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隆重的节日,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民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悠悠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新春佳节,阖家团聚、走亲访友正是孩子们学习文明礼仪和老规矩的大好时机。
春节老规矩之待客
待客分为迎客、敬烟、敬茶、送客等基本环节。春节客人来之前要提前打扫门庭,以迎嘉宾,并备好茶具、烟具、饮料等,也可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准备好水果、糖、咖啡等。客人在约定时间到来,应提前出门迎接。
客人来到家中,要热情接待。首先请客人落座,然后敬茶、递烟、端出糖果。端茶送糖果盘时要用双手,并代为客人剥糖纸,削果皮。敬烟是我国现代家庭待客的一种习俗,是待客时不可忽视的礼仪。另外一般不对女性客人敬烟,如果对方不吸烟,则不可强求。
敬茶也是待客的重要礼仪之一。在敬茶前要事先把茶具洗干净。在倒茶时,要掌握好茶水的量。常言待客要“浅茶满酒”。所谓浅茶,即将茶水倒入杯中三分之二为佳。端茶的时候对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水送给客人。
客人告辞,一般应婉言相留。客人要走,应等客人起身后,再起身相送,不可客人一说走,主人就站起来。有些客人常常会带礼物来,对此送客时应有所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请求客人以后来访再不要携带礼品了,或相应地回谢一些礼物,绝不能受之无愧似的若无其事。
春节老规矩之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只是正月初一时,家长带领晚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朋友们也互致新年快乐,以吉祥之语互贺新春。晚辈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等热情款待。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衹,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
拜年仪式也分几种,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流行这种礼仪。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春节礼仪之用餐
春节难免要聚餐吃饭,教会孩子餐桌礼仪则是必须。入座时,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不可起身夹菜,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进餐时不要打嗝儿,也不要发出其他声音。
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最后离席时,必须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谢。
春节礼仪之交际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总免不了人情与交际往来。交际礼仪也是春节礼仪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见面中,“尊位”是表达尊敬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的活动中,“尊位”各有不同。中国传统的做法是“以左为尊”,将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侧,以示尊敬。
初次见面也有讲究。一般而言,年少的应向年长的、男士应向女士先主动自我介绍。被介绍双方要面带微笑,注视被介绍的对方,专心聆听介绍的内容。如一对一介绍,应从座位上起身站立表示敬意。
要教会孩子主动分享别吝啬。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并礼貌地打招呼“再见,有空再来!”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去别人家做客也应守规矩、讲礼仪。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
作者|胡畔 整理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