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基本情况
丁俊萍(1955-) 女, 汉族,生于安徽省濉溪县,长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共武汉大学党委委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术丛书编委会委员、政党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等。
(一)学历学位 1962年9月-1974年1月 安徽省芜湖市冰冻街小学、北京路学校、东方红中学(第一中学)、第三中学 1978年9月-198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1982年7月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198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7月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19年6月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9月-2003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访问学者。 2008年3月- 2008年4月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
(二)工作经历 1974年3月至1978年8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第16团(1975年改为安徽省国营十字铺农场),历任班长、副排长、连队团支部书记、管理区团总支委员、农场党委委员、副场长等职。 198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配到武汉大学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1982)、讲师(1988),副教授(1991)、教授(1996),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1992)、博士生导师(1999)。先后兼任马列主义理论基础课部和学校机关直属单位教工团支部书记(1982-1984),政治教育系党史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兼教研室副主任(1988-1992),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1992-1996),法学院政治理论课部主任(1999-2000)、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2001—2003),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2003-2007)等。曾当选为中共武汉大学第六、七届党委委员(1995-);中共湖北省第六、七次党代会代表(1993-2002);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002-2006)。
(三)主要学术兼职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高校教学与研究理事会副会长;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党建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贵州省民族学院、湖北省委党校等单位兼职教授,山东大学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学术委员会特聘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高校党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授;河南省刘少奇党建经济思想研究会兼职研究员,湖北省纪委、监察厅党风廉政建设特约研究员等。
(四)学术专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研究,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等。
二、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主讲课程先后在本科层次担任的主要课程有;中共党史(1982-1984),中国革命史(1986—1995),思想政治教育史(1989-1991),毛泽东思想概论(1998—2002),邓小平理论概论(2000-200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2003-200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6-200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7-)、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8—)等。先后在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开设的学位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1991-1999)、中国共产党建设史(1996-200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史(1998-2004)、中共党史研究专题(1998-2004)、世界执政党比较研究(2001-2004)、中外政党研究(2005-)、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研究(2002-)、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专题(2002-)、政党与民主政治研究(200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题(200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6、2008)、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专业外语(2004、2005、2008)等。主讲课程曾被评为武汉大学一类课(1991)、湖北省优质课程(1997)、国家精品课程(2006、2008)。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1995、2005)、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武汉大学优秀教学论文奖4项,武汉大学优秀教材奖1项。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委托的“两课”教育教学调研项目2项,湖北省和武汉大学教材建设项目各1项,武汉大学教改项目3项,湖北省教改项目1项,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项。主编教材9本,参编教材十多本。
(二)指导研究生及接收访问学者、博士后情况: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28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22人;另有“两课”教师和高校师资硕士学位研究生20人,已获得硕士学位者19人。先后招收博士生28人,另有6名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者,目前已获得博士学位18人。接收访问学者10人,博士后2人。2篇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1篇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论文被评为教育部“两课”教师硕士学位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三、科研情况
(一)论文类(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
1.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一致性理论,《理论研究资料》1983年第3—4辑合刊。
2.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新道路,《学习与实践》1984年第5期。
3. 党风责任制在武钢,《湖北党风》1986年第11期。
4. 宋庆龄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政治教育学专刊。
5.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江汉论坛》1989年(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特刊)
6. 立国之本的核心,强国之路的保证,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 西方国家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湖北日报》理论版1989年10月5日。
8. 试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历史必然性,载《澄清理论是非》,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 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政权与民主党派的作用,载《统一战线四十年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 宋庆龄国共合作思想初探,载《国共关系研究》,陕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 高校教师党支部工作探讨,《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党建专刊
1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载《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 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的国际宣传工作,《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4. 五四时期李达论妇女解放,载《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丛书•毛泽东与现代人物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 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思考,《政治学科建设与研究》武大出版社1993年版。
16. 中国革命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政治学科建设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刍议,《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8. 邓小平生产力思想述论,《北京党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9. 中共党史学方法论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0. 毛泽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探析,《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
21. 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及其特点,《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2. 关于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理论思考,《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0期。
23. 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江汉论坛》1997年第10期。
24.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山东经济》1998年第6期。
25. 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理论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6. 三中全会前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未能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原因探析,《经济评论》,1999年第4期。
27. 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的历史特点,《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5期。
28.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和特征,《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6)
29.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8期。
30. 一条特殊的战线——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的争取外援与民主救济工作, 《纪念武汉抗战暨中山舰遇难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 邓小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思想述论,《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2.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论析,《武汉大学学报》(邓小平理论研究专集)1999年10月版;《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33. 湖北地方党史研究的新起点——评〈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党史天地》2000年第1期。
34. 刘少奇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述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号,2000年第1期。
35. 从马克思主义到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
36.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7. 宋庆龄新中国建设思想述略,《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
38. 试论刘少奇的党的领导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5)。
39. 试论张闻天的发展生产力思想,《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0. 近期刘少奇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41.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笔谈,《思想理论导刊》2001年第2期。
42. 1956年前后毛泽东对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途径和条件的探讨,《三代领导人与中国社会主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 正确理解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内涵, 《党建研究》2001年第2期。
