雅教育,而不是过度追求分数。这就需要谈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问题了。
教育体系决定培养方向
都说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欧美的教育偏向素质教育,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大学入学考试的区别。高考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一考定未来,台前的两三天需要台下十年寒窗苦读的支撑。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普遍应试能力强,擅长于应对考试的出题,但是一定程度上就对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有所限制。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教育,则相对来说更为开放和轻松,相比于书本知识,更侧重于思维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学习方式也偏向于多样化和灵活性。
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虽然多年来对于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诟病良多,但是却并不能说中国式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毕竟最终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也并没有被甩出多少差距。但是在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存在弊端也是不争的事实,有缺陷就要想办法弥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专业教育:特殊时期的选择
专业教育,即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大学是最典型的专业教育机构,根据学科领域、专业的划分来培养专门型人才,此外还有中专院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专业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对各个专业化领域的对口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效果明显。
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高校自然采取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苏联模式,即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型的高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型的人才,但是也渐渐显现出综合素养有所缺失的弊端,尤其是在高校扩招、竞争激烈的今天。
通识教育:未来的方向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也在紧跟时代的脚步,逐渐尝试转变为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只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可谓阻力重重。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通识教育中的“通”与专业教育的“专”是相对应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专”意味着精深,而“通”往往意味着广、杂,“专”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通”。中国大学根深蒂固的专业至上思想,正是中国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即使任重而道远,通识教育也是未来的方向。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从来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人格的塑造。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所以说,高分还是高能,早就不再是一个选择题。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