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段话表明: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为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生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它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它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AB两项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两项内容,但不符合题意。而C项的说法过于笼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马克思指出:“只在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恩格斯也指出: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在这个物中、在这个产品中结合着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这段话表示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
A.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C.以交换为目的的市场的出现
D.社会化大生产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首先,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其次,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私人或者集体),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的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关系和商品经济。D项中的“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不可能构成商品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只存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才在资源中起基础性或主导性的作用,所以BC不是正确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3.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自然经济
B.简单商品经济
C.发达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4.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包括连接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方式、人们相互交换活动的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经济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D.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
5.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它是指:
A.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B.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C.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
D.由国家统一分配商品的经济形式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两种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形态中,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几乎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基本不存在产品的交换活动。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或者说,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劳动交换的经济形态。因此,4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5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6页。
6.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A.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B.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发展
C.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D.社会经济制度由落后向先进发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就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6页。
7.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阶级斗争与武装革命
D.科学技术和管理的根本性变革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
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的作用,它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了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了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6页。
8.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B.小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C.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
D.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商品经济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到其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4页;《大纲解析》第77页。
9.“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的本质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各种物品的不同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也就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它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的生产关系,它在一切人类社会中都存在,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10.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和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的是:
A.劳动产品的出现
B.雇佣劳动的存在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
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采取商品经济形式的社会经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须从对商品的研究开始。这是因为:第一,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第二,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第三,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本题还可以改造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段说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具体方法是:(ABCD)
A.从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出发来考察问题的唯物辩证法
B.从抽象的简单关系出发上升为具体的复杂关系的逻辑方法
C.从事物的特殊矛盾到事物的普遍矛盾的矛盾分析方法
D.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11.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的含义是:
A.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商品生产者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C.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不一定有价值
D.一切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内涵。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任何商品对商品所有者而言都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否则,商品所有者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他的商品仅对别人(消费者)有使用价值。所以,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就商品本身而言,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这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同一商品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对他来说,只具有这样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者只拥有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并将它让渡给消费者;但对商品的消费者而言,他通过购买商品从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学、技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其目的是要揭示商品交换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就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具有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的能力,即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里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也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3.不论在任何社会里,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并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
A.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
B.金银和货币
C.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D.土地等自然资源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
社会财富是指物本身,凡是能满足人类某种生产或生活需要的东西,都构成社会财富。财富与社会制度性质无关,例如自然界提供的阳光、空气、土地和人类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工具、生活资料等,不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构成社会财富的内容。价值是财富所采取的社会形式,它不能等同于财富。因为不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财富都具有价值这种形式,只有在商品生产社会里,财富才获得了价值这种社会形式。马克思曾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集。就是说,财富在这里采取了商品的形式。财富一旦取得商品形式,它就具有两个组成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对人类来说,财富的物质内容即使用价值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都是如此。因此,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最初是同这种形式无关。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在商品社会里,由于人们只能借助价值这个中介才能获得使用价值,因此,价值便由此获得了突出的重要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的地位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形式的重要地位升到了极点。一旦离开商品社会,商品、价值这些社会形式的重要性将不复存在,这些形式本身也将消失,人们将直接在使用价值上来看待财富。可见,财富是与生产关系特殊形式无关,是永恒的存在。而价值则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是一定特殊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4.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的内涵。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法、劳动资料和劳动结果来区分的。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14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15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6.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价值的本质属性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交换价值
C.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体现着资本家对劳动者的雇佣剥削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的本质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重属性。在商品的二重性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范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点。价值的质的规定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或本质属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的本质属性就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7.生产商品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的劳动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形式
D.生产商品中的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18.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个别劳动
D.剩余劳动
1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同
B.劳动过程不同
C.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劳动支出不同
