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研究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考察:
A.资本连续运动的形式和条件
B.资本运动的速度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研究资本循环问题的着眼点。
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资本的不断循环运动中实现的。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它是以资本循环的连续性为条件的。产业资本循环连续、顺利进行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时间上的并存性,二是空间上的继起性。可见,虽然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对二者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产业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4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2.产业资本就是“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C.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运动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产业资本在这三个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发挥三种不同的资本职能:①资本在购买阶段采取货币资本形式,执行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②资本在生产阶段采取生产资本形式,执行着生产剩余价值的特殊职能。③资本在售卖阶段采取商品资本形式,执行实现价值的职能。可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3.产业资本可以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其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运动的三种职能形式划分的依据。
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第一阶段是购买的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资本家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产品,生产剩余价值;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商品资本,资本家出售商品,取得比它预付资本更多的货币,实现剩余价值。即资本在购买阶段采取货币资本形式,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在生产阶段采取生产资本形式,生产剩余价值;在售卖阶段采取商品资本形式,实现着剩余价值和价值。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4.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某机械制造厂已购买的、但尚未使用的钢铸件处于资本循环的: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运动的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剩余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然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形式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是生产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提供必要的前提。生产阶段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阶段。这一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在生产中,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阶段是产业资本从生产领域重又回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某机械制造厂已购买的、但尚未使用的钢铸件显然属于虽然未进入劳动环节但已经进入生产过程的情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5.产业资本是在资本运动中不仅能占有剩余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阶段,但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产业资本循环的: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循环各阶段的作用。
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剩余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然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形式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的每一个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购买阶段是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阶段。生产阶段是在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售卖或销售阶段是把生产出来的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6.产业资本循环共有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其中商品资本是停留在:
A.购买阶段
B.流通阶段
C.售卖阶段
D.生产阶段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循环各阶段的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购买的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准备条件;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产品,生产剩余价值;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家出售商品,取得比它预付资本更多的货币,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的职能形式不同。购买阶段采取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生产阶段采取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售卖阶段采取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7.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采取货币资本形式执行的职能是:
A.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为资本家提供剥削手段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循环各阶段的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购买的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准备条件;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产品,生产剩余价值;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家出售商品,取得比它预付资本更多的货币,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的职能形式不同。购买阶段采取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生产阶段采取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售卖阶段采取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8.资本要保存和增殖,就必须不断地循环运动。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是: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动资本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商品资本与商业资本的职能。
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分离出来独立职能资本形式。商业资本的职能是出售商品、实现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它从事的买卖活动客观上是为产业资本的商品销售过程服务的。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的职能形式和地位、作用各不相同。购买阶段采取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生产阶段采取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售卖阶段采取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购买阶段是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阶段。生产阶段是在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售卖或销售阶段是把生产出来的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可见,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4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9.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
A.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
B.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C.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平均利润率的影响
D.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银行利率的影响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研究资本周转的核心问题。
当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都是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但是考核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它们考核的目的也有不同,考核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单个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核资本周转,则主要分析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10.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在于: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节省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一方面,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一般来说,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从而一年内同量的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M=m’×v×n。另一方面,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事,其计算公式为:M′=M/v=m′×v×n/v=m′×n。公式表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既同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关系,也同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11.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售卖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的周转时间的构成。
所谓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价值,从一定形式出发,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全部回到它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中间所经历的时间,即预付资本价值周转一次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的生产时间包括三部分,第一,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为完成某种产品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全部工作日。而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生产部门的性质,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二,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劳动过程全部或局部地中断;第三,还包括原料、材料、燃料的储备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也就是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时间和出售商品所需要的时间。流通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状况、生产地点距离市场的远近、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1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D.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计算。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3.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加速资本周转能提高剩余价值率
B.加速资本周转能提高平均利润率
C.加速资本周转能提高积累率
