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1.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答案选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1页;《大纲解析》第20页。
2.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率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3.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C.联系概念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
D.人们不能改变任何事物的联系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任何联系都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反对唯心主义诡辩论用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森林覆盖率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好的客观条件会带来好的行动效果,事实证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上几个方面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3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1页;《大纲解析》第20页。
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5.每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整体性。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集合。集合中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的整体具有某种新的属性和规律。这是因为:第一,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之中,系统整体的功能并非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如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思想。第二,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黑格尔指出:从人的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②结构性。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要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作为系统存在的生物个体的整体性状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如此。③层次性。④开放性。系统与周围的环境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系统不断地与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4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5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2页;《大纲解析》第21页。
6.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A.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C.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
D.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
现代系统论是全面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不把事物、过程看作实物、个体、现象的简单堆积,而把它们看作是系统的存在,通过对相关性的研究和定量化,深入认识世界。
系统论与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矛盾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矛盾概念是对各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逻辑抽象,具有普遍性。系统论没有也不可能扬弃矛盾,因为系统本身便是矛盾,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等等的对立统一关系。事实上,系统论与矛盾论是相互补充的。矛盾论以其对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理解,为系统论提供了哲学依据。系统论则把系统联系、结构—功能联系、控制联系等显现出来和独立起来,給予这些关系以数学模型定量化的描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内涵。现代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强化了辩证法及其矛盾的作用,要求科学自觉地以辩证矛盾来设计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方向;另一方面有强化了科学及其系统论的作用,要求辩证法依据科学的重大发展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并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式。因此答案选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2页;《大纲解析》第21页。
7.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虽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且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但是,作为认识主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7页;《大纲解析》第23页。
8.波普尔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历史没有规律”。他的这一观点
A.混淆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B.看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看到了社会规律的独一无二性
D.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可重复性与客观实在性。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极力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为在社会历史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不存在重复性,如波普尔。历史事件确实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选B),但是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因此选A。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由于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具有不可重复性。规律重复的只是其中的必然性。社会规律的重复性表现为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因此答案选A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9页;《大纲解析》第57页。
9.18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是一种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霍尔巴赫将因果性等同于必然性,把一切联系都看作是必然联系,把一切运动和变化都看作是必然的,最终否认了偶然性,并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完全由必然性支配的体系,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霍尔巴赫将他的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了人的活动领域,认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的活动和其他物质事物的活动一样,服从于同样的必然规律,人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命定”的摆布。他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这一观点并没有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他还公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宿命论的体系”,并极力为宿命论辩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6页;《大纲解析》第23页。
10.不同哲学派别对决定论有不同的理解,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B.是否承认偶然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D.是否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决定论与辩证决定论的区别。
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只承认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而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不懂得因果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决定的;把必然性等同于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于无原因,把必然性绝对化,视承认偶然性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的主要特征是割裂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原因决定的,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非本质原因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和偶然性相联系的纯粹必然性,也没有不受必然性制约的绝对的偶然性;唯物辩证法的决定论既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认为世界上绝不存在无条件的绝对自由,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中的作用,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唯物辩证法的决定论认为,物质系统的任何一个状态都合乎规律地取决于该系统在这以前的一瞬间的状态,取决于这一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或者这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物质的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系统的各种状态在时间上的规律性的联系,既可能是动力学的,也可能是统计学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7页;《大纲解析》第23页。
11.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一观点
A.将导致机械决定论
B.将导致非决定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此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因此选AC。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的观点,因此也选B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6页;《大纲解析》第23页。
12.科学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论断
A.正确地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B.违背了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偶然性去揭示必然性的事实
C.正确揭示了科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
