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高小文化也算知识分子,八十年代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现如今研究生已是寻常。不妨回顾一下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到如今的生活水平,生产力提升速度,真可谓今非昔比。当然,在研究生学习还非学历标配的今天,是否选择进一步深造,实属自选项。然而,从每年考研人数变化,却折射出许多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新动向、新指标。
今年考研人数逆转前两年数据,面对这一现象,各方要摆正心态,客观分析其成因。一是反映了就业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业难成为新常态。有大学毕业生出于对现实的无奈,视考研为避风塘,实际上只是延长了就业压力;有外向型经济、传统高耗能产业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减弱的压力;也有一些低端信息化产业,缺乏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竞争加剧,利润微薄,后续乏力的阵痛。二是反映了专业设置与现实脱节。研究生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思想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准和趋势,应设置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专业,避免扎堆或缺乏针对性。今年,从报考专业看,工商管理、会计、金融等报考人数居多;而为供给侧和新常态做准备,如基础研究、一带一路战略所需的小语种、宗教、文化、物流专业却严重不足或少有问津。三是反映了教育的徘徊。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知识的成长链由初中的点式概念到高中连为一体,再到大学进一步巩固深化。初中到高中或初中到职高,将成为知识构成的分水岭。职场上,职高毕业生知识结构是知识点加技能,大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已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面前,并无绝对优势。实体经济无法充分借力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大学教育的高大上,在现实社会却成了两头不讨好的鸡肋和夹生饭。
据说知识的保鲜期是三年,意味着知识必须不断更新。在职研究生教育其实更大有可为,尤其是延长退休年龄大前提下,对个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要求更高。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更新能力,才能延长有效的、有活力的职业生命。当前,恰恰呈现了头重脚轻的教育功利主义色彩,读书学习中表现为沉重的童年、填鸭的少年、随意的青年、悠闲的中年、无聊的老年。正是年富力强、思考力、创新力最强阶段,智力富矿开始沉睡,断送了宝贵的创造、创新活力,不利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产业升级、知识升级。假如今天考研大军以三十、四十、甚至六十岁左右的人员为主,那么将是国家、民族大幸,而现在考研的主力军,则实在太年轻了。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