D.加速资本周转能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产生着重大影响。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事,其计算公式为:M′=M/v=m′×v×n/v=m′×n。公式表明,周转速度同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年剩余价值总量就会越多。所以资本家会想尽办法提高资本周转速度。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区别表现在:第一,两者数量不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为一次时,两者在数量上才相等。第二,所表示的关系也不同,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反映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14.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目的是揭示:
A.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B.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
C.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D.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15.按照固定资本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就叫做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的折旧率与:
A.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D.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的折旧率。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固定资本按其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这种按固定资本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就叫做折旧。提取的补偿金额叫做折旧费或折旧基金。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必须适当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折旧率,这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折旧费通常以年为单位提取,公式是: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就是折旧率,其计算公式是:折旧率:(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100%。固定资本的折旧率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6.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通常是指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它具体是指: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D.部分预付流动的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速度的计算方式。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7.生产资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价值的转移方式不同
B.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D.不同部分的运动速度不同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的价值却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中最有决定性的是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生产资本既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不同的。首先,划分的依据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则是按照资本的周转方式或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其次,划分的目的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18.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和科学技术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A.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呈上升趋势
B.固定资本质量更高,无形磨损呈下降趋势
C.固定资本折旧率降低
D.固定资本占生产资本的比重下降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的损耗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有形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生产性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价值正是根据它在物质上的损耗逐渐转移到产品当中去的。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根据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同类劳动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减少,从而造成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从而引起原来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此而带来的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呈上升趋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9.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流动资本的物质形态。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的价值却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流动资本中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它是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后,工人作为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消费品的部分。因此,它的价值不像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价值那样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重新创造出来。但是,由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生产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其价值通过劳动的创造,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所以也列入流动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20.流动资本的特点是:
A.一经投入,便以实物形式全部发挥作用,供多次生产过程使用
B.在使用期内,始终保持实物形式不变
C.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D.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全部被消耗掉,它们的价值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流动资本的特点。
流动资本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概念来把握。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即流动资本的价值一次投入,一次全部转移或回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21.某企业固定资本中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和流动资本的价值分别为30,000元、60,000元、10,000元、50,000元,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分别为1/4、1/10、3/10、4。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A.1.1
B.1.2
C.1.3
D.1.4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时间与次数。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利用此公式可得:该企业的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30000×1/4+60,000×1/10+10,000×3/10+50,000×4)/30,000+60,000+10,000+50,000,等于1.44.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22.某企业的一台机器设备价值100万元,其使用年限为5年,毎年该机器生产的产品为10万件,不考虑无形磨损,该机器设备生产的毎件产品中所包含的机器折旧费是:
A.5元
B.4元
C.1元
D.2元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折旧费。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固定资本按其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这种按固定资本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就叫做折旧。折旧费等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除以平均使用年限。该企业的一台机器设备价值100万元,其使用年限为5年,说明每年企业应提取的折旧费用为100万元/5年=20万元。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的损耗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由于该企业毎年该机器生产的产品为10万件,所以,不考虑无形磨损,该机器设备生产的毎件产品中所包含的机器折旧费应该是:20万元/10万件=2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23.某产业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剩余价值率为100%,资本周转速度为一年2次,那么该资本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A.20万元,100%
B.20万元,200%
C.40万元,100%
D.40万元,200%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年剩余价值量指的是一年资本家取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
M=m′×v×n;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事,其计算公式为:M′=M/v=m′×v×n/v=m′×n。由于该产业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因此可知,该企业的不变资本为80万元,可变资本为20万元。由于剩余价值率为100%,m=m′×v,所以剩余价值为20万元。由于M=m′×v×n,而资本周转速度为一年2次,因此,年剩余价值量M=100%×20×2=40万元。由于年剩余价值率M′=M/v,因此,年剩余价值率M′=40/20=200%。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24.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固定资本:
A.无形损耗呈上升趋势
B.有形损耗呈上升趋势
C.无形损耗呈下降趋势
D.有形损耗呈下降趋势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的磨损。
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有形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生产性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价值正是根据它在物质上的损耗逐渐转移到产品当中去的。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根据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同类劳动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减少,从而造成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从而引起原来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无形损耗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上的损失是不能完全被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家避免无形损耗所造成损失的办法:采取种种办法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如轮班制及加速折旧等,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竞争的加剧,无形损耗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25.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时,认为其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
D.剩余价值的实现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从而能够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称物质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为货币形式后,通过流通领域顺利买进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资本家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工人都需要的消费资料。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完成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26.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在于: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
D.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
