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7月7日,2016年上半年全省就业形势分析会召开。今年,我省有高校毕业生34.4万人,比去年增加2.8万人;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数以万计的分流职工将进入劳动力市场;我省还是农民工就业大省,转移就业形势严峻。
种种求职就业的压力之下,我省今年的就业形势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忧有信心的特点。
稳在何处
主要就业指标均完成年度任务的60%以上,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65.85%
今年,我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目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就业局势整体稳定,积极向好因素不断累积。
稳在主要就业指标企稳回升。上半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2.9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74万人,均完成年度任务的60%以上。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2.4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5%,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低于4.5%的控制目标。
稳在重点群体就业逐步回暖。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截至7月初,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65.85%,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6.98万人;援助零就业家庭1400户,保持动态清零。
稳因何成
全省新增创业主体19.1万个,带动城乡就业39.64万人
我省就业局势稳定,与我省着力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创业带动就业效果进一步释放是分不开的。我省及时下拨了8742.18万元创业带动就业专项扶持资金,开展了创新创业示范典型省级评审工作,有效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上半年全省新增创业主体19.1万个,带动城乡就业39.64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1%和23.6%;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45亿元,扶持13283人自主创业或被企业吸纳就业,发放金额和扶持人数同比分别增长38.1%和5.4%。
我省还相继实施了社保降费、费率过渡试点、企业稳岗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发展。社保降费预计每年可为全省企业减负约27.4亿元,费率过渡试点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减负约12.77亿元。
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对就业的拉动效果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省有电子商务企业8000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60万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忧在哪里
招聘岗位和求职人数呈“双降”趋势,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通过深入分析,我省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可以用“稳中有忧”来概括。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显示:招聘岗位和求职人数呈“双降”趋势。
二季度全省提供空缺岗位47.49万个,求职人数为43.97万人,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4%和20.7%。47.49万个岗位中,6成以上为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我省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求人倍率达2.8,技能劳动者长期短缺。
但另一方面,进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主体是学历较高,但技能和经验相对缺乏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省举行的招聘会整体意向签约率低于50%,人岗匹配程度不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
633家企业动态监测显示,6月底监测企业在岗职工(包括农民工)总数为54.93万人,比去年同期净减2.5万人,减幅为4.36%;50个重点监测企业吸纳农民工员工5.14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0.38万人,减幅为6.9%。
部分行业失业风险在增加。由于去产能的影响,一些行业的岗位在逐步流失。1至6月,全省新增领取失业保险人数达5.3万人,增幅达29%。
信心何来
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仍高于1,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记者在就业形势分析会上还了解到,即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增长放缓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存在的困难和矛盾都是可控的,我省仍有信心确保完成就业工作全年目标任务。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显示:尽管招聘岗位和求职人数呈“双降”趋势,但求人倍率仍高于1。二季度求人倍率为1.09,与上季度持平。这意味着100个求职者对应109个岗位,说明我们的需求还是比较充足的。
三次产业需求人数比重为2.73∶37.79∶59.47,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而且,尽管企业岗位仍处于流失状态,但从今年2月开始逐月趋缓。
今年下半年,我省将从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督促就业政策落实、提升就业资金绩效、做好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入手,狠抓就业政策与公共服务的落实。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1+3+X”政策措施,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作为扶持重点,形成了新形势下新一轮积极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在全省深入实施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和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计划,政策红利显而易见。下半年,我省将继续坚持政策扶持、项目承载、活动推进等措施,最大限度释放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效应;并将以信息化建设为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