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所谓三跨就是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生选择了三跨的道路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在考研这座独木桥上站得一席之地。三跨考生的难点在哪里,又应该以怎样的战略获得胜利,下面武汉文都考研为大家具体解析。
三跨考生面对的困难及解决建议
在考研的征途上有这样一群传奇的人物,他们零基础却勇敢的攀登,他们打破了闭塞信息坎,他们付出了超过一般人的成本坎,战胜了压力山大的心理坎,最终他们成了考研路上的勇士,值得每一个考研人敬重。然而困难并非我们可以想象的,四道坎必须全部通过,才有机会夺得最后的胜利。
困境一:专业零基础
话说隔行如隔山,三跨考生本来专业课基础就比较薄弱,再加上同台竞争的本专业考生有着四年大学专业课学习经验,三跨考生成功的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夸大学科的考生,更是难上加难。
应对策略:
对于三跨考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全新学科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就要大量阅读专业著作,但必须要有针对性,抓住重点。
此外可以向本专业的老师同学请教,必要时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他们辅导很有针对性,可以快速提高复习效率。
困境二:信息壁垒
考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信息战,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三跨考生不可能到目标院校旁听专业课,在信息搜集上自然处于劣势。另外很多专业课命题思路,命题重点都在目标院校内部流传,外部考生很难获得信息。
应对策略:
考生前期要充分了解目标院校和专业情况,包括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历年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专业分数线等。尽可能了解相关多的信息,集中精力复习核心知识,不要因为信息闭塞而多走弯路。在搜集专业课资料时历年专业课资料是考生必备的。
困境三: 考研成本高
有些考生为了获得更多的考研信息,选择在目标院校附近租房子复习,然而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考生,在外租房子是非常昂贵的支出,尤其是北、上、广这些高消费地区。费用的担忧同时加重了考生的心理负担。而另一方面,专业课资料购买或者专业课报班也是一笔支出。
应对策略:
建议有条件的考生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复习环境,包括报班的选择,在目标院校附近复习等。如果没有条件或者自己不想付出那么高的代价也不要怨天尤人,自己想办法去创造条件,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如此幸运。欲取之,必先予之。
困境四:意志不坚
考研是一场斗争,来都是战士,留下的都是勇士。在这场战役中,考生不仅要拼信心、毅力、实力,还要比拼心理承受能力。三跨考生的压力可以说是最大的,他们选择了比一般人更加艰辛的路。可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信心和勇气,承受不了复习过程中绝望而悲观的压力,濒临崩溃,最后要么放弃考试,要么严重影响复习效率。
应对策略:
三跨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难免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候在专业课上安排很多时间,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收获。这个时候不能盲目绝望,不要立刻否定自己,冷静下来看看自己的复习方法或者学习习惯是否有错。比如眼高手低,这是很多考生频繁范的错误,花太多的时间看书而忽略了实战演习。
三跨考生如何高效备考?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先将指定参考教材基础知识点精度研究,不要死磕难点。
2、构建自己知识框架体系
把教材读薄,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这才证明你是真的学透了。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你才能避免杂乱无章现象的产生。
3、重视信息搜集
信息搜集是个庞大的工程,如果有些信息搜集特别困难也不要过多浪费时间,用好现有的考研资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迎战。
4、善于总结
学习过程是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跨考的学生,在总结时能提炼出自己对于专业的观点,这也有利于复试。
总结的内容归结为以下几个观点:
(1)总结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总结不懂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总结重点难点。
(3)总结经常出错的考点,利用模拟卷或者真题试卷进行演练,发现错误进而改正。直到不再犯错为止,主要针对理科性质的考研。
5、研究透真题
无论是针对任何科目真题都是宝藏,它代表了命题思路和重要的知识点,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这一潜藏的规律,如果想节省时间可以购买真题解析,会有相关专家替你解答,而且透彻的解答,如果道行够深,甚至能预测到当年考题。
6、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备考过程中时刻调整心态,平衡复习结构,用平常心看待考研,你会发现考研也不过如此,然而这个平常心不易掌控。在复习中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轻易浮躁。
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你就会获得另一番人生。考研也不容易,且考且珍惜!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