20.生产商品的劳动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构成,其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就在于两者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表现在: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具体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就在于在生产商品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也不是两次不同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17题A选项;18题A选项;19题C选项;20题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1.马克思指出,“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个别劳动
D.社会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抽象劳动的内涵。
商品生产者总是用一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各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体。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和劳动的具体形式撇开,那么,生产活动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耗费,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不管劳动生产力从而劳动生产率发生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等的,即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总是相等的。这种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2.交换价值是指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其基础或内容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价格
D.价格标准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是交换价值基础或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必然表现形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各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表明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同质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不可能是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态,那么劳动产品剩下的东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种相同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各种商品所以能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们有同质等量的价值。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必然表现形式。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由商品体本身得到表现。而价值则不能由自身来表现,它必须通过交换,在其他商品体上得到表现,即表现为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也就是说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表现。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或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简单的价值形式,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直到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3.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商品价值的本质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B.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同另一个商品相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
C.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人类无差别的社会劳动
D.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交换价值。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有二重表现形式:它作为使用价值,以商品体而存在,这是自然形式;它作为价值,是同一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是不可捉摸的,但它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也必然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或者说,“一个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表现。”这就是说,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同另一个商品相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通过另一个商品体相对得到表现,通过交换价值得到独立表现。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来进行,而不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4.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这句话强调的是:
A.抽象劳动是纯生理现象
B.抽象劳动是劳动的自然范畴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不存在于形态上的差别,可以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
D.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完全无差别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不能把抽象劳动只理解为劳动力的耗费,而应该把劳动力耗费与形成商品的价值联系起来。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情况下,为了交换的需要,才有必要把各种具体劳动形式撇开,比较各种商品生产中耗费劳动的多少。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范畴。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5.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第三,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进行交换,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总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包含在商品化中的劳动不是有用劳动,则不能形成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6.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软件业迅猛发展,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关于使用价值的内涵。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或载体,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理解使用价值的关键是它的有用性,而不是它采取的具体的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商品也许没有一定的具体形式,比如像计算机软件、专利技术等。但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都指的是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软件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是软件的有用性。购买软件的货币是软件的价值尺度,而不是其物质承担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7页。
27.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经济关于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这说明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
A.劳动在任何经济形式下的社会形式
B.劳动在物质生产部门的本质属性
C.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物化形式
D.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必然结果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商品价值社会属性的内涵。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价值。价值是产品作为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使商品和其他一般物品相区别的东西。所谓价值是指无差别的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物化形式。它其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纯粹属于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虽然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劳动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能发生社会联系。他们私人劳动的特殊性质也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价值就是这种交换关系的基础。因而,由抽象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价值所体现的不是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8.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决商品内在矛盾的关键。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首先,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它们的矛盾性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的价值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29.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不同商品能够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交换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30.“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
A.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C.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是随意确定的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交换价值的特点。
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比例关系,因而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它大体上是既定的。一般来说,在同一时间的同一市场上,每一种商品都有为众多交易者共同认可的同一交换价值。但是交换价值表现为有差别的交换比例,并不是说这种比例是随意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价值表现形式,这种交换比例的确定是由交换双方的价值来决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31.在商品经济中,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那么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下列哪一选项: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简单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前提。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这与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的提法是一致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3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是:
A.具体劳动
B.简单劳动
C.复杂劳动
D.个别劳动
3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化为复杂程度相同的劳动,是通过将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来实现的。这种换算的比例是:
A.由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由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由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共同协商决定的
D.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实践中,经过自发地反复多次调整,逐渐确定并为社会所公认的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
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能在同一行业、同一工种之间进行。对于不同的行业和工种来说,还需要进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折算。实际上,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作为尺度单位的(因为简单劳动是最为普遍的劳动),再把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的训练或学习,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从事的劳动。它在性质上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从一个既定的社会来看,它又是一定的。而复杂劳动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专门学习或训练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复杂劳动只能看做是强化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和大量的简单劳动相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的比例完全是一个在商品生产背后的社会过程中自发地确定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第32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第33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4.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A.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所决定
B.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生产商品的成本来决定