D.实质上是主张纯粹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把握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既然必然性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处于事物发展的主导地位,那么探求必然性,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当然就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偶然性,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就割裂了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科学当然是研究必然性的,但是偶然性不是科学的敌人,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一切偶然性和“机遇”。必然性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所以科学必须抓住偶然性,并从偶然性中深入到事物的必然性中。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7页;《大纲解析》第24页。
13.“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D.科学研究必须透过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本质不是现象,现象不是本质,二者不能混同。相比较而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现象要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另一方面,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统一的,二者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而存在,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都要受特定的本质支配。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这才产生了科学认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马克思说过,“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也就是说,科学的重要任务是要透过事物的表现形式去研究事物的本质。对于一个事物,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它的本质,才能算是对该事物有了科学的、根本性的认识。只有在对本质达成科学的认识之后,才能回过头来科学地认识作为本质外化的事物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又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如果二者只是对立而无统一,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也就无从谈起。C选项与题意无关。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6页;《大纲解析》第23页。
14.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区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客观世界到处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当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就显现出来,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是原因而不是结果,结果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因果倒置,这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确定性。如果我们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察,一切现象都在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转化为原因了。这就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恩格斯在讲到因果关系时曾经指出:“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适用;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防盗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概念就连结起来,消失在关于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A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8页;《大纲解析》第24页。
1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在数量上的规定性。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特点是微小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了事物的间断性。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又引起新的量变。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即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只发生了阶段性部分质变或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指新质变在量上的迅速延伸和扩展。
题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出自《老子》一书,体现的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处于对立统一之中;而“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劳动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说明的是事物发生前总有某些征兆,它蕴藏着事物的现象表现事物的本质的哲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0页;《大纲解析》第25页。
1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题干引自《老子》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说谋划难做的事,也得从最容易的事做起,规划宏伟的目标,还得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规律。答案选C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0页;《大纲解析》第25页。
17.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水─汽
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形成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是一个开放的周期。表面上看,否定之否定是对第二阶段否定的否定,这相当于对第一阶段肯定的肯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后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实质上,否定之否定不同于第一阶段的肯定,作为事物发展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在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其各自得片面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归和在更高阶段上的重复。
水的三态的变化,只是表现形态的不同,并没有扬弃的过程,因此不属于否定之否定。
选项B是关于经济学领域中关于“生产和消费以及再生产”的否定之否定的表现。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实现了第一阶段生产的目的和意义的同时,为下一次再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C选项是延安整风运动采取的方针,在团结党内同志的基础上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再弄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团结同志的目的。D选项是关于“光”的性质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最终,爱因斯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光的波粒二象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1页;《大纲解析》第26页。
18.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命题分析]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
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与否定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渗透的。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它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在分析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的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否定的方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讲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是排斥一切否定的绝对肯定;讲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是排斥一切肯定的绝对否定,是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的否定观。而且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了事物的内部矛盾,认为否定只能是来自外力的否定,是否认“内因论”而只承认“外因论”的否定观。因此,答案选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1页;《大纲解析》第26页。
19.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本质,尤其是辩证否定观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及其意义。
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本质就是指站在发展、前进运动和变化的高度,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生成与灭亡的统一、现实的暂时性和发展的永恒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和对待一切事物。所谓其革命的本质就是指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促进和实现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壮大,推动世界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据此分析各项,C项是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相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对其他各项的分析,关键是理解黑格尔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国家作论证时提出的著名论断:“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的命题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保守性命题得出了革命性的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2页;《大纲解析》第26页。
2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从根本上否定和摒弃了求诸于外因或神秘的“第一推动力”去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把辩证法的发展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科学地说明事物的发展及其规律提供了可能。(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的普遍联系最突出最根本的是系统联系,而系统正是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而这正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所造成。离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运动发展,便无从说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为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提供了科学的钥匙。不论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是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4)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宇宙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和矛盾分析的方法。离开对立统一观点,就谈不上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有效的改造。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3页;《大纲解析》第27页。
