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近代史纲要涵盖了中国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940至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至1949)和“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辉煌的历史征程”(1949至2007)三段近170年的历史。
由于该科目覆盖面广、记忆难点多、易混淆内容多,万学海文政治辅导名师结合2011年考研大纲总结出了史纲部分十章的易考点,以此来方便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更好的记忆和复习。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主要包括两部分:外——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内——低于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1840年,应该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2)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相继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应该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质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5、两大历史人物及其关系
(1)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他们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a、前一个任务是民族革命,后一个任务是民主革命。
b、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84年8月,法舰进犯台湾基隆,同年10月,又进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
(2)1885年3月,在中越便捷镇南关(今友谊关),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3、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帝国主义侵略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4、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帝国主义列强经过反复争吵、协商,最后认定,还是暂缓瓜分中国,而采取保全清政府为期共同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对自己更为有利。
(2)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强烈反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这是根本原因。
5、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跳跃而告终的。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6、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b、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c、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如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紧系“商战”,实力医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a、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b、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c、1898年有人回执了一幅《时局图》,更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机。
d、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