社会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应的一般商品流通,这两种流通又统一在社会总产品的运动中。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核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是指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获得剩余价值,以便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所谓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从哪里和怎样重新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从哪里和怎样重新买到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补偿是社会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7.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分划为第Ⅰ部类和和第Ⅱ部类的依据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
B.社会总产品的交换形式
C.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形式
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的分类问题。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的最终用途,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就把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Ⅰ部类,把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Ⅱ部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8.1955年诞生的麦当劳连锁快餐机构,至今已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拥有30000多家分店的跨国公司,麦当劳是餐饮行业的世界第一品牌。从社会总产品分类来看,麦当劳公司生产的薯条属于:
A.第一部类
B.第二部类
C.劳动资料
D.劳动工具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的最终用途,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就把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Ⅰ部类,把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Ⅱ部类。麦当劳公司生产的薯条应为消费资料,从属于第二部类。劳动资料或劳动工具是对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要素的分类而非对于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9.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Ⅰ﹙v+m﹚=ⅡC
B.Ⅰ﹙C+v+m﹚=ⅠC+ⅡC
C.Ⅱ﹙C+v+m﹚=Ⅰ﹙v+m﹚+Ⅱ﹙v+m﹚
D.Ⅰ﹙v+△v+m/x﹚=Ⅱ﹙C+△C)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第一,从上面的分析,两大部类的“剩余”产品要能得到充分的补偿,必须使Ⅰ(v+m)和Ⅱc恰好相等,即Ⅰ(v+m)=Ⅱc,这个等式说明了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它是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通过简单的数学变换,两边分别加上同类项,可以得到两个派生条件:第二,Ⅰ(c+v+m)=Ⅰc+Ⅱc,该条件反映了社会对生产资料的供给恰好能满足需要的关系,使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第三,Ⅱ(c+v+m)=Ⅰ(v+m)+Ⅱ(v+m),该条件反映了社会对消费资料的供给恰好满足需要的关系,使简单再生产要求的消费得到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这些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3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ⅡC
B.Iv+m>ⅡC
C.Ⅰ﹙v+△v+m/x﹚=Ⅱ﹙C+△C﹚
D.Ⅰ﹙C+v+m﹚=Ⅰ﹙C+△C﹚+Ⅱ﹙C+△C﹚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第一,要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要求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剩余”恰好与要求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等。即Ⅰ(v+△v+m/x)=Ⅱ(c+△c)。它是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第二,Ⅰ(c+v+m)=Ⅰ(c+△c)+Ⅱ(c+△c),即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第三,Ⅱ(c+v+m)=Ⅰ(v+△v+m/x)+Ⅱ(v+△v+m/x),即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反映了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1.假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计划进行扩大再生产,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Ⅰ﹙4000C+1000v+1000m﹚=6000和Ⅱ﹙1500C+750v+650m﹚=2900。又假定资本技术构成不变,资本家仅用剩余价值中的500来作为个人消费的部分,其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则部门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
A.1600
B.2000
C.1500
D.3000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给定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Ⅰ﹙4000C+1000v+1000m﹚=6000和Ⅱ﹙1500C+750v+650m﹚=2900。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1000中的一半即500用作追加的资本,另一半500用作资本家个人消费。又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1,那么,转化成的追加不变资本为400△c,追加的可变资本为100△v。这样,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按照重新组合的图式,扩大再生产舶交换关系表现为:I(4000c+400△c)代表第一部类企业的于生产资料的需求,可以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Ⅰ(1000v+100△v+500m/x)共1600,代表第一部类的原有工人、新增工人和资本家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而只有第二部类才生产消费资料,必须和第二部类进行交换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2.社会资本再生产需要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这是:
A.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C.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D.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社会意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基本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Ⅰ(v+△v+m/x)=Ⅱ(c+△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①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②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③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因为只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都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之一是: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都应保持平衡。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按比例协调、平衡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也是适用的。比如,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不能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其结果是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和部门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生产经营困难,造成亏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是: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3.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
A.投入再生产中要素的扩大
B.生产规模的扩大
C.产出的扩大
D.资本积累的扩大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式扩大再生产。前者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来使生产得以扩大。后者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效率而使生产得以扩大。这两种方式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从资本积累角度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简单再生产不需要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扩大再生产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两种生产实现方式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在一起的。无论导致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原因如何,和简单再生产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再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34.一旦少数的企业开始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引起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带动了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就进入: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社会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而且每一阶段的经济特征又各不相同。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往往在经济呈现最繁荣现象时爆发。危机过后是萧条阶段,整个经济生活呈现一片萧条停滞景象。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状况有所好转,经济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当社会生产和流通能够复苏到赶上或超过经济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便进入高涨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涨只是暂时的,新的高涨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当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就会再次爆发,资本主义再生产就会进入下一个周期。可见,少数的企业开始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引起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带动了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就进入复苏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1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5.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制度都受到动荡的经济周期的折磨”,“商业周期(或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呈现周期性,其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企业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大批人共同使用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产品生产过程变为由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大生产;产品也由许多人共同生产。在整个社会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广泛发展,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大大加强.整个社会生产已经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扬的形成,生产的社会化还从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比例关系。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1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36.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调节,其实质是为了:
A.实现充分就业
B.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C.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D.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的干预调节的实质。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有其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可能运用行政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实现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垄断资本的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3页;《大纲解析》第107页。