35.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和多少的问题。按照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决定,而商品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企业的生产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的提出,对于我们了解市场竞争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都要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否则,他们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第34题和第35题的正确答案都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6.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均衡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形成商品的价值量。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不同生产部门,由于生产的使用价值不同,各自生产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同。要在它们之间均衡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以全社会所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造成所有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格的局面,这是有悖于常理的。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是平均利润率。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讨价还价,影响的是商品价格水平的高低;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是工商企业之间让利的多少;它们都不会改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改变商品的价值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7.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从社会分工来看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社会劳动
D.私人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这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因为这种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他作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都由私人所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私人自行支配。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是私人劳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他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是为社会而劳动的,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8.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效率,它特指的是:
A.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B.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C.个别劳动的生产率
D.社会劳动的生产率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总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的规模和效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再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程度以及自然条件等。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39.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增减不定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两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相等。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0.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在解答这类概念之间联系和关系的问题时,首先要分别理解概念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然后进一步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在设定的条件下将会发生的结果。
首先,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其次,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里马克思指的“劳动的生产力”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会增加。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也就是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1.简单商品经济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分别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角度分析所获得的属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首先,这一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其次,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的本质就是交换。而正是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才决定和引起了交换。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随之发展,同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一矛盾又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也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最后,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亏的程度,从而决定了简单商品生产者贫富两极分化的命运。
选项ABD都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但是只有A项是最基本的矛盾。而C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2.解决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必须:
A.建立公有制
B.合理进行社会分工
C.通过商品交换
D.加强宏观调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统一性就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具备社会的性质,不具有社会性质的私人劳动就不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了。反过来,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又总是由各个分散的商品生产者提供的,它首先以私人劳动的形式存在。离开了一个个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也就不存在什么社会劳动。但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又是矛盾的: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而不是其社会性,它的劳动的社会性能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不是它自己所能决定的。也就是说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但在生产过程中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矛盾。
既然商品生产者的产品是为社会需要生产的,那么,当他的产品转到社会上需要它的人的手里,他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也就表现出来了。当然,既然商品生产者的产品是他的私人产品,自然不能让别人无偿拿走,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进行相互对等的交换。如果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了,他的私人劳动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否则,他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就得不到证明。因此,商品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惟一途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表明:
A.生产相对过剩是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的永恒现象
B.商品生产者必然会破产
C.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
D.商品生产者之间必须会两极分化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是通过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实现的。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主要取决于他的商品能否被售卖出去。只有当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被售卖出去后,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补偿,从而使得生产和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由于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对某一种商品的需要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社会的需求总量,超出部分就不具有社会承认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否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对某一种类的商品来说,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不仅要看它能否满足社会需要,而且要看它的数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这类商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超过了社会需要量的产品卖不出去,这些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为了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否则,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永远无法解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4.如果个别劳动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不适合社会的需要,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的性质也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也不能还原为抽象的劳动。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
A.商品的有用性来表现的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的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的
D.商品的质量鉴定来体现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生产者得以实现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商品的交换中,各种具体劳动之间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因此,必须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即只有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实现商品的交换。具体劳动要还原为抽象劳动,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使价值得以实现,其前提的条件又在于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各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如果个别劳动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不适合社会的需要,这种个别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的性质也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也不能还原为抽象的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也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使用价值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只能由商品是否交换出去来体现,而不能以任何其他的方式(如商品的广告、专家的鉴定来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5.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价值形式包含的两极是:
A.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B.具体劳动形式和抽象劳动形式
C.私人劳动形式和社会劳动形式
D.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首先明白简单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它是同原始社会公社成员之间的最初物物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换的最简单的形式。原始公社成员之间最初的交换往往带有偶然性,因而这种价值形式又被称为偶然的价值形式。我们以经典的简单价值公式:“1只羊=2把石斧”来分析。在这个公式中,一种商品(羊)的价值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石斧)的交换关系而得到表现。处在等式左边的商品(羊)的价值是通过右边的商品(石斧)来表现的,即他的价值是由另一种使用价值来表现的,因而商品(羊)是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等式右边的石斧则以自己的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来表现商品(羊)的价值,因而是处在等价形式的位置上。A项为商品的二因素,B项为劳动的二重性,C项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79页。
46.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或总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在它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在货币形式中,由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各种各样的。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发现金银的天然特性最符合充当货币的要求,金银就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物与物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47.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