44. 关于中共历史活动主线的研究,《党史天地》2001年第3期。
45. 刘少奇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思考及其意义,《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46. 刘少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述论,《刘少奇与新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9月;
47. 试析刘少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兼论三中全会前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未能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原因,《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8.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及影响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现代化》,湖南出版社2001年版。
49. 规范教学管理,努力办好“两课”教师硕士学位班,《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0期。
50. 刘少奇与中国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综述,《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
51. 当前党的建设中的若干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政治》,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 党对社会主义时期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历程,《武汉大学学报政治科学论丛》2001。
53. 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研讨会综述,《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4.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建设刍议,《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55. 当前党的建设中的若干关系问题,《党建研究》2002年第2期。
56. 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5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领导工作研究》2002年第7期。
58. 认识党的先进性的新理念,《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59.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新发展 《湖北日报》(理论版)第820期,2002年10月31日;
60.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结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专刊
61. 关于编写《毛泽东思想概论》教材的若干说明,《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12期。
62. 经济结构、无通胀增长与全球经济——新经济的另一种解释(译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
63.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毛泽东思想是否过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4期。
64. 毛泽东政党思想研究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 65. 毛泽东研究的新视域,《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6.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67. 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
68. 党的先进性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69. 张静如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研究,《张静如学术与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 言传身教——张静如先生教我们治学做人散记 《张静如学术与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 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理性思考,《党史天地》2003年第7期。
72. 关于湖北地区高校“两课”教育实效性调研报告,《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6期。
7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理论视野》2003年第6期。
74. 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的现实定位,《党史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
75. 试论毛泽东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76. 论“三个代表”思想的体系特征,《长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7. 发展生产力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内容,《政策》2004年第2期。
78.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党的执政基础的拓展,《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9. 全球化进程中的党际关系《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和前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0.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81. “两票制”和“两会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随州基层民主建设研究》,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82. 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政策》2004年第8期。
83.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其启示,《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84. 坚持党的先进性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武汉大学学报(政治与公共管理论丛)》2004
85. 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武汉大学学报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专刊》(2004)
86. “两个110年”——兼论毛泽东教育思想,《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7. 宋庆龄关于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观点与实践活动,《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8. 执政能力体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全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89. 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 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6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3期部分转摘。
90. 经济全球化对治理的影响,《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1. 陈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理论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与宋俭合作,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92.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93. 高校廉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武汉大学报》2005年6月。 94. 毛泽东精神刍议,《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
95.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刍议,《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行政能力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96. 执政能力体系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党建闻新》2005年第3期。
9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研究综述,《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部分收入。
98. 访日印象记,日本《QUEST》杂志,2005年第1期。 99. 毛泽东精神:一个研究的新视域,《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
100. 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1.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局部执政的实践及其经验,《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02. 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政协理论研究》(内刊)2005年。
103. 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俄罗斯阿斯特拉华大学“俄罗斯与东方”国际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英文版文集(2004)。
104. 恩格斯工人阶级政党思想科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5. 抗日根据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06.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探索》2006年第3期
107.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述评,《思想理论教育论丛》第1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8. 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整体思路和具体结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讯》2006年第1期。
109. 构建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4期。
110. 罗莎•卢森堡的民主思想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
111.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112. 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1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8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建设与建设工程内部资料全文转载。
114.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汉宣传》2006年第13期。
115. 关于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9期。
11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去、现在和经验,《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17. 革命党建设的经验总结,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借鉴——《论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论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8. 知识女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
119.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刍议,《党建内部文稿》2006年第17 期,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程铁军合作。
120.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若干要素,湖北日报2006年7月1日理论版。
121. 论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7期部分摘登,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亓胜林合作。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效益分析,《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邓旭峰合作。
123. 长征精神与毛泽东精神——兼论毛泽东精神的形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三作者,与宋俭、孙康合作字。
124. 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读青春长征路》,《全国新书目》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与朱艳丽合作。
125.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党的文献》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程铁军合作字。