2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把矛盾的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包含着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题中的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从而使矛盾的双方得到解决,但这决不是通过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而实现,而是由对立的双方缩小差距,最终达到融合而使矛盾得到解决,是经过事物的质变而解决了矛盾的形式。任何矛盾的最终的解决必须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才能得以实现,即使对立面的融合、结合也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4页;《大纲解析》第29页。
2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既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又揭示了无限发展的内在动力,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把矛盾双方组成统一体,并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其次,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包含着可以互相利用的某些共同因素,矛盾一方自身的内部矛盾性,可以为另一方利用来发展自己。第三,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在于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转化,从而实现事物的质变。
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的协议,这一事件本身充分展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丰富内涵:既表明矛盾双方的斗争对发展的作用,又显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对发展的作用;更说明矛盾的双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4页;《大纲解析》第28页。
23.“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
D.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两者又具有联系:逻辑矛盾是对辩证矛盾的反映。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此外要注意,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不是一回事。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认识又都是在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轮的特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3页;《大纲解析》第28页。
24.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与应用。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善辩著称。公孙龙认为“白马非马”是因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也就是说因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是说颜色而没有说形状,因此白马就不可能是表现形状的马,即白马非马。很显然,公孙龙的这一观点,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5-46页;《大纲解析》第29-30页。
2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本题要逐项加以分析。A项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穷,就否定自身而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周易》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经常的变化不已,故有“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项是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出自《老子》,老子概括了先秦时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出事物都是向其相反方向变化。C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它出自董仲舒的《对策》,这种观点把矛盾双方的地位绝对地固定起来,不承认矛盾的双方有性质和地位的转化;D项是说矛盾双方力量在斗争中彼消此长,达到一定程度就互相转化,于是,旧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相继产生,它出自《春秋世论》卷中。对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要辩证的看待。这些辩证法的思想尽管是根据当时的科学的实践获得的,但主要来自于感性的直观,缺乏科学的论证,并没有超出朴素的性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6页;《大纲解析》第31页。
26.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在这一基本判断之下,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其一,这种利弊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二,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原理的应用。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的关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易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任何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人们在分析矛盾和认识事物时要坚持两分法,而不能是一分法;应当坚持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应当看到事物的两重性,而不能只看到一方面。
题干中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评价既看到了利又看到了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肯定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性质,无疑是采用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并且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认为“利弊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又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6页;《大纲解析》第30页。
27.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以上材料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一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实践观、发展观。
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一定的反复,在一定阶段上,新事物战胜就事物并不是直线的,其中要经过暂时的停顿和后退,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上述材料揭示了科学界对光的性质的一个曲折探索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选D。人们对光的性质的揭示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因此选A。光既是波又是微粒,同时包含两个对立面,微粒说和波动说这两个对立学说的斗争促进了对光的认识的发展,因此选B和C。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4页;《大纲解析》第28页。
2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几个基本观点。
A项是正确的命题。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看成是认识的规律和要素,认为认识的运动也是矛盾的、辩证的过程,因此要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就是辩证法和认识论具有一致性。列宁指出:“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B项是对量变质变规律的正确表述。C项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表述。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在内容上两者是一致的,但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客观辩证法是通过客观必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主观辩证法是通过主观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D选项是错误的,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两者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7页;《大纲解析》第32页。
29.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对自己的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
A.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B.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性
D.是保守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保守方面。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他不仅承认辩证法的革命性,同时指出了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对自己的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
所谓辩证法的保守方面,按照马恩的论述,是指它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即认为每一事物在它的时间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理由。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都处于产生和消亡之中,但事物并不是瞬息万变,倏忽即逝的。每一事物的矛盾双方在转化之前,它们相互依存着。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肯定,即一方肯定自己要以肯定对方为条件。在事物的肯定阶段,只发生数量的变化,所以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过程,当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还没有完结的时候,它是具有必然性、合理性和现实性的东西,都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辩证法的这种关于事物的相对静止、依存、量变、肯定的性质,便体现了辩证法的保守方面。辩证法的保守方面是相对的,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推移,事物总是要变化的。今天被认为是现实性的东西,以后会变为不现实的;过去的新事物,要变为现在的旧事物。但是,辩证法保守方面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什么消极、有害的因素,它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特别注意的是,辩证法具有保守方面,但不是保守主义。只有把辩证法所承认的保守方面绝对化才是保守主义。因此选BC。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1-42页;《大纲解析》第26-27页。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