A.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进而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C.货币出现以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是外在的,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之所以是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因为价值量本身是由劳动者时间性决定的;而货币只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它是存在于其他商品之外的用来表现商品价值量的材料,从而成价值量的外在尺度。因此,价值量的内在尺度决定外在尺度,外在尺度是在尺度的表现形式。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货币即价值量的外在尺度的交换比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0页。
48.马克思认为:“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这句话说明了:
A.货币的本质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一回事
C.货币的基本职能
D.只有货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表现为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同时也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是随着发生商品经济及内在这两种职能的派生。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题干中并没有说明,所以A项不正确;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不能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同起来。实际上,在货币出现以前,一般等价物也能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49.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一矛盾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产生。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货币是价值运动的产物,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只能通过与之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大小。表现价值的使用价值就是“等价物”这样的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历史演化在先后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因此,没有商品体内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就没有货币。正是由于商品交换中价值表现自身的客观需要促成了货币的产生。货币出现后,整个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在交换过程中,它们要求转化为价值,即货币;另一极是货币,它们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在交换过程中,它们随时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80页。
50.(1999年理科第5题)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51.货币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的特点是:
A.可以支付薪金
B.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C.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D.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也可以是现实的货币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可以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本质上相同的东西,使各种商品在价值量方面能够得到比较。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我们通常说某商品值多少钱,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的体现。
因此,第50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5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0页。
5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
A.价格实现的
B.现实的货币实现的
C.观念上的货币实现的
D.价格标准实现的
53.在各大商场,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某商品售价××元××角,这里的“元”、“角”是指: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格标准及其与价值尺度的区别。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职能,指包含某一固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即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如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是元,1元等分为10角,1角等分为10分。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不同。首先,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价格标准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其次,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再次,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最后,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交换的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习惯或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各个国家可以有所不同。
因此,第52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53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0页。
54.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其特点是:
A.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B.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C.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D.可以是支票或电子货币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直接的物物的交换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采用金属条块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需鉴定其成色和重量,十分不便。随着商品交换发展,为了方便,货币的金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乙铸币由于流通中的磨损,分量减轻,出现不足值的现象,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也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这表明金属铸币由价值符号来代替是可行的,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又产生了信用货币。商品经济发展到当代,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的业务不断扩大,由于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又出现了“电子货币”。这是一种观念性的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都是货币的代用品或替代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0页。
55.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其特点是:
A.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B.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C.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D.可以是支票或电子货币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贮藏职能。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在历史上,贮藏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曾经是货币贮藏的主要形式。但如今,银行储蓄存款是更为普遍的货币贮藏形式。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只有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人们才会储蓄存款。如果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人们就会去购买能够保值的其他贵重物品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1页。
56.(1996年文科第4题)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然后分析各选项中的经济现象是否符合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内容。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是足值的货币。A项采取延期付款的形式购买苹果,这是购买行为发生时并没有货币的流通,在一周后付款时,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B项并没有购买,货币还没有进入流通;D项说的是预购行为,这在支付货币时也没有发生与现实商品的交换,只是货币的单向支付,没有作为流通手段发挥职能。只有选项C中,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0页。
57.(1990年文科第11题)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8.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房租、奖金的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等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许多商品生产经营者结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如果其中某一个生产经营者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商品生产和经营无法顺利进行,因而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因此,第57题和第58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1页。
59.在一定的时期内,如果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引起:
A.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数量的减少
B.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数量的减少
C.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的减少
D.执行世界货币手段的货币数量的减少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执行贮藏手段与流通手段的联系。
在现代高度货币化的经济社会里,社会各部门都需要持有一定的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支付费用、偿还债务、从事投资或保存价值。在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是在这两种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仅仅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去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一定时期内,它不会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如果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可能会使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甚至是世界货币的数量的发生变化。由于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是以延期支付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可能会减少,也可能不受到影响;同样,当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时,在一定的时期内,仍然可能会减少,也有可能不受到影响;而当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由于必须用现实的货币来进行交易,因而,当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数量的增加时,必然会引起流通手段的货币数量的减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1页。
60.信用货币的产生是随着货币的哪一项职能的发展而出现的: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信用货币的产生。
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又产生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包括现代的普通银行券、商业期票、银行支票等,这些都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起流通媒介的作用。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各种信用货币的流通加速了资金的周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商品经济运用中的矛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61.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贮藏手段和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货币”下的科学的定义是:“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也就是说,作为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这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规定,两种基本职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0页。
62.马克思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一段话说明:
A.纸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无关