37.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使生产和资本跨出国门,不断国际化,那么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国际分工的发展
C.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资本的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车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有:第一,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到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国际范围的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第二,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即发展各自有科技优势的新兴生产部门。第三,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别分工格局消弱,产业分工格局日益突出。第四,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变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上述特点表明,当代的国际分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4页;《大纲解析》第109页。
3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A.商业资本国际化
B.借贷资本国际化
C.产业资本国际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以独立化的资本向国际范围扩展,形成了三种表现形态: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是指商品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与增殖,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当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行为,包括有形商品的进出口和无形贸易。借贷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以货币形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借贷运动与增殖,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间接融资,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股票、债券等交易。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它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他国兴建生产性企业实现的。产业资本国际化是在商业资本国际化和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国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增长,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它标志着资本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4页;《大纲解析》第109页。
39.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既斗争又联合的矛盾,其主要表现是在:
A.价值观领域
B.人权领域
C.军事领域
D.经济领域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
由于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演变为重新瓜分世界的关系。不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有着怎样的复杂性,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分配或重新分配高额垄断利润的关系,本质上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6页;《大纲解析》第110页。
40.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持其在世界经济中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其特征是:
A.政治兼并
B.武力统治
C.经济兼并
D.经济合作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新殖民主义的特征。
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取得政治独立的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绝大多数仍然处在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在经济上对于发达国家存在着依附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为维护其经济的利益和统治,变换手法以新殖民主义代替旧殖民主义,改“政治兼并”为“经济兼并”,即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渗透来掠夺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6页;《大纲解析》第110页。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要保证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方式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两个条件是:第一,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即全部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这三个部分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第二,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即分别处于每一个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必须相继进行转化,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由空间上的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同时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相继运行受到阻碍,空间上的并存性就不可能。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行,是保证产业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必要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其中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包括:
A.流动资本
B.货币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剩余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然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形式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两个过程。三个阶段是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两个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其中生产过程对应的是生产阶段,流通过程又包括两个阶段: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购买阶段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3.生产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区别在于: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周转速度不同
C.价值补偿方式不同
D.物质更新的方式不同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是:
A.划分的根据不同
B.划分的角度不同
C.划分的内容不同
D.划分的目的不同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生产资本既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不同的。首先,划分的依根据和角度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则是按照资本的周转方式或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最后,划分的目的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5.从不同角度可以把产业资本进行不同的分类,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是否执行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作用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循环的职能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C.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D.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分为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的分类。
按照是否执行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作用即循环的职能形式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按照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按照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6.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用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和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来表示。资本周转速度(快慢)与:
A.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正比
B.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
C.资本周转次数(多少)成正比
D.资本周转次数(多少)成反比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的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运动的快慢。它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这里的“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自然计量单位。如果以U表示“年”这个时间单位,用u表示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以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那么,一年内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是:n=U/u。由公式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7.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A.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B.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产生着重大影响。概括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节省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第一,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从预付的固定资本来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也可以加快固定资本的更新,购置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快资本周转,特别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因为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以后,维持同样生产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数量越小,就越能节省预付资本。如果把节省的流动资本投人生产,就能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一般来说,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从而一年内同量的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M=m′×v×n。第三,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事,其计算公式为:M′=M/v=m′×v×n/v=m′×n。公式表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既同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关系,也同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8.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构成。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即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人生产过程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既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也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劳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制造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个部分。购买时间是资本家购买劳勘力和生产资料的所需要的时间。销售时间是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购买时间、销售时间和原材料的储备时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9.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B.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的时间
