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招生简章 来源:中国考研网 2015-06-16 相关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简称空间中心,地处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的总体性研究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开展系统性、总体性管理和相关技术研究,着力发展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微波遥感和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相关科学与技术,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
空间中心的前身是1958年为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立的中国科学院“581”组。第一任主任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空间科学家赵九章先生。1958年至1968年,空间中心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是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摇篮,与此同时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微波遥感和相关空间技术学科领域。1979年至1986年,空间中心推动了我国天文卫星和资源卫星的立项,以及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设。1992年至2003年,空间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的依托单位。从2004年起,空间中心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科学探测有效载荷的总体单位,为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7年空间中心提出了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并承担了科学探测有效载荷的研制和科学运行工作。2006年空间中心牵头开展了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和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的战略研究工作。2008年牵头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2011年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立项,空间中心作为先导专项的总体机构,承担了5颗空间科学卫星的工程总体工作、未来科学卫星的背景型号及预先研究项目的管理和部分型号的研制工作,同时是5颗科学卫星地面支撑系统的承担单位。至2020年,空间中心将具备全面的空间科学任务总体管理和技术支撑能力,以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著名的空间研究机构。
空间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行星及地球空间物理基础前沿问题,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连锁变化过程,天基和地基空间环境监测与探测,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效应预测及相关研究,航天器综合电子设备、空间系统的仿真与综合性信息技术,以及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
空间中心目前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包括: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核高基、高分和北斗导航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风云、海洋系列以及多颗应用卫星的有效载荷和相关支持系统的任务,牵头国家空间科技领域规划战略研究,牵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以及多项863、973重大课题。
空间中心是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后首批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在太阳、行星及地球空间物理基础前沿问题,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连锁变化过程,天基和地基空间环境监测与探测,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效应预测及相关研究,航天器综合电子设备、空间系统的仿真与综合性信息技术,以及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空间中心现有空间物理学、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培养点,以及电子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点;并设空间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研究生导师百余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人、通讯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1人担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国际与日共存计划(ILWS)执行主席,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863计划领域顾问1人,专家组长1人,领域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1人,青年千人2人,百人计划7人,通过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已培养超过1000名研究生,现在读研究生300多人。
空间中心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条件优越,奖助体系完备,毕业就业前景良好。欢迎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空间物理学、物理学、天文学、大气科学、飞行器设计以及相关学科专业学生报考。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