B.纸币发行量应当小于商品流通中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C.纸币发行量应当大于商品流通中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D.纸币发行量应与商品流通中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相适应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纸币流通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有价值,因而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领域里的货币量。当流通领域里的货币量超过实际的需要量时,多余的部分就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而转化为贮藏货币;当流通领域里的货币缺乏时,贮藏货币又会自动投入流通,从而自发地调节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数量。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是从金属货币转化来,只在代表金的限度内才成为价值符号,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资本论》第一卷,第147页。)只要流通的纸币量等于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流通量,一张代表一定数量金属货币的纸币,就完全可以代替这个金属货币执行职能。而且纸币流通比金属货币流通更简便,更节省。但是由于纸币没有价值,“纸币一进入流通,就不可能再抛出来,因为……它们在流通之外便失去一切价值,不论是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它们离开自己的职能存在,就要成一文不值的废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第109页。)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纸币的发行量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相适应,那就表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了。国家发行多少纸币并不是主观决定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际上是宏观经济形势在货币问题的表现和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63.如果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赊售商品价格总额500亿元,到期支付价格总额为100亿元,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为6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6次,那么,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
A.650亿元
B.600亿元
C.500亿元
D.466.67亿元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流通量规律公式。
本题中所需的货币量为:(4000-500+100-600)/6=500(亿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2页。
64.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之所以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量持续地严重过多或过少现象,直接原因在于:
A.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能使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能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C.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能自觉地对货币需要量进行科学预测
D.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金属货币流通的特点。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金属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货币量不足时,一部分贮藏的货币就会投入流通,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考生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时,主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的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2页。
6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A.不会发生
B.可能发生
C.不能避免
D.取决于商品数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金属货币流通的特点。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2页。
66.纸币流通规律是:
A.纸币发行量应当等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B.纸币发行量应当小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C.纸币发行量应当大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D.纸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无关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必要量的规律。它是货币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代表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职能的。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等于“货币流通规律所确定的流通中金属货币量具有的价值量”。当“货币流通规律所确定的流通中金属货币量具有的价值量”不变时,纸币发行量增加会使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导致物价上涨。“货币流通规律所确定的流通中金属货币量具有的价值量”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价值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当纸币发行量的增加速度高于“货币流通规律所确定的流通中金属货币量具有的价值量”的增加速度时,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下降,物价就会上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9页;《大纲解析》第82页。
67.通货膨胀是指:
A.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
B.商品短缺、发行大面额的纸币
C.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D.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68.通货紧缩是指:
A.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
B.商品短缺、发行大面额的纸币
C.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下跌,纸币升值
D.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在当代社会,纸币(现金)、“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统称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国家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国家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重要手段。当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相反,当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就是“通货紧缩”。
关于通货膨胀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见解强调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之间关系的内在理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通货膨胀仅指流通中货币过多并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另一种见解是,把这两者区分开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必须有增加的货币供给予以支撑,而过多的货币供给又往往是其他因素起作用的原因,因而赞成把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对于通货紧缩这个范畴,也如同对于通货膨胀范畴一样,不能简单地就字面来理解。关于通货膨胀的界定可以概括为:这一范畴是用以指物价上涨的态势——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上涨。循着同一思路,通货紧缩则是用以指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疲软乃至下跌。
因此,第67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68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69.纸币流通与金属货币流通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容易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下列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货紧缩的迹象是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下降
B.通货紧缩时纸币相对贬值,纸币的购买力减弱
C.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供应量大大少于货币需要量而引起的
D.当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态是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过旺时,一般会出现通货紧缩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基本知识。
纸币的流通规律要求纸币的发行量要与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货币量相适应。这里的“相适应”,是指纸币的购买力要与它所代表的货币的购买力相一致。当纸币的流通规律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引起购买力的变化,也就是纸币本身的贬值或升值。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态是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过旺时,一般会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则会出现通货紧缩。当通货紧缩发生时,纸币会相对升值,其购买力增强。但是,现实中的物价上涨并不是惟一取决于货币发行量过多,而是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70.纸币能够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是基于货币:
A.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瞬间充当买卖媒介
B.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暂时不用现金购买
C.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随时退出流通领域
D.充当世界货币职能时,可以随时与各国货币进行兑换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纸币的职能。
货币形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化而变化的。金银曾长期占据着货币地位,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银的数量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于是,纸币出现了。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中产生的,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它还可以充当储蓄手段,按照一定汇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兑换,是市场经济中主要的货币存在形式。不足值的信用货币或纸币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社会的货币存在形式,主要是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在买卖的瞬间起作用,人们只关心其购买力,并不关心货币本身有无价值,所以就为不足值的铸币以及货币符号(纸币)代替金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提供了可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0页;《大纲解析》第82页。
71.在价值形式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价值形式是:
A.简单的价值形式和扩大的价值形式
B.简单的价值形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
C.扩大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D.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在价值形式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的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状态下发生的物物交换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形式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时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交换行为的经常化,商品从个别交换变为同多种商品进行交换。
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形式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中的等价形式,就是一般等价形式。起着一般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由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价值形式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价值形式是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8页;《大纲解析》第79页。
72.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是通过:
A.市场机制的作用完成的
B.政府的宏观调控完成的
C.资源的有效配置完成的