C.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售卖时间
D.生产过程中断间隔的时间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构成。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即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人生产过程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既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也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劳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制造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个部分。购买时间是资本家购买劳勘力和生产资料的所需要的时间。销售时间是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0.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无形磨损)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类机器变得更便宜,引起固定资本贬值。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B.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机器设备因自然力作用形成损耗
D.同类机器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无形磨损)。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它是固定资本在其使用的有效期内,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引起价值上的损耗。无形损耗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同类劳动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造成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第二,由于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从而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无形损耗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上的损失是不能完全被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家避免无形损耗所造成损失的办法:采取种种办法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如轮班制及加速折旧等,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竞争的加剧,无形损耗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1.某资本主义国家一家汽车制造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铸件属于: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不变资本
D.生产资本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的分类。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的价值却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不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铸件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属于流动资本;按照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应属于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无论是流动资本还是不变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2.为了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损失,资本家往往采取的办法有:
A.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B.延长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对机器的利用率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根据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同类劳动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减少,从而造成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从而引起原来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无形损耗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损失是不能完全转移到产品当中去的。正因为如此,资本家为了避免或减少无形损耗的损失,就要采取种种办法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如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者轮班制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以便尽快收回固定资本的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3.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
A.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
B.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的周转时间的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构成。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即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人生产过程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既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也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劳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制造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个部分。购买时间是资本家购买劳勘力和生产资料的所需要的时间。销售时间是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14.下列各项属于企业的生产时间的是:
A.企业职工每周五天的工作时间
B.生产出的成品在仓库积压时间
C.企业在“十·一”国庆节放假七天
D.某企业已经购回的、但是还未使用某种原材料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时间的构成。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劳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制造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停工时间。在非劳动时间中,劳动过程虽然中断,但生产过程仍在继续,因此,它仍然属于生产时间的一部分。企业职工每周五天的工作时间属于劳动时间;企业在“十·一”国庆节放假七天和某企业已经购回的、但是还未使用某种原材料属于生产时间中的非劳动时间。生产出的成品在仓库积压时间则属于售卖时间的一部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15.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手段的运用,对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资本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的需求状况
B.交通和信息条件
C.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
D.生产性库存数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流通时间的影响因素。
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个部分。购买时间是资本家购买劳勘力和生产资料的所需要的时间。销售时间是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销售时间影响最大。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市场的供求状况、价格波动状况、竞争程度、生产地点距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的好坏、商品本身的质量和款式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16.资本所有者总是想方设法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是因为这样可以: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约预付资本的数量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产生着重大影响。概括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节省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第一,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从预付的固定资本来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也可以加快固定资本的更新,购置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快资本周转,特别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第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一般来说,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从而一年内同量的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M=m′×v×n。第三,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事,其计算公式为:M′=M/v=m′×v×n/v=m′×n。公式表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既同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关系,也同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17.当预付资本量一定时,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来自下列几个方面: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B.不变资本和流通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D.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
生产资本的构成指的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18.年剩余价值量是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
A.不变资本数量
B.可变资本数量
C.可变资本周转速度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指的是资本家一年取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M=m′×v×n。可见,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的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及剩余价值率均成正比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19.与单个资本运动相比,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具有以下特点:
A.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
B.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C.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流通
D.不仅包括价值补偿,而且包括实物补偿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各个企业的资本都通过自身的循环和周转,实现着价值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但是,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条件下,各单个资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形成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而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不包括个人消费和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是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20.资本家阶级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投入生产。为了实现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有:
A.追加的生产资料
B.追加的折旧费用
C.追加的消费资料
D.追加的银行贷款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即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6页。
2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考察社会总资本运行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