126. 小康生活与和谐社会若干关系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赵光元合作。
127.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中的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与李华合作。
128.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29.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0. 我国在过渡时期为什么要实行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1. 我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易新涛合作。
132. 如何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和偏差? 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赵光元合作。
13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集200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亓胜林合作。
135. 新时期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回顾,武汉宣传第13期,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亓胜林合作。
136. 我国政党制度的和谐特征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学术论坛》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与本人所带研究生赵光元合作。
137.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之断想,《党史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138.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试,《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39. 论抗战初期王明与毛泽东的合作与分歧,《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9期摘登。与郭国祥合作,第二作者。
140. 基层党建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学刊》200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全文转载。
141. 湖北党史人物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8年第3期,与本人所带研究生亓胜林合作,第一作者。
143. 学院如何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与佘双好合作,本人为执笔人。9000字。
144. 党的十七大对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政策》2008年第3期。
145. 关于在“概论”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CSSCI)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第7期全文转载。
146. 党建新格局下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学刊》第8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11期全文转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顾海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收入。入选湖北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与本人所带研究生亓胜林合作,第一作者。
147. 中共八大前后刘少奇发展生产力思想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8期。 148. 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49.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若干特点,《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10000字。入选教育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座谈会,收入教育部社科司主编《理论之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50.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构的发展变化及其经验,《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6期,与本人所带研究生廖义军合作,第一作者。
151.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收入《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同时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十月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研究文集》(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与本人所带研究生徐信华合作,第一作者。
152. 关于中共党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3期。与宋俭合作,第二作者。
153. 关于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几点思考,《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4000字。 (二)学术著作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论著导读》,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湖北大事记述》,参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党风党纪教育学》,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
4、《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三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毛泽东国家学说》,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海峡两岸关系四十年》,合著,武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8、《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与时俱进的理论新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论》,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社会新阶层与统一战线》,主编、合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4、《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三)论文集
1、《澄清理论是非》,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政治》,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论文集》,执行主编,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主编,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
5、《<论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新的社会阶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主编,300千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四)教材
1、《党的建设学概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革命史自学考试大纲》(国家教委组编),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革命史》(全国自学考试统编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革命史自学指导书》(本科本),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中国革命史新编》,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中国革命史》(本科自学指导书),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中国革命史试题解答与分析》,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毛泽东思想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毛泽东思想概论》,湖北省统编教材(本科本),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毛泽东思想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教材),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11、《邓小平理论概论》(本科本),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毛泽东思想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同步辅导),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毛泽东思想概论》,湖北省统编教材(高职高专本),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通用习题集》,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重点难点解析》,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7、《高等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程》,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8、《毛泽东思想概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中国近代史纲要》,参编,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师参考书》,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5、《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版),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第二辑),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南》,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解析》,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6年版的重印增补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与解答》,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五)承担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研究青年基金七五项目“论共产党领导、执政地位与方式”,主持人,1990。
2. 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的创立与发展”,本人排名第二,1991。
3.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主持人,2000。
4.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材体系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主持人,2001。
5. 三个代表的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主持人,2001。
6.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生活状况调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本人排名二,2002。
7. 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党的领导制度创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主持人,2002。
8. 高校“两课”教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经费,主持人,2000。
9.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2004,本人排名第二。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子课题;主要成员,2004,
11. 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重大课题,首席专家,2004年;
12. 社会新阶层与统一战线,湖北省统战部课题,2004。 13.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湖北省委统战部课题,2004。
14.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主要成员。
15. 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项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要成员,2005。
16. 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央统战部委托项目,2005。
17.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统一战线,中央统战部委托项目,2005。
18. 民办高校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湖北省委统战部招标项目,2006年
19. 新阶层知识分子与统一战线,中央统战部委托项目,30000万元,主持人
2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精彩一门课示范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7.。
21. 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及其对策,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排名第二,2007.
