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临近年终,各种各样的媒体盘点接踵而来,应接不暇。
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生活、人物、事件……
一年来,我们所“围观”的身边大事小事都值得回望和思辨,都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思考和解读,为的是,让我们新一年的生活不再重蹈覆辙,不再有太多的遗憾和悔恨,而是要有更大的起色和进步。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考研。
当浩浩荡荡的150万考研大军形成共振的时候,那也将在整个中国教育领域形成不小的蝴蝶效应。所以,这一群体的行为动向乃至心理趋势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之下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年初到年尾,考研人以他们的专属存在方式或显或隐地演绎着自己的考研故事,编织着自己的人生未来。
学校,是考研人生存的极佳圣地,考研学子们不分严寒酷暑的在教室复习,占座拼打练就了一身“绝活武艺”,到处充盈着他们的气息和生活剧。
校外,也有考研人的另一片天地,不分出身的考研人物,保安、名人、三轮车夫、退休老人……,也都证明了知识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转眼来到2010年的年尾,感叹时光流逝,思索过去未来。
自2005年考研人数突破100万大关以来,120万,140万,150万,人数逐年递增。“事出必有因”、“存在即为合理”,那么,逐年上涨的考研人数意味着什么?究竟要怎么来看待考研?你的“考研风向标”要由谁来掌控呢?
以小窥大,我们“围观”的这一年发生的突出考研事件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探寻和追踪的线索。由浅入深,这些事件引发的深思或许能够为关注考研和将要考研的人指点迷津。
当迈出大学校园,开始蜗居,开始蚁族,开始一个不确定的人生,一些人便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归避现实,那就是考研。当社会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寒窗苦读十几年得不来回报的时候,一些人也想到了考研。当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都在提高,教育质量在提高,追求更高层次的考研深造也成了更多有梦想的人的不二选择。
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无疑都是近几年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多的最直接原因。有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政策的支持,高校才能够敞开更加宽阔的大门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会有各个领域的考研人士:三轮车夫、农民工、退休老人、保安加入到考研队伍中来,而正是这些人在这一年的考研经历,给我们这些“围观”的人也带来了不少感触和思考。
42岁的滕振国在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业无门,只能无奈的选择重回老家,将之前所有的艰辛努力付之东流,留给我们的是对现有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反思,应该如何让这些大龄的、底层的考研志士也能在读研后享有同样的保障,不再留有遗憾和悲哀?
凡是和“名”沾边的东西似乎都是舆论漏不掉的选题素材,今年的考研亦是如此。考研的热挤“名”校,“名”校保研的非议,“名”人考研的激励,这些也都在说明考研、读研已经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而且必将愈演愈烈。
有了潮流,自然就会有随波逐流者,有浑水摸鱼者,有囤积居奇者。于是,想趁机发横财的名校周边的房东们开始打起了考研学生的主意,以“吉宅”的冠名收取高额的租金。而把考研当做踏板的“试研”族频繁退学,更应该促使研究生教育部门和制度的改革。
这一年,对于考研,“专硕”可以说是显得最凄凉和最无奈的了。国家一再增加专硕招生的专业和人数,甚至有的学校制定了全部公费名额招生的优惠政策,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专业和高校不能招满人数。于是,出现了企业出钱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芯火计划”在多所高校招生碰壁的尴尬遭遇。
然而,无论从当下还是长远来说,专硕无疑会成为研究生招生的一个重要和主要渠道。教育体制上的欠缺无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足够的对口专业人才,所以,有针对性的专业硕士可以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应该是被更多的人接受才是。关键是,要在政策上和措施上打破家长和学生心中对专硕不认可的心理壁垒,同时也要在专硕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更进一步。
心理学上讲究一种从众心理,而这种从众心理通常是盲目的。对于考研,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些考研学生出于自己不确定的目的而选择考研,也存在着一些人抱着“试研”的心理,把考研作为一个踏板,试试看再说。
这就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对于考研,究竟该如何选择?这个“风向标”究竟由谁来掌控?
还是由你自己来掌控。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多次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平坦化世界里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就是为了其人民从事创新和高附加值工作所需要的良好教育计划和知识技能培养体系。
也就是说,谁没有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谁就无法融入到平坦化的世界中去,谁就会被未来快速的淘汰。
所以,无论对于读研的还是要考研的人来说,学习知识是应对平坦化世界挑战的必要途径。同样引用《世界是平的》里的一句话:“这绝不是演习”。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