B.社会生产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C.社会生产分为第I部类和第II部类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运行的基本理论前提。
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的分类问题。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的最终用途,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就把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Ⅰ部类,把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Ⅱ部类。根据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又可以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构成,是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2.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形式不同,扩大再生产可以分为:
A.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
B.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C.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D.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扩大再生产的分类。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式扩大再生产。前者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来使生产得以扩大。后者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效率而使生产得以扩大。这两种方式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途径主要是依靠:
A.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扩大生产场所
B.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
C.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率
D.改进生产技术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式扩大再生产。前者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来使生产得以扩大。后者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效率而使生产得以扩大。这两种方式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上述选项中,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扩大生产场所应属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改进生产技术应属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4.社会总资本运动和个别资本运动的相同之处在于:
A.数量和规模
B.生产的目的
C.运动的过程
D.在运动中采取的职能形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独自发挥资本职能作用、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与单个资本的运动存在的相同之处包括:生产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通过资本的运动实现价值增值;运动的过程相同,都要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在运动中采取的职能形式相同,都要顺序表现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2页。
25.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它们是:
A.由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由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由竞争规律决定的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客观原因:一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穷追逐的内在动因所趋使:二是自由竞争的外在压力对资本家的逼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6.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时的两大理论前提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问题
C.社会总产品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D.社会生产分为第I部类和第II部类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大理论前提。
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的分类问题。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的最终用途,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就把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Ⅰ部类,把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Ⅱ部类。根据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又可以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构成,是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7.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斗争主要表现在:
A.贸易领域
B.投资领域
C.货币金融领域
D.生产领域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斗争。
由于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演变为重新瓜分世界的关系。不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有着怎样的复杂性,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分配或重新分配高额垄断利润的关系,本质上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欧盟三足鼎立的多极态势。这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基于实力对比的变化,在各个领域进行着激烈的争夺。当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在经济方面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斗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6页;《大纲解析》第110页。
28.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多样,其中经济杠杆有:
A.税收
B.财政
C.利率
D.货币供应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可能运用行政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实现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货币政策,主要运用了“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存款准备金率、三是再贴现利率。收入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有意识调节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的政策,是国家对分配领域进行的政策干预。国民经济计划化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调节经济的手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3页;《大纲解析》第107页。
29.当社会需求过旺,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有:
A.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B.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C.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
D.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就财政收入而言,其主要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就财政支出而言,国家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社会福利开支、国防行政开支和国债利息。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是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的。在货币政策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调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了“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存款准备金率,三是再贴现利率。当社会需求过旺,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应结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3页;《大纲解析》第107页。
30.资本国际化是与生产国际是同步发展的,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A.商品输出和商业资本国际化
B.借贷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国际化
C.产业资本输出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D.金融资本的国际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以独立化的资本向国际范围扩展,形成了三种表现形态: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是指商品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与增殖,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当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行为,包括有形商品的进出口和无形贸易。借贷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以货币形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借贷运动与增殖,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间接融资,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股票、债券等交易。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它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他国兴建生产性企业实现的。产业资本国际化是在商业资本国际化和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国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增长,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它标志着资本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4页;《大纲解析》第109页。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不断发展,其出现的新现象有:
A.垄断资本跨部门跨行业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D.垄断取代了竞争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二战后,垄断的新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不断发展,其出现的新现象有:垄断资本跨部门、跨行业发展;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但是垄断并不能取代竞争。因为: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②绝对的垄断是不存在的。③垄断时期仍然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2页;《大纲解析》第109页。
32.二战后,随着科技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有:
A.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格局相对削弱,按产业标准划分的分工格局突现出来
C.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日益细化
D.分工性质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不合理的分工,参与国际分工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车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有:第一,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到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国际范围的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第二,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即发展各自有科技优势的新兴生产部门。第三,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别分工格局消弱,产业分工格局日益突出。第四,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变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上述特点表明,当代的国际分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4页;《大纲解析》第109页。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