22.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统一战线理论的的丰富和发展,中央统战部委托项目,主持人,2008。
2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研究,教育部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课题,主持人, 2008。
24. 自由职业者群体研究,中央统战部课题,2万元,主持人,2008。
25. 拓展党员参加党内事务渠道研究,主持人,湖北省委组织部项目,2008。
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教育部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重大课题,成员。
(六)调查报告类
1、关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具体途径,提交中纪委,2001年。
2、关于湖北地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提交教育部,2002年。
3、关于美国公民教育的考察报告,提交教育部,2002年。
4、关于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提交教育部,2004年。
5、关于社会新阶层中自由择业人员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提交中央统战部2005年。
6、民办高校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提交中央和省委统战部,2006年。
7、社会新阶层与统一战线,提交中央和省委统战部,2007年。
8、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研究报告,提交中央统战部,2008年。
9、关于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渠道研究报告,提交省委组织部,2008年。
四、获奖情况
(一)教学成果奖:
1、中国革命史课程,武汉大学一类课,1991年,排名第三。
2、中国革命史课程,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992年,排名第三。
3、中国革命史课程,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排名第三。
4、中国革命史课程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5年,排名第三。
5、中国革命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1997年,排名第二。
6、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研究 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排名第二;
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排名第一。
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排名第二。
(二)教材奖:
1、《党的建设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武汉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1991
2、《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图书奖,2001。
3、《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图书奖,2004。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获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5.
(三)科研成果奖:
1.《毛泽东国家学说》获湖北省社科联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995。
2.《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获武汉大学第七届科研成果奖、湖北省社科联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995年。
3、《从工农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思想的转变》被中共湖北省委党史委员会、省党史学会和党史人物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1995年。
4、《海峡两岸关系史》获1997年武汉大学第八届科研成果一等奖、1997年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科研成果一等奖。
5、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刍议》获武汉大学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7)。
6、《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理论思考》,获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01。
7、《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合著),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1。
8、《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的历史特点》,获中国中共党史学会1991――2000优秀党史研究论文二等奖,2001。
9、《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具体途径》被湖北省纪委、监察厅授予优秀调研报告特别奖,2001。
10、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探讨(论文)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研讨会二等奖,2001。
11、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思想探析(论文),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党建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
12、《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思想初探》获湖北省党建理论研究会、省委组织部纪念建党8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4.《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获武汉大学第八届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2002)、湖北省首届政府图书奖(2003年)、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2003)、第八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2003)。
15、《建国后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的思考》(系列论文),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003;
16.《湖北地区高校“两课”教育实效性调研报告》被教育部社政司评为优秀调研报告,2003;
17、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湖北省纪委、监察部研讨会特等奖,2004。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建理论的创新(论文),湖北省委宣传部优秀论文三等奖,2004 19、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论文),全国十六省区执政能力建设优秀论文三等奖,2005。 20、协商性政治的历史逻辑——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政治协商制度(论文,本人所带学生为第一作者),获湖北省第三届(2002—2004)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06。
21、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党的执政基础的拓展,与宋俭合作,获武汉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抗战初期毛泽东与王明的合作与分歧》,被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评为创刊二十年“十佳优秀论文”,2008,与郭国祥合作。
(四)其它荣誉奖
1、校级荣誉奖武汉大学首届优秀青年教师(1989)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987、1990、2001)武汉大学女能人(1991)武汉大学优秀党员干部(1994)武汉大学教学名师(2006)武汉大学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008
2、湖北省荣誉奖湖北省百名优秀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1990)湖北省三八红旗手(1991)湖北省优秀女职工(1992)湖北省优秀教师(1993)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人员(2002)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5、2007)
3、全国性荣誉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一等奖(1994)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1998)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指导教师(2008)
五、对外交流情况
(一)境外交流情况 2002年9月,参加在台湾东华大学举办的“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主持一个阶段的会议,发表题为《经济全球化对地方治理的影响》的演讲。 2003年9-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作访问学者,发表《中国大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演讲; 2004年1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国现况”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4月,访问香港城市大学、浸会大学。
(二)国际交流情况 2002年11月,随教育部团组赴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等单位考察公民意识教育。 2004年9月,参加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大学 “俄罗斯与东方”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顺访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并与该所多名专家举行学术座谈。 2004年11月,参加日本社会主义学会举办的纪念列宁逝世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明治大学、大阪产业大学发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意义》学术演讲。 2005年4月,访问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肯尼迪政府学院、燕京学社,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 2005年7月,对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汉阳大学进行工作访问。 2006年5月,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第十五届国际共产主义者研讨会;顺访法国、荷兰及北欧国家。 2007年8月,考察澳大利亚、新西兰。 (最后更新日期,2009/01/15)
姓名 | 丁俊萍 | 出生年月 | 1955-06-22 |
性别 | 女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所属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所属系 | 马院毛泽东思想概论教研室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职称 | 教授 |
一级学科 | 马克思主义 | ||
二级学科 | 毛泽东思想研究 | ||
研究方向 | 党史党建 | ||
jpding@whu.edu.cn | 个人网址 | ||
学术兼职 | 全国刘少奇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武汉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武大刘少奇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