D.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途径。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因此,价值规律具体是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的,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规律、供求规律。所以,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价值规律在通过价格运动表现的过程中,也是和竞争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竞争是商品经济中经济行为主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自我保护和扩张行为的概括,它是商品经济固有的现象,由于价值规律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处理这种经济利益关系过程中人们采取的各种行为,就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首先,价值的决定离不开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竞争过程中确定的。其次,价格的形成离不开竞争,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就不会形成市场价格。再次,价格的运动离不开竞争,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都是在竞争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与竞争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对经济活动起调节作用,是因为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1页;《大纲解析》第83页。
73.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作用范围是:
A.只对消费品市场起作用
B.只对资金市场和劳务市场起作用
C.对技术市场、信息和房地产市场不起作用
D.对各种市场都起作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支配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市场体系是指市场经济中由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等有机联系所构成的市场有机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2页;《大纲解析》第83页。
74.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通过: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
B.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
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进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
D.按照市场供求状况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结果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实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指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这样,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应当一致。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只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二者不一致却是经常的、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是它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相等是偶然现象,供求不一致却是商品经济的经常现象。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规律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这是指价值规律决定着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影响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缩小。第二,促进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和刺激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也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指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来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如果价格过高,就会使需求减少,销售量下降;如果价格过低,就会使需求增加,销售量扩大。因此,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制定合理的价格,就能起到促进生产,指导消费,促进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1页;《大纲解析》第83页。
75.马克思指出:“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这说明:
A.商品价值是在价格波动中决定的
B.商品价格和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
C.商品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值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价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要发生作用跟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密切相联系的。价格根据供求上下波动,它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真实市场信号。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不会长时期持续下去,供求关系不平衡也不会始终不变。但是,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又是围绕着一个重心来进行的,这个重心就是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明确说过:“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出售这个假定,当然只是意味着:它们的价值是它们的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而且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这个重心来拉平的。”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即它的涨落,会互相补偿,彼此抵消,并且还原为平均价格,而平均价格是市场价格的内在规则。因此,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着价值波动,正表明价值规律的贯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1页;《大纲解析》第83页。
76.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
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
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
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
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出现后价值规律的要求。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是,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并非始终与价值相等。因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决定价格的除了价值这一因素以外,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会直接影响价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高于价值。但这并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为:第一,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它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第二,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受价值制约。第三,从一次交换来看,市场价格和其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下落可以相互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其价值是一致的。
不同使用价值量无法进行比较,从而不同使用价值交换数量和比例相一致也就毫无意义。交换双方价值量相一致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但并不是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表现形式。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格成了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要实现等价交换,就要求价格必须符合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1页;《大纲解析》第83页。
77.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价值规律是它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规律的实现途径。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对经济活动起调节作用,是因为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价值规律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当然在这些机制作用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如果此题是多项选择,则ABCD都正确,由于本题是单项选择,因而D是最佳选择。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2页;《大纲解析》第83页。
78.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其核心机制是:
A.供求机制
B.价格机制
C.竞争机制
D.风险机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是指商品经济内部的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供求竞争三种机制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彼此通过对方而得以实现,人们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来认识和遵循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程度,因而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2页;《大纲解析》第83页。
7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关键是要:
A.深化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认识
B.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C.深化对商品交换价值的认识
D.深化对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认识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是由许多劳动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征税劳动的分离和相对独立,要求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价值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当今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我们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3页;《大纲解析》第84页。
80.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A.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B.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
C.财富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D.财富是由劳动与资本共同创造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经济依据。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生产价值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因而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条件也是生产价格的条件。土地、资本、设备等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和劳动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这就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财富分配的依据。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重要的理论突破,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4页;《大纲解析》第84页。
81.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
财富的物质内容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而自然物质和具体劳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而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物质生产的作用,就是认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劳动两重性的发现和论证,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的,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主要是论证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相对过剩人口就产生了。平均利润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的平均利润是对剩余价值来源的掩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4页;《大纲解析》第85页。
82.(2002年理科第4题)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在劳动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上,在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全部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中,马克思的理论具有惊人的彻底性。这种彻底性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的二重性问题是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要懂得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必须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生产商品中的各自的作用把握两者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有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统一指的是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两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其次,对立指的是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理解抽象劳动和理解价值紧密相关,重要的是把握住它们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3页;《大纲解析》第84页。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