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院校介绍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成员、21世纪大学协会成员,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
二.学院优势
复旦大学药学院创建于1936年,时称国立上海医学院药学专修科,继后分别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药科、国立上海医学院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2000年,原上海医科大学与原复旦大学合并后定名为复旦大学药学院。其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五所高等药学院校之一,优势和特色鲜明。
2014年复旦大学的QS药学和药理学专业大学排名为第53名,同时进入ESI排名前0.2%,均为国内领先水平;同年药学学科被评为复旦大学5个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
2008年8月,药学院整体搬迁至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复旦大学张江校区,占地面积80亩,工作用房面积2.5万平方米,由科研楼、化学楼、实验动物楼、本科生实验教学楼等楼宇构成。
学科体系
复旦大学药学院围绕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构建了以四大学科群为基本框架、四个中心和四个平台为支撑点的创新药物研究和高端药学人才培养的药学学科体系,开展创新药物发现、生物效应与成药性研究、药物制剂与递送、药物临床应用与安全性评价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使药学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应用有机融合,形成了创新药物研究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发展格局。
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药学院拥有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全日制到继续教育的完整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读本科生(含留学生)320余名、研究生约350名。已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包括6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药学专家、学者和优秀毕业生,所培养的人才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研究生教育
以培养高素质从事药学研究的科研后备力量和学术精英为目标。药学院为全国首批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同时,学院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全国首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和工程博士(生物与医药领域)专业学位授予点,首创与国际知名制药公司(辉瑞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在国内率先开展“4+4本博”和“4+2本硕”一体化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提名2篇,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国内药学院校领先行列。
科学研究
复旦大学药学院以药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兼顾新药开发,侧重于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等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3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单位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建设、十一五“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物质资源库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科技部重大项目33项,获得其他部级项目4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1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杰青3名、优青1名;获上海市科研项目110项。纵向、横向到位科研经费约达2.8亿元。授权发明专利197项,年均发表SCI论文100篇以上。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师资队伍
复旦大学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4人,其中正高职称35人,副高职称42人;博士生导师40名,硕士生导师37名。拥有国家“****”特聘教授3名、入选上海市“****”特聘教授2名、中组部“青年****”教授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优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名等。
对外交流
复旦大学药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保持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佐治亚大学、奥尔巴尼医药和健康科学学院和日本长崎大学药学部在本科生、研究生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平均每年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数十人次,每年长期公派出国进修教师3~5人次,参加学术交流访问或国际会议60余人次,派出交流学生约15人。连续承办了“国际药物制剂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多名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学术期刊上担任重要职务,并活跃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讲坛上,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等,国内外影响力逐年提升。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